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世民登基後,羅藝為何舉兵造反?都是野心惹的禍

羅藝出自名門,本是隋朝時期的一員虎将,在隋朝末年割據一方,後來投靠李淵,成為唐朝的開國元老,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羅藝也算是立下了很多戰功,可是李世民登基後,羅藝卻選擇舉兵造反。

自古以來,造反都是大罪,羅藝身為唐朝的開國元老,為何會選擇在李世民登基之後造反呢?實際上羅藝的舉動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早在李世民沒有登基前,羅藝的野心就十分明顯了。

李世民登基後,羅藝為何舉兵造反?都是野心惹的禍

羅藝投靠李淵

羅藝出自名門,其父親是隋朝的左監門将軍羅榮,在比較注重出身的隋唐時期,羅藝的出身給他加分很多,就是靠着這樣的出身,羅藝得以在隋朝任職,并且靠着自己骁勇善戰的特點獲得隋炀帝楊廣重視,一步一步走上權力中樞。

隋炀帝三征高句麗結束之後,還曾把羅藝留在高句麗繼續作戰,結果隋炀帝回來就出事,羅藝眼看隋朝的江山已經被各方割據勢力分割,自己十分不甘心,從高句麗傳回,順便帶領大軍占據了幽州和營州兩地,以幽州為中心建立起了自己的割據勢力,準備逐鹿天下。

羅藝當時在隋朝的最大官職是虎贲郎将,也算得上是比較大的官了,可是在他自立之後,卻發現自己的實力并不理想,當時幽州的附近盤踞着三股大勢力,分别是李淵、窦建德以及王世充,三者當中,王世充實力最小,不足以引起羅藝恐懼,窦建德和李淵雙方都勢力強大,羅藝頗為恐懼,需要選擇一方作為堅強後盾。

窦建德名聲不好,并且對待他人比較小氣,李淵向來名聲不錯,是以投靠李淵的人很多,再加上李淵心胸寬廣,能夠包容更多的人,羅藝就是在這樣的考慮之後,才打算向李淵提出歸順條件的。

羅藝的要求,在一般人看肯定還是難以接受,不過李淵不拘小節,答應了羅藝的要求,讓他成為“聽調不聽宣”的歸順者,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羅藝雖然歸順李淵,願意聽從李淵的調遣,可是自己卻堅持要握住手中兵權,不能成為光杆司令。

李世民登基後,羅藝為何舉兵造反?都是野心惹的禍

從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羅藝提出這樣的要求也不奇怪,因為一旦自己失去了權力,很可能會被李淵架空并且除掉,隻有自己手握重兵,才能自保,而之是以李淵會答應羅藝的要求,隻是因為當時李淵正需要人員擴充,羅藝的到來對李淵恰似雪中送炭,先答應他的要求,其餘的事情今後再議。

羅藝和李世民産生沖突

羅藝歸順李淵之後,過了一段比較安穩的日子,李淵任命他繼續掌控幽州的軍政大權。公元620年,羅藝的安穩日子出現了一些變化,當時将羅藝視為眼中釘的窦建德帶領一股軍隊攻擊羅藝,想要将其鏟除,以友善他們繼續攻打李淵。

面對窦建德的襲擊,羅藝不慌不忙,迅速集結兵馬反攻,靠着戰士們不怕死的精神,很快就擊退了窦建德,并且斬殺窦建德手下士兵1200餘人,取得勝利的羅藝,打算乘勝追擊,追着窦建德的殘部一直打,不小心就進入到窦建德的埋伏圈中。

原來窦建德之前帶領的隻是一支佯攻部隊,他早就設好埋伏等待羅藝上鈎,羅藝不明是以一直追趕窦建德,終于陷入其陷阱之中,現在想要逃跑也沒有任何機會了,羅藝隻能堅持和窦建德正面血戰。

此時羅藝手下的兵馬不多,明顯不是窦建德的對手,雙方血戰了不久,羅藝就再三請求李淵出兵支援自己,可是當時李淵的兵馬都在四處撒網,忙着逐鹿天下,根本沒有多餘的兵力支援羅藝,隻能叫他自己想辦法突圍。

李世民登基後,羅藝為何舉兵造反?都是野心惹的禍

羅藝眼看自己已經處于危險之中,終于想起幽州附近的另外一股勢力,此人就是高開道,他的勢力不及羅藝,平時也沒有什麼存在感,隻有在危險的時候,大家才會想起他,隻要争取到高開道的支援,羅藝還是很有希望突圍出去的。

想到這裡,羅藝立刻就找人去跟高開道談判,高開道愉快地答應支援羅藝,不過支援之前有個要求,那就是戰役結束後,希望羅藝能夠當中間人介紹自己歸順李淵,這樣的要求羅藝肯定想都不想就答應了,在高開道的支援下,羅藝終于戰勝窦建德。

