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奸臣”被一壯士埋下,臨死前留下遺訓:秘密不可外傳

我國古代有一特殊職業——守墓人,大部分守墓人為皇家陵園而存在的,他們以守護皇家陵園為自己的使命,把守墓人這個職業當作老天爺的安排。守墓人不是一個兩個人,有可能是一個家族,也有可能是一個或幾個村莊裡的所有人。

古代的陵園氣勢宏偉,尤其

是愛尋長生不老之方的皇帝,把自己自己的陵墓修建得和地上的一樣,而且還會有大量的陪葬物品一起入墓,最殘忍的就是讓後宮妃子殉葬。

一“奸臣”被一壯士埋下,臨死前留下遺訓:秘密不可外傳

秦始皇陵就是一個典型代表,雖然至今始皇陵都沒有把全貌展現出來,但是從多年的探測結果可以看出始皇陵的宏偉,最讓人震撼的便是始皇陵的占地面積,有七十多個故宮那麼多,可以想象,秦始皇死後在地底下也想繼續做皇帝。

從漢朝開始就有守墓人了,漢高祖劉邦曾經為了安撫民心,避免秦始皇陵被盜賊破毀,而且秦始皇裡面有大量的随葬品,有不少的财寶,對漢朝的發展來說也是比較至關重要的。是以安排人守墓非常有必要。

一“奸臣”被一壯士埋下,臨死前留下遺訓:秘密不可外傳

守墓人世代都有,尤其是那些皇室陵墓或大家族的人死後,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會有人守墓,在古代守墓人似乎變成了一種職業。那些人為什麼能夠成為守墓人呢?一是與暮主有淵源,對暮主十分敬重,二是有利益回報,三可能是被被迫守墓。

在古代如果能成為皇家園陵的守墓人,必然會免除守墓人家族所有成員的徭役,而且朝廷還會給守墓人"工資",他們不用再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隻需把墓守好即可,一人守墓,全族享福。

守墓人的存在展現了人們對忠孝節義的維護,守墓從表面看就是對墳墓的守護和敬重,往更深層次挖掘,守墓就是我國傳統儒家思想熏陶下的産物。都說"死者為大",古代鞭屍可謂是最殘酷的刑罰,墳墓在中國人的傳統倫理道德裡占據重要的位置。

一“奸臣”被一壯士埋下,臨死前留下遺訓:秘密不可外傳

守墓人可不好當,守墓人需要耐心,而且一般守墓人對生命十分敬畏,隻有做到敬愛生命,才能當好一個守墓人。從明末清初開始為袁崇煥守墓的佘氏家族可謂是把忠孝節義展現的淋漓盡緻。

明朝末年,社會動蕩,皇太極的軍隊直逼都城,明大将袁崇煥從外援助京都,但是朝廷内部卻将其污蔑為奸臣,後受到金軍圍攻,不得已轉移到城外,可是城外的權貴擔心袁崇煥的軍隊會對自己的财産造成損失,向朝廷告狀,說袁崇煥的軍隊在城外燒殺搶掠,緻使自家的房屋田地被破壞。

一“奸臣”被一壯士埋下,臨死前留下遺訓:秘密不可外傳

崇祯皇帝聽信他人一面之詞,下令将袁崇煥處以極刑,幸好有一姓佘的有義之人,冒死将其頭顱偷了出來,埋在自己的後院内。

這位姓佘的義士家鄉在廣東,為了守護袁崇煥的墓,特為後代立下祖訓,不能回廣東老家;要讀書,但不能為官;要世代守護袁崇煥墓。佘氏家族的後代做到了,一直遵循着祖訓,佘氏家族為袁崇煥墓守了三百多年了,曆經17代人。

一“奸臣”被一壯士埋下,臨死前留下遺訓:秘密不可外傳

每一代人都從上一代守墓人的口中得知袁崇煥将軍的故事,每一代人都盡忠職守,毫無怨言。佘氏家族與袁崇煥并沒有血緣之親,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盡能做到這種地步,實在令人佩服。

特殊的曆史環境下,袁崇煥墓曾經一度遭到破壞,佘氏家族中的人為了讓袁崇煥墓保留,也為了尊崇先祖立下的家訓,要世代為袁崇煥守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經過努力,終于在1984年袁崇煥墓成為文物保護機關。

一“奸臣”被一壯士埋下,臨死前留下遺訓:秘密不可外傳

佘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守墓人讓我們看到了堅守,看到了忠臣,更能讓人看到一個家族良好的家風家訓對後代必然起到重要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