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立陶宛,面積6.52萬平方公裡,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大的。人口約280萬,也是三國中最多的。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圖-立陶宛地形

立陶宛與另外兩國情況不同,這個地區是芬蘭控制的極限位置,是以立陶宛受到北歐的影響較小,而與陸地上的波蘭、德國、白羅斯有較深的聯系。

立陶宛最長的河流是内穆納斯河,發源于白羅斯的山區,注入庫爾斯灣。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位于内穆納斯河的支流内裡斯河上。維爾紐斯距白羅斯邊境隻有幾十公裡,立陶宛并不像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那樣,将首都建在海邊。波羅的海國家中,瑞典、芬蘭、丹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首都全部都在波羅的海旁,而且是本國最大海港和最大城市,德國、波蘭、立陶宛的首都雖然也有大河流過,但并不在波羅的海旁邊。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圖-内穆納斯河

立陶宛國境線總長1644公裡,海岸線卻隻有約90公裡,是一個陸地屬性比較強的國家,曆史上立陶宛的擴張,也主要在陸地上。

1386年,立陶宛大公國君主迎娶波蘭公主,這位公主也是波蘭王位唯一繼承人,立陶宛君主相當于迎娶了一位女王,以較小的立陶宛兼并了較大的波蘭,也開啟了200多年的波蘭立陶宛王國的序幕。

畢竟是蛇吞象,立陶宛深受波蘭文化影響,本地波羅的海語和波蘭語結合後,形成了現在的立陶宛語。王國壯大之後,便開始四面擴張,領土最大時曾包括現在白羅斯的首都明斯克、烏克蘭首都基輔。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後來王國在沙俄、普魯士、奧地利的聯合打擊下被瓜分,立陶宛歸屬沙俄。一戰期間德國曾占領立陶宛,戰後立陶宛獨立。不過在二戰前夕,蘇聯兼并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再次并入蘇聯。

内穆納斯河緩緩向西流,卻并沒有直接注入波羅的海,而是經過庫爾斯灣進入波羅的海。庫爾斯灣面積約1619平方公裡,平均水深僅3.8米,是個淡水湖。

庫爾斯沙嘴隔絕庫爾斯灣與波羅的海,這個沙嘴長98公裡,其中立陶宛占52公裡,俄羅斯的加裡甯格勒占46公裡。沙嘴最寬約3800米,最窄僅400米,唯一的缺口在北端,寬度僅500米左右。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圖-庫爾斯灣

庫爾斯沙嘴的形成,現在流傳最廣的是因為海水沖擊海岸後回潮,與新湧來的海水互相沖擊,各種物質就沉澱在海水撞擊處。

蘇聯解體後,立陶宛東部并不與俄羅斯接壤,卻因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飛地加裡甯格勒,立陶宛西南部與俄羅斯就接壤了,而且是共享庫爾斯沙嘴和庫爾斯灣。

庫爾斯灣唯一的出海口,位于北端,早在普魯士時期就建了港口默默爾,那時候整個庫爾斯灣都屬于普魯士(德國),現在立陶宛也興建港口克萊佩達,這是立陶宛第三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庫爾斯灣在俄羅斯沒有出海口,對俄羅斯加裡甯格勒的影響特别大,俄羅斯的船隻從庫爾斯灣出去,還得經過立陶宛的水域,開過克萊佩達港。

加裡甯格勒出海如此麻煩,俄羅斯為何不開挖一條運河,打通庫爾斯灣與波羅的海呢?

庫爾斯灣不具備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那種必經之地的性質,從經濟價值來說,開挖運河與修建海港的成本都很高,成本難以收回來,加裡甯格勒的貨物吞吐難以支撐這麼浩大的工程。2000年,庫爾斯沙嘴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從那以後更不可能去破壞沙嘴。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由于立陶宛缺少像樣的海港,當年蘇聯移民到西部時,都不太願意來立陶宛,更多去往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加裡甯格勒。加裡甯格勒在立陶宛西南部,本是德國領土,二戰後劃歸蘇聯。

立陶宛人口基數相對大,俄羅斯人不願意來,等各種原因,即使蘇聯進行多次移民,到1990年立陶宛人仍占80%上下,第二大族是波蘭人,俄羅斯人僅排第三位。

立陶宛壟斷庫爾斯灣出海口,俄羅斯為何難受?

圖-立陶宛人

立陶宛是戰鬥民族,由于人口結構上并不吃虧,立陶宛是唯一在1990年3月就宣布獨立的前蘇聯國家,其他國家大部分都在1991年8月才宣布獨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