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銅器不過是古人用來驅災祈福的面具,沒網友說的那麼神秘
在今天的西北地區、西南地區以及中原地區,還流行着一種叫傩舞的舞蹈形式。這種舞蹈在殷墟甲骨文蔔辭中就有記載,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漢族人的先民在遠古時期原始狩獵、圖騰崇拜以及巫術意識的具體展現,當年的人們很相信“巫”的力量,認為隻要戴上了這種舞蹈的面具,人就被成了“神”,就會具有驅災、祛病、祈福的能力。

周代,統治階層将傩納入國家禮制,希望通過這種舞蹈的力量,調理四時陰陽使得寒暑相宜,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傩,是以被上升到了國家的層面,從頂層到民間都對其格外重視,國家舉辦的叫“國傩”,民間舉辦的叫“鄉傩”,中間的官方機構興辦的叫“大傩”, 均是一種祭祀的風俗,叫作傩祭。據《論語·鄉黨》記載,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迎接傩舞的時候,都是穿起禮服畢恭畢敬的樣子。
秦漢唐宋一直延續着傩祭的習俗,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漸漸少卻了宗教祈福的成分,開始變得世俗化,至明清時期已成為一種民間娛樂表演形式,并朝着戲曲化的方向發展,在一些地方被稱為“傩堂戲”、“地戲”,諸如“白蛇傳”、“孟姜女”中的一些經典片段也被引入了傩戲,成為了人們年節聚會時的一項表演曲目。而在一些地域較為封閉的少數民族地區,傩舞則被嫁接入本民族的文化,發展成為了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如藏族的“羌姆”,壯、瑤、毛南、仫佬等“師公舞”等等,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們留意到,雖然經曆了幾千年的發展變化,甚至被接入了很多世俗化的臉譜,但傩舞面具的造型卻始終透露着原始的那份渾厚與粗犷,仍然是通過五官的變化誇張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和身份。也就是說,并沒有丢掉其作為“巫”、作為“祭”的那種攝人心魄的遠古神秘力量。我們将這稱為原始的藝術的力量,純樸、誇張卻又很威嚴,簡單、直接卻又很震撼,而這又讓我們聯想到了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
今天的學者們認為,傩舞起源于黃河、長江流域,但這是一個很泛的說法,近年來的考古有力地說明了黃河、長江中上遊地區才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的初源,先民們最早應該是從黃河、長江中上遊地區西部高原順流而下,在中原地區及長江中下遊地區發展壯大。不變的是,早期人類無法直接生活在平原上,他們必須依賴山脈、森林的野果和可直接居住的洞穴。這直接決定着文化發展的先後次序,不是随便就能改變的。是以,傩舞作為漢族先民最古老的舞種,其起源最早應該在黃河、長江中上遊地區。
三星堆古遺址位于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内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它的神秘之處就是青銅器的造型,覺得它看起來不像中國人,甚至有網友說它是外星人,四川這個地方的文明。
事實并不是這樣的,今天西南地區的最早先民被稱為南亞古人,他們大約是從東南亞沿海的湄公河、瀾滄江朔水而上,與生活在青海高原上的古羌人經青海高原與黃土高原在四川盆地彙合,這就形成了四川盆地相對封閉卻又多元的文化,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古蜀國的文明。
如果能夠認真地考察研究,就不難發現,川西北地區與川西南地區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異,即西北地區古羌人文化的烙印與痕迹要重一些,是主流,而川西南地區并不是這樣,帶有明顯南來的痕迹。這兩種不同文化的區域,也分布着不同的人群,川西北地區以邛人、徒人、筰人、冉人為主,川西南地區彜人、僰人、巴人為主,多元的交彙将他們一起變成了古蜀人,創造了古蜀國的文明。根本不存在外星人的說法,也無所謂外星的文明。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器大多來自祭祀坑,其面具形象具有誇張的祭祀神力。如果能将三星堆銅器與傩舞的面具結合在一起,就會發現它們都是人類之初“巫”的一種存在,更多在于人類對天地的敬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藝術。隻不過傩舞的面具在傳承着不斷被發展變化,而三星堆銅器在地下數千年保持了它最初的樣子。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西部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