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這樣兩種人深受人們的痛恨,一則是出賣國家安全的人,俗稱“漢奸”;一則就是販賣國家文物的人,俗稱“賣國賊”。
相比于漢奸,有的人或許更痛恨賣國賊。因為他們在偷取祖國的文化根基,毀民族的文化信仰。可有這樣的一位“賣國賊”,不僅靠着文物發了家,還和自己的嶽母有着不倫之戀。按理說這樣的人簡直罪大惡極,但我國國内的學者卻對他褒貶不一,這又是為何?

今天的法國除卻有聞名于世的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外,還有一所著名的巴黎紅樓。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巴黎紅樓的外形是典型的中國風建築。裡面精美的壁畫和古典的家具,讓人有一種瞬間穿越到我國古代的感覺。隻是巴黎怎麼會有這樣一所極具中國古典風的建築呢?
巴黎紅樓曾經的主人名叫盧芹齋,他建造這樣的樓可不是向外國宣傳中國文化的,相反,他是在這裡販賣着祖國的文物,發着文物的黑心财。
1880年,盧芹齋出生在浙江湖州盧家渡的一個普通家庭裡,不幸的是在他幼年時期,父親便去世了。
在那個封建思想依舊根深蒂固的年代,父親的去世也就意味着一個家庭喪失了收入來源。望着嗷嗷待哺的兒子,母親一狠心便将盧芹齋送往遠房的堂叔家寄養。
可堂叔家裡也有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來,盧芹齋便成了家裡那個多餘的人。寄人籬下的日子也終将會遭受冷嘲熱諷,可為了讓自己活下去,小小年紀的盧芹齋隻能默默忍受。
堂叔實在看不慣盧芹齋在家裡白吃白喝,就把他送到湖州南浔的一所大戶人家裡去當仆人。然而堂叔并沒有想到,正是這個做法,讓盧芹齋後來飛黃騰達。
這個大戶人家的少爺不是别人,是後來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望着富貴的張家,盧芹齋在心裡暗暗發誓,自己總有一天也要這麼發達。
有了這個想法後,盧芹齋幹活越來越賣力了,就是為了得到張靜江的賞識。功夫不負有心人,張靜江也漸漸注意到了這個努力且精明的年輕人。
盧芹齋的命運也在這一時刻得到了改寫。
張靜江
此時張靜江就任清政府的駐法商業顧問,在清末那個混亂的年代,誰願意真心誠意為即将消亡的清政府做事?張靜江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盤。
表面上他是清政府的幕僚,暗地裡他在國外開設文物售賣的店鋪,把那些文物賣來的錢捐給孫中山,支援辛亥革命。
此時,張靜江在法國的古董店人手不夠,于是他把目光投射到辦事機靈的盧芹齋身上。就這樣,盧芹齋來到了法國,料理起了古董店的生意。可是沒啥見識的他剛來到法國,面對滿屋子的外國人,一瞬間呆愣住了。
語言不通使他無法和這些外國人交流,對于那些文玩自己又一無所知。為此盧芹齋拼命學習法語和古玩知識,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為了進一步受到張靜江的重視,進而能夠平步青雲。
就這樣幾年過去了,原來那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夥子,此時已經被張靜江提拔為一店的掌櫃。然而張靜江沒有想到,自己其實養了一隻白眼狼。
多年的經驗讓盧芹齋從這些文物身上,看到了發财緻富的希望,現在的他隻是需要一個機會,一個能夠自己獨立開店鋪的機會。
很快這個機會便随着國内炮聲到來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打響了推翻封建統治的第一槍。國家也陷入到了内亂之中。身為國民黨的張靜江自然需要回國幫助孫中山,盧芹齋說自己也要回國為革命出一份力。張靜江沒有多想,就帶盧芹齋回國了。
誰知,盧芹齋剛回來,就立刻向張靜江提出了辭呈。原來他打算自己另開一家古董店來繼續販賣文物,就這樣,盧吳古玩公司成立了。
因為之前在古董店裡的經驗,盧芹齋在經營自己的古董店更加遊刃有餘。一時間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而這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當時的國難。
盧芹齋店裡的文物,大多數是國内沒落的貴族提供的。辛亥革命後,這些貴族沒有了往日高貴的身份,為了混口飯吃,他們隻能将家裡以前收藏的古董全部低價售賣了出去。而盧芹齋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低價賣出去的文物價格再怎麼不濟,也是這些王孫貴族以前用人脈和權力獲得的真家夥,國内戰亂沒人要,放到國外就不一樣了。
于是盧芹齋便将國内的文物拖運到國外的古董店進行高價售賣,面對這些文化的瑰寶,外國的收藏家們也願意拿着巨額的錢财将其買下。盧芹齋也在這樣的一場場交易中賺得盆滿缽滿。
隻是這樣的買賣行為無疑是對我國後面的曆史研究給予一次重創。據現在有關人員表示,當時國内的一半文物都被用這樣的買賣方式流落到了國外,現在能回來的文物也寥寥無幾。
就這樣,盧芹齋憑借着販賣文物的行為在外國出了名。他把賺了的錢在巴黎建造了一個極具中國古典韻味的紅樓,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巴黎紅樓。當然他建造這樣的高樓是為了更友善地向外國人出售文物。
此時的盧芹齋也已經三十多歲了,這幾年的忙碌早把婚姻大事給忘了。可是當他真正結婚的那一天,朋友們驚奇地發現,已步入中年的他竟然娶了一個15歲的小姑娘。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盧芹齋娶這位小姑娘是為了能夠跟小姑娘的母親偷情。
