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被稱為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他也是“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另外孫中山還有個綽号叫“孫大炮”,這是概言孫中山脾氣火爆。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時,陳炯明部下葉舉兩萬人驅逐廣州總統府裡的孫中山,當時孫中山衛隊隻有五十人左右。在這種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孫中山絲毫不讓步,他揚言:“人說我孫中山是大炮,但這回大炮更是厲害,不是用實心彈,乃用開花彈,或用八寸口徑的大炮之毒氣彈,不難于三小時内把他六十餘營陳家軍變為泥粉。”

孫中山固然脾氣暴躁,但他也并非任何事都趨向于武力解決。在孫中山病逝前的3年裡,在時刻準備北伐的同時,也曾三次努力與北洋軍閥和平談判。而這三次和談,都少不了一個中間人在南北奔波,他就是孔祥熙。
1922年直奉大戰後,直系取得勝利,徐世昌出任北京政府總統。同時,廣東革命政府孫中山發表通電,主張和平統一。徐世昌打聽得知孔祥熙和孫中山是“連襟”的關系,于是找孔祥熙做中間人,溝通南北意見,實作南北統一。孔祥熙往返南北之間,執行着溝通南北政府的秘密使命。直到6 月時,徐世昌下野,黎元洪複任總統,國内情勢突變,孔祥熙才放棄此項工作。和談也不了了之。
1923年,孫中山又一次嘗試與北方奉系張作霖合作。這年3月,在蘇聯政府的催促下,北京政府決定成立中俄交涉事務公署,用于和蘇聯談判蒙古問題和中東路問題。王正廷為中俄交涉事務公署總辦,王邀孔祥熙擔任中俄談判公署坐辦。當時奉系與直系沖突尖銳。孫中山
在廣東建立大學營準備北伐,奉系有聯孫意向。為了加強粵奉關系,孫中山正拟派孔祥熙到東北做“鋪路”工作。于是孔祥熙以此為借口,辭去了膠澳商埠電話局長職務,接受孫中山的要求,就任坐辦,以公署駐奉代表身份前往沈陽。中俄交涉雖持續了半年即告停頓,但孔祥熙此時卻與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建立了較為密切的關系。
到了1924 年1 月,中國國民黨一大結束之後,孫中山很想在北方找到同仁,于是電召孔祥熙到廣州磋商。孔祥熙到廣州後立即将馮玉祥介紹給孫中山,并經孫中山同意,孔祥熙秘密攜帶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奔赴北京。這一時期,孔祥熙在孫中山和馮玉祥之間斡旋。在孔祥熙的努力下,馮玉祥逐漸傾向革命,并發動了北京政變,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
可以說,在孔祥熙的努力下,孫中山第三次與北方的和談是很成功的。但很可惜,孫中山抵達天津後,肝病發作,而且日益加重,在孫中山病重期間,孔祥熙便全力照顧。至1925年3月時,孫中山病逝。孔祥熙被推舉為治喪處主任,主辦治喪事宜。為治喪,孔祥熙曾支付私款5 萬元。1926 年春,孔祥熙乘機赴美宣傳孫中山的遺囑,繼續為宣傳孫中山的遺志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