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出自名门,本是隋朝时期的一员虎将,在隋朝末年割据一方,后来投靠李渊,成为唐朝的开国元老,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罗艺也算是立下了很多战功,可是李世民登基后,罗艺却选择举兵造反。
自古以来,造反都是大罪,罗艺身为唐朝的开国元老,为何会选择在李世民登基之后造反呢?实际上罗艺的举动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早在李世民没有登基前,罗艺的野心就十分明显了。

罗艺投靠李渊
罗艺出自名门,其父亲是隋朝的左监门将军罗荣,在比较注重出身的隋唐时期,罗艺的出身给他加分很多,就是靠着这样的出身,罗艺得以在隋朝任职,并且靠着自己骁勇善战的特点获得隋炀帝杨广重视,一步一步走上权力中枢。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结束之后,还曾把罗艺留在高句丽继续作战,结果隋炀帝回来就出事,罗艺眼看隋朝的江山已经被各方割据势力分割,自己十分不甘心,从高句丽返回,顺便带领大军占据了幽州和营州两地,以幽州为中心建立起了自己的割据势力,准备逐鹿天下。
罗艺当时在隋朝的最大官职是虎贲郎将,也算得上是比较大的官了,可是在他自立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实力并不理想,当时幽州的附近盘踞着三股大势力,分别是李渊、窦建德以及王世充,三者当中,王世充实力最小,不足以引起罗艺恐惧,窦建德和李渊双方都势力强大,罗艺颇为恐惧,需要选择一方作为坚强后盾。
窦建德名声不好,并且对待他人比较小气,李渊向来名声不错,因此投靠李渊的人很多,再加上李渊心胸宽广,能够包容更多的人,罗艺就是在这样的考虑之后,才打算向李渊提出归顺条件的。
罗艺的要求,在一般人看肯定还是难以接受,不过李渊不拘小节,答应了罗艺的要求,让他成为“听调不听宣”的归顺者,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罗艺虽然归顺李渊,愿意听从李渊的调遣,可是自己却坚持要握住手中兵权,不能成为光杆司令。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罗艺提出这样的要求也不奇怪,因为一旦自己失去了权力,很可能会被李渊架空并且除掉,只有自己手握重兵,才能自保,而之所以李渊会答应罗艺的要求,只是因为当时李渊正需要人员扩充,罗艺的到来对李渊恰似雪中送炭,先答应他的要求,其余的事情今后再议。
罗艺和李世民产生矛盾
罗艺归顺李渊之后,过了一段比较安稳的日子,李渊任命他继续掌控幽州的军政大权。公元620年,罗艺的安稳日子出现了一些变化,当时将罗艺视为眼中钉的窦建德带领一股军队攻击罗艺,想要将其铲除,以方便他们继续攻打李渊。
面对窦建德的袭击,罗艺不慌不忙,迅速集结兵马反攻,靠着战士们不怕死的精神,很快就击退了窦建德,并且斩杀窦建德手下士兵1200余人,取得胜利的罗艺,打算乘胜追击,追着窦建德的残部一直打,不小心就进入到窦建德的埋伏圈中。
原来窦建德之前带领的只是一支佯攻部队,他早就设好埋伏等待罗艺上钩,罗艺不明所以一直追赶窦建德,终于陷入其陷阱之中,现在想要逃跑也没有任何机会了,罗艺只能坚持和窦建德正面血战。
此时罗艺手下的兵马不多,明显不是窦建德的对手,双方血战了不久,罗艺就再三请求李渊出兵支援自己,可是当时李渊的兵马都在四处撒网,忙着逐鹿天下,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支援罗艺,只能叫他自己想办法突围。
罗艺眼看自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终于想起幽州附近的另外一股势力,此人就是高开道,他的势力不及罗艺,平时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只有在危险的时候,大家才会想起他,只要争取到高开道的支持,罗艺还是很有希望突围出去的。
想到这里,罗艺立刻就找人去跟高开道谈判,高开道愉快地答应支援罗艺,不过支援之前有个要求,那就是战役结束后,希望罗艺能够当中间人介绍自己归顺李渊,这样的要求罗艺肯定想都不想就答应了,在高开道的支援下,罗艺终于战胜窦建德。
仅仅一年后,李世民就率军攻打幽州附近的王世充,当时王世充自知实力不及李世民,就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请求窦建德支援,窦建德深刻明白这个道理,立刻派出大军支援王世充,结果十几万大军被李世民三千骑兵击败,窦建德也被李世民俘虏。
