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近日,上海小鵬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被徐彙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0萬元,處罰事由為,當事人購買具有人臉識别功能的攝像裝置22台安裝在旗下門店,以此統計進店人數并分析男女比例、年齡等。2021年1月至6月,共采集上傳人臉照片431623張。該行為未經得消費者同意,也無明示、告知消費者收集、使用目的,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小鵬汽車要這麼多人臉資料幹什麼?
據說,是通過算法識别,統計包括進店人數、男女比例、年齡結構等,作為公司經營的參考。這種解釋說得倒是冠冕堂皇,這種做法讓商家獲利,可被蒙在鼓裡的消費者的權益被置于何處?所謂的“經營參考”,會不會對消費者産生“歧視”也未可知。這樣的擔憂并非多餘。
這并非汽車銷售門店第一次被曝出對顧客進行違規“人臉識别”。早在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3·15晚會上,就曝光過寶馬等汽車銷售門店通過安裝攝像頭搜集并分析顧客人臉資料。
用人臉識别來收集記錄分析顧客資料,可以讓企業省掉大筆市場調查的費用,可以幫助實作點對點的銷售。看起來很夢幻,但大資料确實有這樣的魔力。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把消費者群體在銀行、電商、交通旅遊等方面的資訊都收集起來,完全可以分析得到顧客的收入情況、消費能力、消費偏好,實作一些商家心心念念的精準營銷。不止如此,人臉識别還被視為提高管理效率的利器,出現在一些小區門口、景點入口,小區用它來管理人員進出,而景點則為了“提升出入效率”。
隐私權該如何得到保護?
今天,保護包括人臉在内的隐私已經是一種全球共識,它不同于密碼,屬于個人生物資訊,無法更改,一旦洩露就可能對個人的人身和财産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2021年11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193個會員國正式通過了首份有關人工智能倫理的全球架構協定《人工智能倫理問題建議書》,明确禁止使用人工智能系統進行社會評分和大規模監控。隐私權對于保護人的尊嚴、自主權和能動性不可或缺,在人工智能系統的整個生命周期内必須予以尊重、保護和促進。
今年11月1日生效的個人資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明确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采集、個人身份識别裝置的要求,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并設定顯著的提示辨別。相關資訊隻能用于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個人單獨同意的除外。
可見,人臉識别裝置不是你想裝就可以裝的,必須遵守規範,若未經消費者同意,也未明示消費者收集個人資訊的目的,是絕對不允許的。收集而來的資料更不是想用就可以用的,隻能用于維護公共安全,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小鵬公司用于公司經營自然在違法之列。
在法律的軌道内行駛,才可能有未來
今年12月初,英國資訊專員辦公室(ICO)對一家名為Clearview AI的美國公司發出警告,該公司通過社交網絡或其他網絡公開平台收集了大量英國公民的人臉照片,而且這些照片可能是在人們不知情的情況下擷取的,已涉嫌嚴重違反英國的資料保護法。ICO已要求Clearview AI删除英國人的個人資料,并提醒該公司可能因“涉嫌嚴重違反”該國的資料保護法,面臨高達1700萬英鎊(約人民币1.44億元)的罰款。
顯然,在政府和監管和個人維權之下,會阻止更多的公司非法收集人臉資料。此次上海監管部門罰款上海小鵬汽車10萬元,正是監管行動的展現。
被罰款10萬元,數額不算大,但絕對應給小鵬汽車敲響警鐘。小鵬汽車表示:對該事件引起使用者的擔心深表歉意。光有道歉是不夠的,能否真正尊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才是關鍵。
更重要的是,“未來出行探索者”必須在法律的軌道内行駛,才可能有未來。哪些是法律紅線,哪些是道德底線,商家必須厘清并遵守,對小鵬汽車是如此,對其他行業的經營者也是同樣道理。
(以上綜合人民網、光明網、錢江晚報)
微言大義:
@周蓬安:想想都可怕。你去一家店,可能是因為等人順便去看看,可你的人臉照片卻被拍下,成為他們的資源。
@哦豁小弟:倒也見慣不怪,都是房地産行業的基本操作。
@木蘭姑娘741:罰款十萬就是毛毛雨。
@羊又走丢了:以後看房買車,是不是得戴面具去了?
@飛兒牛仔-012:保護個人人臉資料。
中國經濟網編後語:
“人臉識别”不容濫用。小鵬汽車被罰,理所應當。同時,這也警示其他經營者:人臉識别裝置不是你想裝就能裝的,精準營銷也好,技術創新也罷,前提都是遵紀守法。隻有在法律的架構内營運,才能行得更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個人維權還存在難度,消費者對不良商家的“暗箱操作”往往并不知情,對權益受損更是“後知後覺”。是以,除了事後懲罰外,監管還需靠前一步,從源頭上對“人臉資料”的采集、儲存、利用等進行規範,以更好地保證“不丢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