僅僅一年後,李世民就率軍攻打幽州附近的王世充,當時王世充自知實力不及李世民,就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請求窦建德支援,窦建德深刻明白這個道理,立刻派出大軍支援王世充,結果十幾萬大軍被李世民三千騎兵擊敗,窦建德也被李世民俘虜。

窦建德被李世民俘虜後,他的一個手下劉黑闼不服氣,繼續帶領士兵反抗李淵,李淵指派羅藝和李神通兩人一起對付劉黑闼,兩人打不過劉黑闼,隻能灰溜溜撤走,李淵得知情況後,立即派出李世民親自作戰。

李世民可謂是戰神一樣的人物,隻要有他參與的戰争,基本上是戰無不勝的,他帶領大軍收拾劉黑闼,卻發現劉黑闼兵力擴充十分迅速,于是李世民打算采取智取的方式攻打劉黑闼,李世民當時采用的是水淹劉黑闼軍隊的辦法,誰也沒有想到羅藝的一些精銳會被一起沖走。

李世民登基後,羅藝為何舉兵造反?都是野心惹的禍

戰役結束後,劉黑闼被李世民拿下,但是羅藝卻因為自己精銳被沖走一事,和李世民結下梁子,至于說當時李世民為何要沖走羅藝的精銳,一切是出于巧合,還是李淵授意,亦或者是李世民自作主張,史書中并沒有明确交代。

羅藝舉兵造反

随着周圍的割據勢力都被李世民擊敗之後,李淵正式建立了唐朝,羅藝等人都算得上是開國功臣,在唐朝建立之後,繼續留在幽州獨霸一方,從李淵的安排來看,我們也足以看出其胸懷之寬廣,要是一般人絕對不可能繼續讓羅藝割據一方,因為這樣很可能出現第二個劉黑闼。

唐朝建立不久,内部就出現了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權力鬥争,在鬥争達到白熱化之後,李建成不斷拉攏羅藝,羅藝本身就對李世民有意見,再加上李建成可是太子,在大多數人眼中,跟着李建成混絕對是最正确的選擇,幾乎沒有多少風險可言。

羅藝站隊很明顯,态度很強烈,就連李世民派使者去拉攏羅藝,都被其直接痛扁一頓,足以說明羅藝早已下定決心追随李建成,把自己後路都給斷了,因為此事,他和李世民之間的關系再次惡化。

等到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李建成的手下馮立等人當時就帶領大軍殺到玄武門之外,打算為太子李建成助威,結果被守門的将領死死拖住,一直到尉遲恭提着李建成頭顱站到城樓上發話,馮立等人才逐漸散去。

玄武門之變結束後,李世民登基稱帝,對馮立等人都沒有進行處罰,反而還對其加官進爵,希望他們能夠為己所用,著名的賢臣魏征曾經也是李建成手下,當年給李建成出了很多馊主意,在李建成死後,依舊被李世民重用,足以說明李世民的胸襟并非常人想象的那樣狹隘。

李世民登基後,羅藝為何舉兵造反?都是野心惹的禍

羅藝在玄武門之變發生的時候,由于遠在幽州一帶,根本來不及參與其中,等到玄武門之變結束後,李世民專門叫人去安撫羅藝,答應給他加官進爵,希望他能夠跟随李世民繼續建設唐朝江山。

面對李世民的安撫,羅藝的選擇與他人完全不一樣,他不相信李世民是真心重用自己,對曾經兩人之間的沖突始終耿耿于懷,在各種複雜情緒的影響下,羅藝最終決定舉兵造反,和李世民勢不兩立。

羅藝深知自己的實力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對手,于是和東突厥暗中勾結,希望借助東突厥的力量和李世民對抗,實作自己割據一方的目的,當時東突厥也正想趁着李世民剛登基,根基尚且不穩之際發動戰争,雙方一拍即合,戰争一觸即發。

東突厥帶領大軍去到長安之外,打算給李世民一個下馬威,李世民考慮到國家大局,決定親自帶領人馬去和東突厥談判,雙方談判之後簽訂了渭水之盟,東突厥得到好處後,早就徹底把羅藝給忘記了,帶着兵馬就傳回老家。

羅藝的處境很快就變得相當尴尬,想要跟着突厥走,又相隔甚遠,想要繼續歸順唐朝,明顯是沒有機會了,畢竟造反這種事情,一旦開始就再也無法回頭,羅藝隻能一條道走到黑,奈何自己實力有限,李世民派遣長孫無忌和尉遲恭出征平叛羅藝,羅藝手下聽到消息之後,很多都選擇投降,羅藝依舊執迷不悟,最終被手下斬殺,提着人頭去找李世民邀功。

李世民登基後,羅藝為何舉兵造反?都是野心惹的禍

結語

從李世民對待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手下的态度來看,羅藝舉兵造反之舉,實在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要是自己安心選擇追随李世民,想必也會和馮立等人一樣得到不錯結局,可惜在權力面前,誰又能保持理智呢?羅藝始終還想割據一方,與當時的曆史背景格格不入,這才是他走向滅亡的本質原因!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的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