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金戰争的前期,由于蒙古隻攻不守的行為,導緻華北地區好長一段時間都處于勢力真空狀态。當地的地主豪強為了躲避兵禍,紛紛聚衆自保,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就此登上曆史舞台。

01,豪強林立的華北
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在最初根本沒有征服領地的理念,隻是遵循已知的遊牧民族戰争方式,對敵人進行殺戮和劫掠。是以,在蒙金戰争初期,蒙古軍隊實行的是殺戮掠奪政策,讓華北大地城邑四野為之一空,成了蒙古人的跑馬場。
蒙軍的侵略對華北人民來說是一場浩大的劫難,蒙軍所到之處,是哀鴻遍野、生靈塗炭,離開之後,則是斷壁殘垣、屍橫遍野,“兩河、山東數千裡,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馬羊畜皆席卷而去,房廬焚毀,城廓丘墟。”怎麼一個慘字了得。
在這種情況下,河朔山東豪傑蜂起,紛紛聚衆自保,以捍衛家族以及地方鄉老的安全,這些地主武裝,後來被統稱為漢人世侯。這些世侯們,有的原本是金帝國的官吏,有的是官吏子弟,有的是地方豪族或者富農,還有的是出自普通農戶子弟或者一般儒士家庭。
如果說在蒙金戰争第一階段時,這些世侯們隻是防禦蒙軍的殺戮、金殘軍的壓榨以及盜賊們的劫掠,他們内心還是偏向金帝國的,但是,等到金宣宗南遷汴京後,女真統治者一味的退縮讓諸多豪強大為失望,多數都趨向中立。
等木華黎南征時,由于主力部隊都去西征了,留在木華黎手中的兵力有限,他開始改變政策,招降安撫那些漢人世侯,并接受漢人世侯的建議,頒布禁殺令,開始有領土觀念,讓那些歸順者充當攻金的先鋒和主力以及征伐之後的武裝鎮守。
02,歸降蒙古的漢人世侯
世侯,也叫諸侯、世官,主要指金、元之際華北地區的軍閥,那些歸降的、又在蒙古征服漢地過程中功勳卓著的地主武裝,受到與蒙古勳臣相似的待遇,被賦予管理某地區的軍事、民事、财政以及自己設定僚屬的世襲權力,就是所謂的世侯。
這些世侯是在蒙金戰争中産生的,被蒙古收編後授予他們行省、元帥、招撫使之類的金帝國舊有的官職,讓他們成為滅金平宋的軍事力量。歸降蒙古的漢人世侯按照地區分布如下:
中都路的趙柔、張柔、賈輔、王浩;
河北東路的賈德、史忠、王興秀;
河北西路的史天澤家族、張仝、崔祥、王義、李讓、董俊、邸順;
河東南路的李守賢、聶珪、趙仲、靳和、吳信;
河東北路的王兆、郭泰、周獻臣、樊天勝;
山東東路的張榮、李全;
山東西路的嚴實、石珪;
東京路西京路的劉伯林、石天應;
京兆府路的田雄、史廣、袁湘;
大名府路的趙天錫、梁仲、王珍
除了漢人世侯,還有契丹人世侯石抹明安、耶律秃花、王珣;女真人世侯夾谷通住、攸哈剌拔都(攸興哥)、夾谷忙古帶等等。
木華黎攻金期間,和金帝國作戰的主力就是這些世侯,因為蒙古軍團的主力西征,木華黎隻有一萬多蒙軍,除了來自汪古部的一萬人,就是契丹、女真、漢人組成的雜牌軍。
這些雜牌軍中,契丹人石抹孛疊兒一萬,耶律秃花一萬,石抹也先一萬三;漢人劉伯林一萬,史天倪二萬四,一共六萬七千人,隻劉伯林和史天倪就有三萬四,占雜牌軍的一半了。
光從兵力就可見漢人世侯武裝,在當時的戰争中承擔多少重任了,是以才說,在蒙金戰争第二階段中,漢人世侯就是蒙古消滅金帝國武裝力量的主力軍。
漢人世侯中鼎鼎有名的自然是四大萬戶世侯,史天澤、張柔、嚴實、劉伯林,這四位及其家人為蒙古帝國揮過汗流過血,為蒙古帝國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是以,蒙古統治者授予他們萬戶,給予他們權力榮耀,讓他們更死心塌地的為蒙古賣命。
03,歸降女真的九公封建
最初,金帝國對那些地主武裝是看不上的,嫌棄他們上不得台面,面對他們之間的互相殘殺是樂見其成的,但是,随着戰事的發展以及局勢的變化,金宣宗不得不被迫轉變思維,也開始對求官的地主武裝給個笑臉。
對于擁護大金朝廷的就封官授職,支援鼓勵,比如苗道潤,自發的聚衆抗蒙,先後撫定五十餘城,金宣宗就授予他宣武将軍、同知順天軍節度使事,希望他能夠收複失地。對于不忠朝廷的地主武裝就是鎮壓取締,金宣宗的手腕也是很靈活的。
興定四年(1220)二月,金宣宗正式分封九個大的地主武裝,為他們劃定轄區界限,讓他們各自守護自己的地盤不要自相殘殺,要擰成一股繩去對抗蒙軍,這就是赫赫有名的“九公封建”。
受封的九公分别是滄海公王福、河間公移剌衆家奴、恒山公武仙、高陽公張甫、易水公靖安民、晉陽公郭文振、平陽公胡天作、上黨公張開、東莒公燕甯,九公都兼宣撫使、階銀青榮祿大夫,賜号“宣力忠臣”。
那邊蒙古人招降漢人世侯,這邊女真人就來個九公封建,也就是說,在華北大地上的大部分戰争,還是這些背靠蒙古、女真的地主武裝之間開打的啊!
