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曆史,就似乎一定要顯得很嚴肅,否則就有種對悠久的亵渎。隻是,很多時候,那些嚴肅的曆史,卻并不一定是事實真正的面目,它有很多被我們忽視的細節,也有很多不被我們知道的故事。
魏蜀吳三國的曆史,大多是從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而來,或者陳壽的《三國志》。對于這段“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曆史,市面上的文字更多是對立面衆多人物的褒貶歌頌,對那些人物生活的時代環境卻很少提及。

魏蜀吳三國哪個國家才是幸福宜居的上選?周瑜、諸葛亮、司馬懿他們誰帶兵打仗最厲害?三國時期有建安風骨,為什麼沒有吳蜀風骨?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孫正宇從小就熱衷于三國曆史故事,結果多年的研究,發表了這本《知三國:披露大家漏讀、誤讀、沒讀懂的真相》,揭露三國時期的世間百态,發現隐匿在曆史長河裡的真相。
作為三國迷,孫正宇酷愛研究薩諾曆史和文化,著有圖書《縱橫三國論英雄·亂世英雄》、《知三國:披露大家漏讀、誤讀、沒讀懂的真相》,并發表過很多篇關于三國曆史文化的研究文章,在頭條、鬥魚、天涯等開辟專欄,獲得大衆一緻好評。
這本《知三國:披露大家漏讀、誤讀、沒讀懂的真相》一書從三國時期各色人物的士族政治、人口危機、國際形勢等方面講述三國時期的草根生活,解析官場鬥争,爆料皇家秘史和三國時局……
一、
魏蜀吳三家誰最強?曹操當仁不讓
一部《三國演義》,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講,曹操的魏國都是實力最強的。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三國建立後,在連年的戰争中,百廢待興,民生凋敝。想要改變這樣的局面,首先就應該關心百姓的生活,然而劉備在攻打劉璋時就對手下的軍士們說了:“要是平定了西川,府庫裡的東西就是你們的了,我不會幹預你們!”
這話一出,那是再怎麼也要努力戰鬥的呀,于是,當大軍占領成都,大家都争先恐後地到府庫是搶奪财物,造成了軍用的嚴重不足,這讓劉備是操碎了心。但話是自己說的,路是自己選的,跪着也要走完。
可是也不能坐以待斃啊,于是他就采用了劉巴的貨币政策,鑄造價值百錢的貨币,平衡了商業市場的貨物流通,讓官吏們開班官市。
這樣做的結果是隻用了幾個月就做到了府庫充實,但百姓卻因為通貨膨脹、貨币貶值而心生怨恨。
而孫權掌管的吳國卻剛好相反,把停止鑄造大錢,百姓手裡的大錢官府作價回收,這一來,倒是赢得了民心。
但曹操卻在這一方面更勝一籌。
他從國家利益出發,根據國情随時調整貨币政策,使得最終赢得了民心,晉朝能夠一統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承襲了曹魏的基礎,借了曹魏貨币政策的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不變的真理!曹魏用自己的實力笑傲三國,看來并不是沒有道理。
二、
“智術”不夠,圈子來湊
所謂“智術”,就是指才智與計謀;智慧與權術。這個是需要天賦和後天的養成的,并不是誰都可以擁有足以讓人傲視的智術。
劉備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自認為自己智術不夠(其實本來好像确實真的差那麼一點點),是以三顧茅廬請有智術的諸葛亮出山,采納身在漢營心在中原的劉巴的貨币政策,以至于最後卻因為偏離了民為邦本的大道,大失人心。
是以他欣賞趙雲,卻并不重要;他三請諸葛亮,卻把他排擠在桃園三兄弟的圈子之外。智術不夠,圈子來湊。這點,劉備懂,很懂!
而曹操卻自認為是有個有智術的人,他笑傲一切,也重視人才,他能夠看到自己的才氣,也懂得放下自己的傲氣。他為兒子登基鋪平道路,鏟除異己,是以楊修成了他的刀下鬼;他喜歡司馬懿,隻是因為司馬懿站在了他内定的繼承人身邊……
其實這就是曹操給自己和曹丕的圈子,在這個圈子裡有他想要的謀士,也有他想要鏟除的異己。沒有誰能夠真正地對自己的智術擁有絕對的自信,是以隻能用圈子來湊,期待是以而能夠國泰民安,永葆天下權勢。
三、
皇家秘史,那些你不知道的驚天秘密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縱觀天下,因為好奇而引發的血案那是一樁樁一件件數不勝數,不計其數。而皇家秘史,一直以來都會被排在好奇八卦排行榜的榜首,勾起無數人就算頭破血流也想窺探一二。
在三國,當然也有很多皇家秘史,比如曹操為什麼會把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漢獻帝?曹操真實的家庭生活是怎樣的?劉婵真的樂不思蜀了嗎?魏蜀吳的排序是怎樣來的?一開始就是這樣嗎?……
無數的問号,作者在書中都借助詳實的資料給出了較為詳細的答案。
有時候,曆史其實也并不是想象中那麼嚴肅,隻不過它需要我們去用心發現和尋找,找出那些正史野史中的蛛絲馬迹,打開曆史那扇厚重的大門,窺探它真實的一面。
孫正宇做到了,隻是,他花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給我們呈現了三國曆史那些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一面。
真真假假奈若何?讀罷此書不蹉跎;正史其實更精彩,一起來看《知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