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後宮劇大熱,我們從劇中看到了後宮嫔妃們為了争寵而不擇手段,紮小人、下藥、設圈套等手段窮出不奇,有的人為了上位甚至傷害自己的孩子,嫁禍給受寵的妃子,後宮變成比戰場還危險的地方。那麼在中國曆史上,到底有沒有妃子為了争寵而傷害自己的孩子呢?在《新唐書》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昭儀生女,後就顧弄,去,昭儀潛斃兒衾下,伺帝至,陽為歡言,發衾視兒,死矣。又驚問左右,皆曰:‘後适來。’昭儀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後殺吾女,往與妃相讒媢,今又爾邪!’由是昭儀得入其訾,後無以自解,而帝愈信愛,始有廢後意。”,此文講訴了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兒,王皇後前去看望,等皇後離開後,武昭儀悶死自己的孩子,等到唐高宗駕臨時,武昭儀若無其事地掀開被子,發現小公主已死,開始嚎啕大哭,加之旁人提醒王皇後來過,武昭儀就一口咬定是王皇後殺死了自己女兒。王皇後當然沒有證據證明自己,于是皇帝就動了廢除皇後的念頭。
當從這段正史當中,我們很正常地會認為武則天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為了争寵上位居然狠心殺害自己的女兒,但事實上,這段正史并經不起推敲,而且其他史書上的記載與之有一定的沖突。
首先,《新唐書》是北宋時期著成的,即使武則天真的如此心狠手辣,在武則天上位之後,肯定會消滅相關的資料,讓所有史書都把這件事記成王皇後殺害小公主,那麼在幾百年後的北宋,歐陽修等人又是如何能夠知道如此絕密的宮廷秘聞呢?或者所參考的材料真實性如何驗證?
其次,王皇後被廢的直接原因也不是小公主之死,而是在後宮之中使用“厭勝之術”詛咒武則天,後來東窗事發,皇帝覺得皇後品行不端才覺得廢除皇後的。要知道在封建禮教森嚴的古代,作為一國之母居然使用如此卑劣手段,本來就是大錯,何況此時皇帝又偏愛武昭儀,皇後被廢就不難解釋了。《舊唐書》記載:“帝終不納後言,而昭儀寵遇日厚。後懼不自安,密與母柳氏求巫祝厭勝。事發,帝大怒,斷柳氏不許入宮中,後舅中書令柳奭罷知政事,并将廢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
但《新唐書》則是認為,此事又是武則天陷害的,“昭儀乃誣後與母厭勝,帝挾前憾,實其言,将遂廢之。”,前面的史學家都沒有這樣講,你倒講得像親眼所見一樣,可見歐陽修等人對武則天存在一定的偏見,北宋是程朱理學發展的重要時段,女性的地位受到一定的禁锢,歐陽修等人對武則天的偏見實際上就是男權對女權的偏見而已。
那麼小公主死亡之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唐會要》的記載可能才是事實的真相:“昭儀所生女暴卒”,也就是說小公主是突然得病暴斃的,事實上,在各種産前産後檢查手段嚴重落後的古代,嬰兒死亡算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就算是宮廷也難以避免。而此事到了北宋時期,因為思想上的禁锢,加上一定的想象,事情變成另一種故事就不難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