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悅讀全球(2021.12.16)
“家電之王”已成往事日本彩電命懸一線
共同社16日報道,日本彩電曾被稱為“家電之王”,國内廠商長期領先世界,如今已命懸一線。紛紛推出平價産品的中韓等廠商更勝一籌,國内生産如同風中殘燭。雖然各家已放棄單打獨鬥,拼命維持競争力,但生存前景依然黯淡。
在全球電視機市場上,日本廠商曾有過輝煌的存在感。平闆電視在發達國家一舉普及的2000年代下半期,以夏普為首的日本廠商全球份額名列前茅。
進入2010年代,勢力版圖發生巨變。低端廉價機型在中國和東南亞受歡迎,南韓三星電子和中國各廠商紛紛投入巨資加強攻勢。日本廠商雖然轉向了強調高畫質等的高附加值路線,但銷量卻逐漸下滑。
據英國調查公司Omdia統計,2020年平闆電視各品牌出貨份額首位是三星,占據21.9%。前5名均為中韓廠商,日本索尼排名第6,夏普和松下分列第10和第12位。
迫于利潤下滑,日立制作所2018年停止了國内銷售。三菱電機上月也宣布未來探讨退出液晶電視機業務。由于電視機的組裝需要大量人手,廠商正加快向人力成本較低的海外轉移。如今在大型電子電器廠商中,僅有索尼集團一家在愛知縣稻澤市的工廠繼續國内生産。
各廠商已将希望寄托于同競争對手的合作上,例如生産外包或從外部采購材料。松下決定精簡自産機型,并将量産款外包給TCL。關于被視為占平闆電視生産成本一半以上的面闆,松下和索尼也正從外部采購。
東芝2018年将電視機業務出售給中國海信集團,實際上已經退出。不過海信仍使用東芝的“REGZA”品牌。通過維持品牌力和壓低生産成本,尤其在日本國内市場上再次風生水起。
某大型廠商高層表示:“國内廠商将電視機作為明星業務已成往事。各家如今都在投入基建和面向法人的業務,希望不要再電視、電視喋喋不休。”
日本半導體市場佔有率8年後為零?
日本經濟新聞16日報道,日本半導體的全球份額到2030年将減為零。這是日本經濟産業省在6月釋出的會議資料《半導體戰略(概略)》的第7頁提示的預測圖,敲響了警鐘。
如果說日本2021年取得進展,那就是成功吸引世界最大的代工企業台積電(TSMC)入駐熊本。但對于日本政府給出4000億日元巨額補貼,有觀點指出在公平貿易這一點上存在問題。而且并非日本的半導體廠商獲得份額,同時投資對象是“電路線寬為20納米(納米為10億分之1米)”這一10年前的技術,這也令人介意。
在日立制作所和索尼擔任主管半導體的董事牧本次生,将1986年日美半導體協定(鼓勵在日本市場利用外國産品)導緻企業萎縮、成功體驗的反向影響以及缺乏上司者等列為衰退的原因,還表示“問題是創造新的最終産品的能力減弱”。
台積電在日本生産的20納米産品将成為用于智能手機的圖像傳感器和車載用MCU,但在美國,目前正在建設生産最尖端的3納米産品的工廠。也就是說,令人擔憂的是設計和制造附加值高的AI晶片的企業将在日本以外誕生的可能性很高。
如果美國IT(資訊化技術)巨頭采取行動,最大問題或許是資金實力的差距。盈利能力自不必說,在日美形成差距的是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換言之,是金融實力的差距。
日本爾必達存儲器2012年陷入經營破産,铠俠控股(Kioxia Holdings,原東芝)能在多大程度上作為日本企業獨立營運仍是未知數。要避免日本半導體的“香火”在剩下的8年裡熄滅,還需要具備追趕企業估值創造顯示出的美國活力和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的決心。隻要吸引到台積電就好、提供補貼就行的讨論是遠遠不夠的。
大衆汽車2022年的汽車産量将比今年更少
路透社報道,大衆汽車16日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由于半導體供應持續出現問題,預計2022年的汽車産量将比今年還要少。
報告稱,大衆上周将2021年的汽車交貨預期從930萬輛降至900萬輛,目前的晶片短缺可能至少會持續到2023年初。
報告稱,在最壞的情況下,明年的汽車傳遞量可能會降至800萬輛,但即使事情進展相對順利,傳遞量也可能會略低于今年。
大衆拒絕對該報告發表評論,稱預計2022年的供應形勢将略有緩解,但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仍将非常不穩定。
包括寶馬和戴姆勒在内的汽車制造商都表示,他們預計晶片問題将持續到2022年,寶馬16日向路透社證明,它預計危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緩解。
無論是直接從制造商那裡購買晶片,還是重新配置汽車,或者在零部件缺失的情況下生産汽車,許多汽車制造商都在發揮創造力,以應對全球短缺的問題,一些人曾預計這種短缺将在明年初得到緩解。
由于供應瓶頸,大衆旗下的奧迪和斯柯達将其聖誕假期延長至1月10日。該公司預計,這種情況将持續“數月之久”。
随着将數字圖像轉化為資産的熱潮,NFT市場規模達到220億美元
衛報16日報道,今年,随着Bored Ape Yacht Club和Matrix avatars 等收藏品的狂熱将數字圖像變成主要的投資資産,全球非同質化代币(NFT)市場達到220億美元。
NFTs從資深投資者那裡得到了與加密貨币類似的警告:它們是不可持續的數字淘金熱的象征。NFTs将一個獨特的數字物品的所有權授予某人,即使該物品很容易被複制。所有權被記錄在一個被稱為區塊鍊的數字分布式賬本上。
追蹤銷售的公司DappRadar的資料顯示,2021年NFT的交易額達到220億美元,而有史以來發行的前100個NFT的最低市值(衡量其集體價值)為167億美元。
今年最有價值的NFT拍賣品是由美國數字藝術家Mike Winkelmann(昵稱“Beeple”)創作的數字拼貼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該作品在3月以6930萬美元的價格被拍賣,成為在世藝術家所出售的最有價值的藝術品之一。他的另一件作品,Human One,以29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其他價值數百萬美元的NFT包括Bored Ape Yacht Club,由10,000個NFT組成,這些NFT以卡通靈長類動物為代表,被用作社交媒體賬戶上的個人資料照片,籌集了2620萬美元。
DappRadar表示,NFT交易激增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主流企業進入了戰場。
“好萊塢、體育明星和可口可樂、古馳、耐克以及阿迪達斯等大品牌,都在這個領域嶄露頭角,為NFT提供了新的排他性水準。這些知名品牌的吸引力深刻地影響了NFT和整個區塊鍊行業。”
足球迷一直是NFT營銷的目标——包括由前英格蘭球員約翰·特裡和韋恩·魯尼支援的NFT——專家警告說它們是風險資産,在英國不受監管。研究公司GlobalData的分析師George Monaghan說,NFTs要像傳統市場一樣運作,還需要幾年時間。
今日圖檔
日本NFT數字藝術品交易或掀起藝術界風暴
2021年12月16日訊,日本受新冠疫情影響,藝術家們的創作現在開始數字化,以非同質化代币(NFTs)的形式出售他們的設計,這種虛拟物品在藝術界掀起了一場風暴。圖為今年6月在東京舉行的“CrypTOKYO”區塊鍊實體藝術展上,一名參觀者正在用手機應用觀看藝術家Yonehara的作品“Sup”。
(本文編譯自共同社、日本經濟新聞、路透社、衛報)
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周雨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