曆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着雄才偉略的大人物。後來他的兒子曹丕建立了政權,而曹操也被追封為魏武帝。三國并存的曆史局面,最終消失了,曹氏一族的後人占領了整個天下。今天要跟大家聊一聊的就是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以及曹植,相信對中國古典文化稍微了解的朋友們就應該知道這兩個人都有着比較特殊的才能,在中國曆史上也留下了重要的名聲。其中曹植是一個著名的文人,他的文章寫得很好,不管是語言還是風格都有一種飄逸之感,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曹植的文學造詣在魏晉文壇上獨樹一幟,或者說首屈一指,他的才華早在少年時期就已經顯露出來。

曹植的文學功底到底有多好呢?他能夠當場作詩,他隻走了7步就能夠吟誦出一首傳誦千古的詩句,那麼,大家知道衆所周知的7步詩,其産生來源以及内容究竟是什麼嗎?所謂7步詩,自古以來就指的是魏晉時期曹植在自己的哥哥曹丕指令之下。在走7步的短短時間之内就能夠做出一首真正的詩。如果曹丕的要求自己的弟弟曹植達不到的話,那麼他就要殺死自己的弟弟曹植,為什麼曹丕會這樣心狠手辣呢?
曹植畢竟是自己的親弟弟。原來曹丕一直嫉妒曹植,在人們的心目當中,曹植才是一個名滿天下的文學家,而曹丕他雖然也頗有文采,但是在在二人的比較之下就顯得較為低劣。曹丕總是想辦法置自己的弟弟于死地,曹植經常生活在這樣的親情厮殺氛圍之中,他的内心裡對自己的哥哥是懷有很深的感情的,總是想方設法的化解。
然而這種仇恨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寬容而化解,曹丕一步一步地死死相逼,想要置曹植于死地。
就在這一次,曹丕下令東阿王必須在短短時間之内作出一首詩來,古時候的詩句是很難做的,不像我們現在的現代詩,不需要講究格律,不需要押韻,然而那個時期的古詩對于每個字和詞都需要進行細細的考究,很多人在寫完一首詩之後還需要重新更改文字,以達到韻律以及節奏的統一。
然而曹植卻不需要做任何的更改,他走了兩步就脫口而出整整一首詩句,這樣的水準也是驚呆了衆人,即使是他的哥哥,曹丕也沒想到自己的弟弟原來是這樣一個天才,而在曹植著名的7步詩當中,廣為人們所傳頌的一句詩就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句詩字面意思就是說,既然二者是同根所生的,為什麼要何苦為難彼此呢?這本來是就某種植物而言的,實際上卻暗暗指的是兩兄弟之間的關系,曹植通過7步詩委婉地告訴曹丕,我們既然是親兄弟為什麼不能夠和平相處?苦苦相逼,究竟是為了什麼?
讀了曹植的7步詩之後,曹丕也感到非常後悔。而且對弟弟的才華也給予了高度的肯定,盡管他的嫉妒依然存在,然而面對這個才華高出詩人的傑出天才,曹丕也隻能啞口無言。實際上,曹植的哥哥曹丕一點都比不比曹丕差,他的文采也是較高的。曹氏一族的子弟他們的文學修養都比較高,這也許是遺傳他們的父親曹操吧,在三國時期,曹氏一族不僅權勢頗高,而且特别注重文學教育,文學熏陶的環境之下産生了一位又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曹丕和曹植都是這其中頗為著名的兩位。
曹植作為一代君王,其實有着非常衆多的個人優點,他的文學修養也絕不在曹植之下,然而談起曹操的兒子,人們公認的最著名的文學家就是曹植,其原因究竟在哪裡呢?簡單來說就是二人在文學方面所施展才華的領域頗為不同。曹植主要的就是進行詩歌創作,而曹丕在詩歌創作之外,更把精力放在了詩歌批評的整理工作之上,是以他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1部文學批評史文集,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然而文學批評著作畢竟是比較小衆的,人們所愛看的還是那些直接抒發個人感情的詩歌作品,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人們對曹丕的認同度當然就沒有曹植那麼高了,然而曹丕此人還是頗值得贊揚的,除了文學修養之外,曹丕還有着一個君王所具有的遠見卓識和王者氣度,這是他的弟弟曹植所沒有的,這是曹丕遺傳他的父親曹操所得來的一大個人風格特點。曹丕和曹植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散發出了光和熱,他們作為曹操的兒子都是永遠值得人們去傳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