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好好逛過“青少年模式”嗎?
你知道它變得更好看了嗎?
今年9月1日剛開學的時候,我們和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一起,請來許多科學家、藝術家,在“青少年模式”裡給大家送上了豐盛的頭腦大餐。
橫跨微信、騰訊視訊、騰訊微視、QQ音樂等産品的“青少年模式”,正在成長為一個“好看”“好玩”“好學”的青少年科普産品。
而今天,我們又請來了三位科學家,“大師講堂”第二季正式開播——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
戚發轫
和你談“天”,航天的“天”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轫,解答了一個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過的問題——為什麼是“天”?
當我們打開課本、讀到新聞,可以看到人們對這片領域有許多叫法:太空、空間、宇宙......
但是,咱們中國航天的創始者、錢學森先生說:
“我們中國人,要起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名字,我們就叫‘天’。”
是以我們中國人,正式的名字不叫宇航員,叫航天員。
自古以來,“天”在中國文化中,是未知、是力量、是時間、是星辰......這個字形本身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象征。
是以,“航天”,是一種科學的表達,更是一種中國人的浪漫。
東方紅一号,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能力把衛星送上天的國家;
神舟五号,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把人送上天的國家;
而馬上,“天宮”也将讓我們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由自己建成空間站的國家。
談“天”的最後,戚發轫老先生飽含深情地說:
“中國現在是一個航天大國,現在正向航天強國邁進,需要一大批年輕的、有夢想的、肯于奉獻的人——你們就是這些人。你們現在是關注者,以後希望你們都是參與者。”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
歐陽自遠
與你賞“月”,探月的“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一上來就給大小朋友們送來一份未來的禮物——一個“月球”......???
準确來說,是一間未來月球科研站。
為啥是去月球?因為它作為一個試驗場所來說太理想了,還特别近:
如果你在月球上收看北京冬奧會,延遲隻有1.3秒。(誰家“網速”比月亮還差的舉個手?)
當然,科學家們對月球感興趣,不光是因為它“信号好”。
比方說,月球上的真空環境和晝夜将近300度的溫差,雖然不能住人,但是對一些特殊材料、生物制品甚至是藥品來說,是測試反應的最佳環境。
再比如,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要是以後去火星或者其他星球,從月球出發,是不是會省下一大堆發射火箭的能源?
展望這樣一座未來月球科研站,歐陽院士說:
“親愛的孩子們,我講了對月球探測未來的一些美好期望……希望這樣的一個美好願望的種子,深深埋在大家的心裡,你們長大後,這顆種子一定會發芽成長,成為參天大樹。”
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所長
王贻芳
跟你講“理”,實體的“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實體研究所所長王贻芳,一上來就重新定義“普通”:“我隻是個普通人——隻不過是希望把一件事做到别人不能比我做的更好”。
倒不能說他“凡爾賽”:2012年,他上司的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被譽為中國本土最重要的實體學成果之一。
中微子是啥????
簡單來說,它是構成實體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
但它很特殊,不帶電,也幾乎沒有什麼互相作用。是以不管是人體、地球還是太陽,想穿就穿,幾乎探測不到,就跟“幽靈”一樣。
那如何抓住這樣一隻“幽靈”?
這裡,我們的“幽靈捕手”用到的工具叫“光電倍增管”。
它就像娃娃機一樣,“抓”到微弱的光信号就會發生反應、轉換成電信号。
這個工具在上世紀30年代就誕生了,但想找到中微子,現有的工具肯定是不夠的。
院士說,他們在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正式開始7年前,就開始了對光電倍增管的研制。
從材料到工藝,克服了種種困難,也得益于中國工業水準的整體提升,最終才有能力做世界上最好的光電探測器件。
“幽靈粒子”十分飄忽奇妙,但要抓住它,隻能靠腳踏實地的一點一滴。
在王贻芳院士看來,這就是實體的魅力:
“所有的理論,你仔細去想,都非常邏輯,一步步推導都有堅實的基礎,而且有可靠的實驗驗證;同時,一個簡單的公式、簡單的理論,可以把如此複雜的這個世界描述的如此準确,大概也沒有第二個學科領域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三位院士樸實生動的話語之外,為了讓青少年朋友們更好了解這些科學知識,“大師講堂”還用上了動畫插畫、趣味實驗、定制禮物等各種辦法,讓這十分鐘過得更加有趣。(以至于看不夠)
更重要的是,除了科學知識,我們希望通過“大師講堂”持續啟發和鼓勵青少年保持對科學原理、宇宙奧秘的好奇和熱愛。
同時,正如“大師”們所說,未來的希望和任務在孩子們身上,他們自己的聲音最為重要。
如果說“青少年模式”是為孩子們送上烹饪好的佳肴,那前兩天,騰訊開啟的年度《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評選活動,就是給孩子們的“自助餐”。
這份“自選菜單”裡,彙聚了本年度全球最前沿的20項科學突破。
比如下面這些就都很有意思,左右滑滑看
從天文地學、生命科學、數學實體到化學新材料,每一個話題都兼顧科學性與趣味性。
而全國的青少年們,可以作為“科學推薦官”,為自己最感興趣的科學突破投票。
不管是“天宮”、火星探測這樣“高大上”的探索,還是“讓人肥胖的基因”這樣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誰能最終登上年度《青少年科學看點榜單》,都是青少年們說了算。
在2022年舉行的第四屆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現場,我們将會正式揭曉答案。
從“科學看點榜單”到“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我們希望連接配接更多名人名家、頂尖機構等社會資源,通過包括“青少年模式”在内的各種平台,輸出更多精品内容作為“給孩子們的科學禮物”。
多一雙被科學點亮的眼睛,人類的未來就多一分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