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假期,一些電動汽車車主“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的遭遇,讓很多人對購買電動汽車又開始望而生畏。
裡程的焦慮和實際使用中的體驗差,讓“電動爹”的名聲再次響起。社交媒體對于電動汽車長途出行形成了幾乎一邊倒的負面評價。
然而現實中,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體驗是否真的如此不堪?這種焦慮該如何破解?
充電樁的三大魔咒
說起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焦慮,要從最早一批純電動汽車說起。
那時候,電池技術還不成熟,一般的車型續航裡程僅有150千米左右。到了冬天更是慘淡,續航過百都難。

然而,在一輛車10多萬元補貼的刺激下,電池容量密度低、續航裡程短的車型也能被賣出。但結果就是,賣得越多、口碑越差。
同時,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極不完善。不僅家裡安樁難,公共充電樁也幾乎看不到,找到了也很難使用。
一位北汽新能源公司的高管曾經向筆者吐槽:“别說普通消費者了,我自己家裡想安裝充電樁,跟物業磨了一年多,還沒裝上。”
那時的許多公共充電樁,被當作政績工程,是被下任務安裝的。隻追求數量增長,不管實際使用是否便利。很多充電樁被安裝在立交橋下,或者不友善停車的地方。很多安裝了充電樁的停車場,為了減少充電樁的維護壓力,索性把停車場鎖上。
“看不見、找不到、用不了”,成了充電樁的三大魔咒。充電設施的不完善,讓早期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體驗更是雪上加霜,也造就了“電動爹”的壞名聲。
但從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十年曆程來看,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已經基本告别了焦慮。
目前,市面上比較主流的純電動汽車,續航裡程已經達到450~600千米,還有一些長續航的産品能夠達到600~800千米的續航。這和普通燃油車用一箱油實作的續航裡程基本持平。
2022年,廣汽埃安、蔚來等車企,還将推出續航裡程超過1000千米的車型。另外,國内各個自主品牌今年大力推廣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續航裡程也都超過1000千米。
續航裡程的增加讓消費者的裡程焦慮越來越少,現在已經基本上沒有太過焦慮的電動汽車車主了。大部分在焦慮的,是那些還沒有購買電動汽車的觀望者。
能夠支撐電動汽車車主信心的,除了電池技術的發展和電動汽車品質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補能基礎設施的完善。
畢竟,續航裡程再長也總有用完的時候,補能設施和方案就變得無比重要。
随着電動汽車市場的擴大,充電樁建設和營運也開始向市場化方向推進。特來電、星星充電、小桔充電等充電樁公司應運而生。
市場化運作的優勢,讓充電樁建設圍繞着使用者來布局,加上互聯互通等資訊化技術手段的配合,充電樁已經徹底擺脫了“看不見、找不到、用不了”的窘境。
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資料,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充電設施總數已經超過200萬台,其中為社會車輛提供服務的公共充電樁也接近100萬台。
國家也出台多項政策,要求物業企業對車主安裝私人充電樁給予配合。目前,至少在北上廣深等特大型城市,充電已經不再焦慮。
各大車企也陸續推出800伏高壓超充技術,可以大幅提升充電速度,縮短充電時間。充電5分鐘,增加200千米續航,将不是什麼難事。
可是,既然基礎設施已經如此普遍,電池和車輛技術也愈加完善,到了2021年,為何還會出現“十一”長途出行中“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的尴尬遭遇呢?