原來早在店鋪當掌櫃的時候,盧芹齋便認識了在當地開帽子店的奧爾佳。這個奧爾佳也和盧芹齋一樣,從小就被送到别人家幫工。但随着奧爾佳漸漸長大後,她因為年輕貌美被男主人給看上,還為他生了一個孩子。但男主人卻不想給她名分,隻讓她做自己的情人。
奧爾佳的遭遇讓盧芹齋非常同情,兩人的關系也在彼此的交流中越發親近。終于兩人雙雙墜入愛河。
盧芹齋不止一次向奧爾佳表示,想跟她結婚。可都被奧爾佳給推辭掉了,因為那時的盧芹齋不過就是個古董店的掌櫃,和那位男主人相比差距明顯。她心裡雖然愛着盧芹齋,但也不願意跟着他吃苦。
于是兩人的關系就這麼不清不楚着,待到盧芹齋發達之後,奧爾佳又打起了他的主意。
隻是已經36歲的奧爾佳既不想因為盧芹齋放棄之前的男主人,又不願離開發達了的盧芹齋。魚和熊掌都想兼得的她,望着自己15歲的女兒瑪麗,有了大膽的想法。
沒錯,她想将自己的女兒嫁給盧芹齋,自己成為盧芹齋名義上的嶽母。
這樣一來男主人的财富和盧芹齋的财富她都能得到。隻是苦了這15歲的少女,連喜歡是什麼還沒有弄清楚,就被自己母親哄騙嫁給一個大自己快20 歲的人。
婚後的瑪麗為盧芹齋生了四個女兒,就算這樣依舊沒能阻止丈夫和自己的母親私通。
而奧爾佳在女兒瑪麗嫁給盧芹齋之後越發的肆無忌憚。她會毫無顧忌地闖進“女婿”家裡,對“女婿”言語輕佻。看着母親的行為,懦弱的瑪麗也隻能在心裡默默忍受着。
随着古玩的生意越來越紅火,盧芹齋也将自己的眼光放在了各個系列的文物上。無論是瓷器還是佛像,在他的介紹下總會被一搶而空,國内的文物也面臨着一場浩劫。
其中,唐太宗昭陵的青石浮雕中,最具有研究價值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也經過他之手流落海外。發着這樣的文物财,盧芹齋似乎也實作了自己年少時的願望:家财萬貫,身有地位。
這樣的“賣國賊”在人們看來就是十足的壞人,這樣的人就是死一千次也不為過,但他接下來的做法卻讓人們無從恨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身在外國的盧芹齋聽聞祖國遭此劫難,便将自己的錢财捐給了祖國用于抗日。他自己也投身于國内難民的救助工作。
可以說,當時國内的難民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盧芹齋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僅如此,他還充當了當時中美關系的中間者,主動花錢組織一些利于中美關系發展的活動。
對于國内的共産黨人,他也不像當時國民黨那樣針對,而是積極支援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并且在外國時,他還會訂閱中國共産黨的刊物。
這樣看,盧芹齋似乎又與那些“賣國賊”有所不同,他會和那些愛國人士一起幫助着當時飽受危難的祖國,還會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毫不吝啬的獻出自己的力量。
這樣愛國的行為不由得跟前面賣國的行為互相沖突,也讓盧芹齋在多年來備受世人的争議。
要說他愛國吧,他為了一己私利販賣祖國的文物。說他是賣國賊吧,他又在祖國危難之際伸出援手,好似兩者都不是又好似兩者都是。
雖然現在人們對盧芹齋是一分為二評價的,但在當時盧芹齋的風評一直是不好的。不僅僅是因為他販賣文物的行為,還有他跟奧爾佳的不倫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對于文物的保護也更加的嚴格。這對于盧芹齋來說是一次打擊,因為他沒辦法再像以前一樣肆無忌憚地向外國出售文物。在做完最後一次交易後,盧芹齋也正式在文物商貿中退出了。
金盆洗手後,步入老年的盧芹齋卻找了個為自己正名的好借口。
他在當時的媒體中回應,自己把文物賣到了外國,其實是在保護文物。國内的戰亂終将會将這些文物變成灰燼,國外相對安全的環境反而使得這些文物保留了下來。
顯然這類說辭并不能說服人民群衆,你要保護文物的行為是可以了解的,但是你為啥還把它買了呀?況且全都賣給了外國人?并且當時盧芹齋的主要販賣地在法國,可一、二戰中的法國,真的就比中國太平嗎?他到底是在保護文物還是在中飽私囊?
晚年的盧芹齋并沒有回國,1957年,盧芹齋在瑞士逝世,而他的逝世也讓人們重新開始看待他的所作所為。
随着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了解到,他賣國家瑰寶不太光彩,但要想自己的東西賣的好,盧芹齋就必須要打開古董的知名度。而這些就少不了開辦文物展和研究會的宣傳,活動的開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西方人對于中華文化的認識與尊重。并且文物的收藏與保養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和精力。
晚年的盧芹齋也開始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贖罪,如今的清華大學的文物陳列室裡就擺放着他捐贈的戰國青銅器“嗣子壺”。
十幾年後的今天,人們對于他的評價不再是一邊倒,而是兩極分化。
從文物的角度來說,他确實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這些文物。從國家的角度來說,他也确實是一位愛國者,主動為國捐款,幫助戰亂時期的難民。
但從國家文化的角度說,他是一個偷竊者,偷竊了珍貴的文化遺留。
最後,隻能說盧芹齋是功與過并存,他或許不是一個罪大惡極的壞人,但也絕不是一個好人。萬般皆是欲望造成的,如今我國對文物的保護法律越來越成熟,相信一定不會再有這樣販賣文物的事件發生。而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也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