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奸臣”被一壮士埋下,临死前留下遗训:秘密不可外传

我国古代有一特殊职业——守墓人,大部分守墓人为皇家陵园而存在的,他们以守护皇家陵园为自己的使命,把守墓人这个职业当作老天爷的安排。守墓人不是一个两个人,有可能是一个家族,也有可能是一个或几个村庄里的所有人。

古代的陵园气势宏伟,尤其

是爱寻长生不老之方的皇帝,把自己自己的陵墓修建得和地上的一样,而且还会有大量的陪葬物品一起入墓,最残忍的就是让后宫妃子殉葬。

一“奸臣”被一壮士埋下,临死前留下遗训:秘密不可外传

秦始皇陵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虽然至今始皇陵都没有把全貌展现出来,但是从多年的探测结果可以看出始皇陵的宏伟,最让人震撼的便是始皇陵的占地面积,有七十多个故宫那么多,可以想象,秦始皇死后在地底下也想继续做皇帝。

从汉朝开始就有守墓人了,汉高祖刘邦曾经为了安抚民心,避免秦始皇陵被盗贼破毁,而且秦始皇里面有大量的随葬品,有不少的财宝,对汉朝的发展来说也是比较至关重要的。所以安排人守墓非常有必要。

一“奸臣”被一壮士埋下,临死前留下遗训:秘密不可外传

守墓人世代都有,尤其是那些皇室陵墓或大家族的人死后,大部分或多或少都会有人守墓,在古代守墓人似乎变成了一种职业。那些人为什么能够成为守墓人呢?一是与暮主有渊源,对暮主十分敬重,二是有利益回报,三可能是被被迫守墓。

在古代如果能成为皇家园陵的守墓人,必然会免除守墓人家族所有成员的徭役,而且朝廷还会给守墓人"工资",他们不用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只需把墓守好即可,一人守墓,全族享福。

守墓人的存在体现了人们对忠孝节义的维护,守墓从表面看就是对坟墓的守护和敬重,往更深层次挖掘,守墓就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产物。都说"死者为大",古代鞭尸可谓是最残酷的刑罚,坟墓在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里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奸臣”被一壮士埋下,临死前留下遗训:秘密不可外传

守墓人可不好当,守墓人需要耐心,而且一般守墓人对生命十分敬畏,只有做到敬爱生命,才能当好一个守墓人。从明末清初开始为袁崇焕守墓的佘氏家族可谓是把忠孝节义体现的淋漓尽致。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皇太极的军队直逼都城,明大将袁崇焕从外援助京都,但是朝廷内部却将其污蔑为奸臣,后受到金军围攻,不得已转移到城外,可是城外的权贵担心袁崇焕的军队会对自己的财产造成损失,向朝廷告状,说袁崇焕的军队在城外烧杀抢掠,致使自家的房屋田地被破坏。

一“奸臣”被一壮士埋下,临死前留下遗训:秘密不可外传

崇祯皇帝听信他人一面之词,下令将袁崇焕处以极刑,幸好有一姓佘的有义之人,冒死将其头颅偷了出来,埋在自己的后院内。

这位姓佘的义士家乡在广东,为了守护袁崇焕的墓,特为后代立下祖训,不能回广东老家;要读书,但不能为官;要世代守护袁崇焕墓。佘氏家族的后代做到了,一直遵循着祖训,佘氏家族为袁崇焕墓守了三百多年了,历经17代人。

一“奸臣”被一壮士埋下,临死前留下遗训:秘密不可外传

每一代人都从上一代守墓人的口中得知袁崇焕将军的故事,每一代人都尽忠职守,毫无怨言。佘氏家族与袁崇焕并没有血缘之亲,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尽能做到这种地步,实在令人佩服。

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袁崇焕墓曾经一度遭到破坏,佘氏家族中的人为了让袁崇焕墓保留,也为了尊崇先祖立下的家训,要世代为袁崇焕守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经过努力,终于在1984年袁崇焕墓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一“奸臣”被一壮士埋下,临死前留下遗训:秘密不可外传

佘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守墓人让我们看到了坚守,看到了忠臣,更能让人看到一个家族良好的家风家训对后代必然起到重要影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