金宣宗希望九公封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朝廷兵力不足的問題,去抵抗、減緩蒙軍的攻勢,能夠為他收複失地,就算形成軍閥割據也行,好歹他們姓“金”,他的想法會實作嗎?九公們會和漢人世侯一樣,為女真人建功立業呢?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九公之間并沒有如金宣宗所願和平相處同心協力抵抗蒙古,而是繼續互相拆台争奪地盤,他們帶來的利益遠遠小于弊端,雖然給蒙軍造成一定的困擾,但更加劇了河朔、山東諸地的分裂割據。
九公不是戰死就是投降,還有下落不明失蹤的,其中堅持時間最長的就是恒山公武仙,他在受封半年後就投降蒙古,與長官史天倪不睦,後來殺死史天倪叛蒙,呼應彭義斌,先後兩複真定,又歸附金哀宗,堅持抗蒙到蔡州城破金帝國滅亡。
04,相同的招撫政策不同的結果
為何蒙古和女真對地主武裝相同的招撫政策,所取得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呢?憑什麼蒙古人就成功,女真人就失敗了呢?
不管蒙古還是女真,對地主武裝,誰還不是存着利用的心思啊?他們都希望通過這些地方豪強的武裝,為他們出力,充當先鋒馬前卒,無非一個是開疆拓土鎮守城池,一個是收複失地恢複舊山河,可以說目的都是一樣的,怎麼結果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呢?
其實,從大面上看兩國對待地主武裝的政策是相同的,但是,招撫的細節卻大大不同,就是這些不同的細節,才是蒙古人和女真人用相同的招撫政策,卻産生不同的結果的原因,簡單說有三點:
其一,在軍事和經濟上的支援問題。
蒙古人能夠在軍事和經濟上支援漢人世侯,但女真人卻不能夠支援九公。
金帝國的統治者膽怯畏戰,不思進取,隻知道逃跑退縮,把軍隊都部署到汴京周圍,隻求自保,根本沒有主動出擊的意思,九公面對蒙軍進逼時,朝廷很難給予支援。
由于戰事頻繁,九公們在地方上能夠獲得的經濟補給有限,他們所處的地區都是戰争頻繁區域,地方經濟也很難得到恢複,朝廷則因為連年戰争财政上捉襟見肘,那點錢還要兼顧江淮的戰事,根本不能在經濟上對九公有所支援。
蒙古卻與之相反,一旦漢人世侯遇到危機,不是得到蒙軍的支援就是其他世侯的幫助,比如武仙殺史天倪收複真定,史天澤就向孛魯國王請求支援,孛魯派肖乃台帶兵協助史天澤攻打武仙,又奪回真定。武仙通過内應開城門再次占領真定後,史天澤和肖乃台夜奔藁城世侯董俊,天亮就帶着董俊的援軍殺回真定,孤掌難鳴的武仙隻能再次落荒而逃。
其二,權力和制約的問題。
蒙古人對世侯們不但授予各項權力,還有制約他們的手段,而女真人對九公們,則是隻授予權力,卻沒有能夠制約他們的手段。
金宣宗給九公劃分區域,讓他們各自統帥本路兵馬,可以任命官吏,征收屬地賦稅,賞罰号令得便宜行事,誰收複的失地就歸誰管理,卻沒有對九公應該履行、遵守什麼義務規則作出規定。
是以上,九公之間是各自為政、互相攻擊,不聽朝廷的節制,互相扯皮挖牆腳,還反複無常,今天姓“金”,明天就姓“蒙”,後天又姓“宋”,随便都行,一點後果都不用承擔,怎麼可能對朝廷有敬畏感呢?
蒙古對待世侯們呢?九公們享受的權力他們都可以享受,相對的,世侯們還有十分明确的義務,要把親屬留在蒙古充當質子,要協助配合蒙軍的作戰計劃,還要編戶籍,輸糧納賦為蒙軍提供物資保障,蒙古通過這些牢牢的控制着世侯。
如果你反叛,看看張鲸、張緻兄弟的下場,看看武仙前腳反蒙,後腳親哥哥武貴就被殺了,世侯們挂念親屬,自然不會輕易背叛。
其三,九公享受的權力不及漢人世侯,承擔的風險卻比世侯重。
蒙古授予世侯們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他們享有世襲的權力,可以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這意味着世侯享有的權力會長期的掌控在同一個家族手中,恩蔭子孫後代,對漢人來說,光耀門楣、澤被子孫就是人生的最大追求,當然跪在蒙古人腳下喊爸爸了。
九公們卻沒有這樣的權力,他們沒有世襲、恩蔭子孫的好處,再風光也是他一個人。更何況,金帝國的朝廷,對他們的猜忌之心始終都在,金宣宗一邊想利用九公抗蒙,一邊還擔心他們強大了對朝廷産生威脅,就像唐代的藩鎮那樣把朝廷架空。
不給錢,支援還不力,開個空頭支票還小氣巴拉的,怎麼可能讓九公對金朝廷産生歸屬感、全力效忠呢?是以,九公産生的影響不及世侯,發揮的作用也沒有世侯大,這也是蒙古和女真采用相同的安撫招降政策,收到的結果不同的原因啊!
就是這樣。
參考資料:論金宣宗的九公封建、漢人世侯的興起與政治動向、金史等
透過表象尋找曆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謝絕無謂腦補解讀過度。有喜歡遼夏金元以及後宮八卦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