窦建德被李世民俘虏后,他的一个手下刘黑闼不服气,继续带领士兵反抗李渊,李渊指派罗艺和李神通两人一起对付刘黑闼,两人打不过刘黑闼,只能灰溜溜撤走,李渊得知情况后,立即派出李世民亲自作战。
李世民可谓是战神一样的人物,只要有他参与的战争,基本上是战无不胜的,他带领大军收拾刘黑闼,却发现刘黑闼兵力扩充十分迅速,于是李世民打算采取智取的方式攻打刘黑闼,李世民当时采用的是水淹刘黑闼军队的办法,谁也没有想到罗艺的一些精锐会被一起冲走。
战役结束后,刘黑闼被李世民拿下,但是罗艺却因为自己精锐被冲走一事,和李世民结下梁子,至于说当时李世民为何要冲走罗艺的精锐,一切是出于巧合,还是李渊授意,亦或者是李世民自作主张,史书中并没有明确交代。
罗艺举兵造反
随着周围的割据势力都被李世民击败之后,李渊正式建立了唐朝,罗艺等人都算得上是开国功臣,在唐朝建立之后,继续留在幽州独霸一方,从李渊的安排来看,我们也足以看出其胸怀之宽广,要是一般人绝对不可能继续让罗艺割据一方,因为这样很可能出现第二个刘黑闼。
唐朝建立不久,内部就出现了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权力斗争,在斗争达到白热化之后,李建成不断拉拢罗艺,罗艺本身就对李世民有意见,再加上李建成可是太子,在大多数人眼中,跟着李建成混绝对是最正确的选择,几乎没有多少风险可言。
罗艺站队很明显,态度很强烈,就连李世民派使者去拉拢罗艺,都被其直接痛扁一顿,足以说明罗艺早已下定决心追随李建成,把自己后路都给断了,因为此事,他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再次恶化。
等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的手下冯立等人当时就带领大军杀到玄武门之外,打算为太子李建成助威,结果被守门的将领死死拖住,一直到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头颅站到城楼上发话,冯立等人才逐渐散去。
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李世民登基称帝,对冯立等人都没有进行处罚,反而还对其加官进爵,希望他们能够为己所用,著名的贤臣魏征曾经也是李建成手下,当年给李建成出了很多馊主意,在李建成死后,依旧被李世民重用,足以说明李世民的胸襟并非常人想象的那样狭隘。
罗艺在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由于远在幽州一带,根本来不及参与其中,等到玄武门之变结束后,李世民专门叫人去安抚罗艺,答应给他加官进爵,希望他能够跟随李世民继续建设唐朝江山。
面对李世民的安抚,罗艺的选择与他人完全不一样,他不相信李世民是真心重用自己,对曾经两人之间的矛盾始终耿耿于怀,在各种复杂情绪的影响下,罗艺最终决定举兵造反,和李世民势不两立。
罗艺深知自己的实力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于是和东突厥暗中勾结,希望借助东突厥的力量和李世民对抗,实现自己割据一方的目的,当时东突厥也正想趁着李世民刚登基,根基尚且不稳之际发动战争,双方一拍即合,战争一触即发。
东突厥带领大军去到长安之外,打算给李世民一个下马威,李世民考虑到国家大局,决定亲自带领人马去和东突厥谈判,双方谈判之后签订了渭水之盟,东突厥得到好处后,早就彻底把罗艺给忘记了,带着兵马就返回老家。
罗艺的处境很快就变得相当尴尬,想要跟着突厥走,又相隔甚远,想要继续归顺唐朝,明显是没有机会了,毕竟造反这种事情,一旦开始就再也无法回头,罗艺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奈何自己实力有限,李世民派遣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出征平叛罗艺,罗艺手下听到消息之后,很多都选择投降,罗艺依旧执迷不悟,最终被手下斩杀,提着人头去找李世民邀功。
结语
从李世民对待李建成以及李元吉手下的态度来看,罗艺举兵造反之举,实在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要是自己安心选择追随李世民,想必也会和冯立等人一样得到不错结局,可惜在权力面前,谁又能保持理智呢?罗艺始终还想割据一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格格不入,这才是他走向灭亡的本质原因!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