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過《鶴唳華亭》或者《慶餘年》的朋友們可能會了解,将軍一般都是高頭大馬。不光是《鶴唳華亭》,其他曆史劇也是一樣的待遇。現在問題來了,士兵走路将軍騎馬,顯然兩條腿是不如四條腿的。還有的影視劇直接将軍在前面策馬狂奔,士兵在後面一路狂奔。這些士兵真的不累嗎?
古時候打仗,如果是一隊精兵會身着重甲,就算是明朝之後采用了棉甲,也輕不到哪裡去。還有些士兵還有任務,旗手要舉旗,弓箭手要拿着弓弩,步兵要帶着刀劍等兵器。這樣一套下來,我們現代人的感覺肯定累都累死了。實際情況肯定不是這樣的,古代人又不傻。首先,将軍一般會坐馬車。騎馬的一般都是斥候或者先鋒。如果是一支純騎兵部隊,那我們當然就不用說了。蒙古遠征一人甚至要配幾匹馬,連糧食等物資都是在馬上的。但是,一般的中原王朝還都是配備一定數量步兵的。就算是将軍騎馬,也是在馬上晃晃悠悠不會走太快的。
那古代要不要拿很重的兵器呢?這個真的需要,而且古代的兵器真的很重。古代兵器都是生鐵制造,是以一般會相當重。不過,與之相應的古代人的體力也比如今普通人要好的多。古代的條件比較惡劣,勤勤懇懇種一年地,都不見得能吃飽,如果碰上個災荒年,就更不要說了。是以,古代人的體力都比較好。現在你也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下,樓下天天練軍體拳的保安大哥,是不是比每天坐辦公室加班到半夜的程式員身體好很多呢?那古代人扛着兵器走會不會累死呢?這個肯定不能。古代人行軍打仗沒有這麼快,如果是一支步兵隊伍行軍速度是很慢的。一般一天也就行軍十幾裡,也就是七八公裡,這個距離是沒那麼累的。而且,古代作戰範圍沒有那麼大,由于弓弩射程也有限。一般到達作戰地點兩軍對壘後,很快就能打一起了。且一開始都是步行來保持陣型,那種沖鋒有時候都不會發生,是以也沒多累。
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将軍會騎馬或者坐馬車呢?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而且,将軍騎馬可以節省體力,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思考。而且,在作戰的時候,如果有一點不對,将軍就可以馬上逃跑不被抓到。比如,在春秋時期的晉惠公,就是由于馬小,被秦軍抓住了。還有,古代士兵是不會在長距離行軍後馬上投入戰鬥的,一般都會休息後在作戰。是以,才有了以逸待勞這麼個詞。如果趁敵軍遠距離奔襲疲憊之時突然襲擊,就有可能占據上風進而獲得勝利。
是以,古代打仗也是有很多講究,今天我們沒法設身處地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