首先,這種尴尬是一定會發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十一”長假出遊的爆發性增長。就像“十一”期間,熱門景區排隊、服務區廁所排隊一樣,汽油車在“十一”假期在服務區加油也要排隊。加油5分鐘、排隊1小時的情況也屢有出現。電動汽車充電排隊當然也不能例外。
當然,這也跟出行的路線時間有關系,熱門路線車多,冷門路線車少。比如,筆者在“十一”期間從北京駕駛電動汽車去大連,隻有在出京到秦皇島的路段出現過擁堵和服務區排隊的現象,過了山海關再往遼甯走,車就不那麼多了。
是以,這不是一個普遍現象。作為服務區和充電樁企業,也不可能根據“十一”期間的峰值需求去安裝更多的充電樁。因為大部分時間,服務區的充電需求并沒有那麼大,多安裝會造成企業的資源浪費和虧損。
但是,抛開這種潮汐式的個别現象,目前充電體驗不夠好,的确是非常普遍的情況。
靠優化營運緩解車主焦慮
随着私人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充電樁與車之間的需求沖突也越來越明顯。
雖然私人安裝充電樁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流程,但對于小區來講,能夠提供的電容和車位畢竟有限。像北京地區,很多老舊小區已經很難再給業主安裝私人充電樁了。
而公共充電樁,雖然電壓越來越高,充電速度越來越快,但充電槍的線纜也越來越粗、越來越沉,這讓很多女車主叫苦不疊。費力拿不動倒是其次,因為線纜長期拖在地上,容易弄髒衣褲,這對女車主來說,是不小的困擾。
去年,國家也開始對充電之外的另一條路線——換電進行研究和鼓勵。
國家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細則就明确說明,3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車不再享受補貼,換電模式的車型除外。這等于明确了國家對于換電模式新能源汽車的鼓勵和支援。
目前,對私人銷售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中,隻有蔚來采取換電模式。大多數汽車企業的換電模式新能源汽車主要投放在計程車、網約車等營運領域。
換電的好處顯而易見,在超級快充還無法真正落地的時候,換電能夠實作快速補能。幾分鐘,就能換好一塊滿電的電池,這基本上拉平了電車和汽油車的補能速度。
尤其是蔚來在今年大力建設的第二代換電站,單站電池儲備數量由第一代換電站的5塊增加至13塊,并且采用混搭模式(100千瓦時電池包5塊,70/75千瓦時電池包8塊),滿足不同車型的換電需求。單日最多可提供312次換電服務。
蔚來的第一代換電站僅能存放5塊電池,經常出現車輛需要排隊的情況,而且由于需要舉升車輛,使用者必須下車等待。在北方的冬天,這種體驗并不是很好。而二代站很好地優化了換電體驗。
當然,行業裡有人質疑蔚來建設換電站的成本和盈利問題。這屬于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當把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得足夠好,且形成了差異化和高壁壘,賣出的車自然也會多。當賣出的車足夠多,換電站的盈利難題自然而然就破解了。
目前,蔚來在全國範圍内已累計建成了600多座換電站。
看好這種商業模式的企業不止蔚來。
今年4月,石油巨頭中國石化就宣布将在2025年之前建設5000座智能充換電站一體站。其中與蔚來合作的換電站已經建成了多座,而另一家換電營運商奧動新能源也已經與中國石化簽約。
充電與換電并不是一對沖突體。充電目前大多是自助服務,而換電目前大多還是有人值守,不僅快,而且體驗更好。
那麼,類似于前文所述的“十一”長假出遊的這種潮汐式需求到底該如何解決呢?目前比較好的答案是:靠營運,把能源連接配接成一張網。
充電樁企業重建設、輕營運,這是造成充電體驗差的根本原因。加強營運,則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探索。
一方面,是否可以通過提前調研和往年的大資料,對于“十一”高峰期電動汽車出行進行預測,并根據預測情況,合理調派移動加電車,在容易排隊的服務區進行服務。這就相當于臨時多了幾根充電樁。
另一方面,是否有專人維持秩序,同時對等待的車主進行分流提示,告知下一個服務區充電站或鄰近出高速口的充電樁大概多遠、功率如何。
最後一招,可以使用價格杠杆進行調節。“十一”期間服務區的泡面可以10元一袋,油價也可以随行就市,為什麼充電價格不可以浮動?
能源綜合服務站營造“充電場景”
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已經很大,後面就是如何下沉和利用的問題。
很多人都在讨論,充電和換電最後誰是主流。我認為,充電還是主流的模式,原因有二:一是建設簡單。條件允許的話,人人都可以裝充電樁;二是标準通行,可以資源共享,互聯互通。
是以,充電樁是能源補給去中心化的最佳方式。
而換電站雖然目前體驗比充電好,但是畢竟還是以前加油站的模式,有一定的建設門檻,需要車主駕車集中到某個站點進行補能。
移動充電車也是一種靈活的能源補給方式,作為應急方式可行,但成本相對較高。
是以筆者判斷,去中心化的補能方式一定是未來的主流模式。
去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指出,鼓勵“光儲充放”多功能綜合一體站建設。今年以來,融合慢充、快充、換電等功能,并增加零售、服務業務的綜合能源服務站也在落地中。
為什麼綜合服務加電站的模式是非常需要的?
首先,目前在消費者心目中,充電體驗不好,這個印象需要去扭轉。這就需要建設一些中大型的、強營運的、有人值守甚至能代客加電的綜合服務站。車主把車開到這裡,有人幫你充電,樓上就是便利店、咖啡廳,可以提供休閑服務。哪怕充電時間長一點,但是讓人有事可做。就像大家都說海底撈服務好,但它也需要排隊,有時一等一兩個小時。但是它可以在排隊時提供零食、下棋遊戲、美甲和擦鞋服務,這就提升了服務體驗。
其次,充電的場景比加油更适合去多樣化經營。加油隻要五分鐘,而充電至少要半個小時,車主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休閑活動和其他消費。
這種能源綜合服務站,主要是起到示範效應,讓普通消費者覺得充電可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更普及的設施一定還是分布式的無人值守的充電樁。但是,充電樁要具備互聯互通的技術,擁有通過App遠端操作的便利,更要有專業且有效的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