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墉的故事:“宰相劉羅鍋”?劉墉與紀曉岚是莫逆之交?

劉墉的故事:“宰相劉羅鍋”?劉墉與紀曉岚是莫逆之交?

第一節 酷愛書法

清乾隆、嘉慶年間,盛傳着“宰相劉羅鍋”的故事,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是挑江山的秤杆上定盤的星,是剛正不阿、不向惡勢力低頭的表率。這位于嬉笑怒罵中替人化解險情的“宰相劉羅鍋”就是劉墉。

劉墉的故事:“宰相劉羅鍋”?劉墉與紀曉岚是莫逆之交?

劉墉字崇如,号石庵,山東諸城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卒于嘉慶九年,在乾隆十六年考中進士,仕翰林院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死後贈太子少保。他是清代著名帶法家,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并稱“清四大家”,并有《石庵詩集》傳世。他是乾隆最寵信的漢族官員劉統勳的兒子,繼承了父親忠正廉明、剛直不阿的優良品德,因與乾隆帝寵信的奸相和坤鬥智鬥勇而留下美名。

劉墉(公元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奄,其父劉統勳是乾降年間的寵臣,他便繼承了其父剛正不阿、忠正廉明的優良品德。雖然入朝為官,政績顯著,但首先他是一位書法家。在書法方面,他廣泛涉獵,對唐宋諸家無不臨習描摹,潛心鑽研。他的書法主要習自于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兼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顔真卿的墨韻,而劉墉則自稱其書法學自三國時魏國書法家鐘繇。他擅長楷書、行書,尤其擅長小楷。

應驗了“物随人變”這句話,劉墉一生頗為坎坷,經曆了許多次的變故,他的書法也随着他的經曆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風格:早年,劉墉為官之途風平浪靜,他的書法則珠圓玉潤;中年,因受其父牽連,被免官,進入牢獄,而在獄中,因他威武不屈,這時的書法就變得雄勁而有力了;到了晚年,當他已看破世事,不再追求功名利祿,他的書法也就逐漸地趨于平淡,不再像早年那樣将意蘊流于文字表面,而是将勁氣收斂,使書法綿裡藏針,更上一層樓。

第二節 莫逆之交

良将易得,知己難求。在這方面劉墉是幸運的,因為他擁有紀曉岚這樣的莫逆之交。乾隆劉墉像十二年,紀曉岚在鄉試中以第一名中舉,他去劉統勳府上拜見老師,便結識了劉統勳的兒子劉墉。自此以後,到嘉慶九年劉墉去世為止,兩人的友情共維持了五十八年之久。

在漫長的五十八年中,他二人共曆風雨,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一些趣聞,至今仍廣為流傳。

有一天,紀曉岚的朋友蔣愛亭将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碑帖送給他,得此寶貝,紀曉岚十分欣喜,但轉念一想,便決定将這一寶貝轉贈給摯友劉墉,以免暴殄天物。誰想,劉墉看過之後,卻認為此帖中雖有十數位名家的跋語,但此帖本身卻是赝品,于是便婉言謝絕了,澆了紀曉岚一頭冷水。後來,紀曉岚把這一碑貼送給了識貨人。在紀曉岚《書(黃庭帖)跋尾後》,他不無遺憾地寫道:“石庵或以與他本不類疑之耶!‘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之謂也。”這次和不愉快,對他們的友情卻未有一絲的影響。

但這次的不愉快對他們的友情根本沒有一絲一毫的影響。不久之後,劉墉便意外地得到已流傳了一千多年的《藏經》殘本,懇請紀曉岚為它題詩,紀曉岚随即應允,欣然提筆寫了題為《劉石庵相國(藏經)殘帙歌》的二百二十四字的七言古詩。

劉墉與紀曉岚在朝中為官期間,和坤仗着乾隆帝對自己的寵信,在朝中飛揚拔扈,作威作福。劉、紀二人雖然很痛恨和坤的罪惡行徑,但又無可奈何,因為作為臣子,他們不能得罪皇上。然而,讓他們像朝中其他諸臣一樣依附和坤,向和坤獻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在這種欲幹不能、欲罷下忍的兩難處境中,他們隻得私下達成共識,做“太平卿相”,依靠诙諧與幽默,隐身于朝廷之中,儲存實力,伺機而動。于是,以後的二三十年間,他們便将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花在互贈硯台、互讨字帖、聊天、鬥嘴等事情上。

劉、紀二人都熟讀典籍,博古通今,又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是以二人在一起,便從儒、釋、道三教的得失,談到虛幻的鬼神世界,到人的生老病死等自然規律,談到古今中外的奇人異事,海闊天空,無所不談。

劉墉、紀曉岚還經常一同為他人題詩、捉筆代書,這也是他們之間深摯友誼的一種展現方式。關于這一點,可以從紀曉岚寫過的四首題為《石庵相國手書卷子以贈芸楣尚書季子翥升裝池後芸楣索題為成四絕》的七絕中窺知一二。單看這四首絕句的題目,覺得頗為複雜,其實事情卻相當簡單。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彭元瑞先是請劉墉為其子翥升書寫卷子,之後,又把劉墉寫的卷子裝裱後請紀曉岚題詩,于是,便有了這四首絕句。之後,二人竟獲得了共識,不是劉墉所書寫的文章,紀曉岚概不作詩,同時,劉墉也是如此,不是紀曉岚起草的文章決不動筆書寫。

劉墉和紀曉岚二人,一個剛正不阿,另一個風流儒雅,雖性格迥異,但卻志趣相投,皆不懼強權。他們二人相交五十八年,始終同舟共濟,共同經曆風風雨雨。他們二人既可以說是相知相攜、肝膽相照的摯友,又可以說是在險惡宦海中互相慰藉的知音。

第三節 智鬥和砷

而有一次在 乾隆四十六年,有一次,劉墉從湖南巡撫卸任,回京上任,與和坤同在朝中為官。當時,和坤仗着有乾隆帝撐腰,在朝中作成作福,飛揚拔扈。為了能保住頭上的烏紗帽,大臣們紛紛都趨附于和珅。但劉墉、董浩、紀昀、鐵保等大臣始終不肯向和坤屈服,這自然引起了和珅的憎恨,于是和珅便千方百計地為難這些大臣。

乾隆帝想讓劉墉做吏部侍郎。因為吏部負責铨選考核天下官吏,極其重要,而劉墉又不為和珅所用,任吏部侍郎後必然對他不利,于是和珅便以劉墉個子矮小、面貌醜陋、背部有“駝峰”、有礙國體為由,試圖讓乾隆帝打消任劉墉為吏部侍郎的念頭。但劉墉立刻以東晉陶淵明為例進行反駁。他說:“和大人此言差矣,古代就有眼斜貌醜的人在朝為官,而且為官清正清廉,流芳百世的,有五柳先生陶淵明,至于陶淵明究竟是否眼斜貌醜,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句中不難看出。試問,若非眼斜,陶淵明又如何能在東籬采菊卻望見南山呢?”一席話,引得在場衆人捧腹大笑,連乾隆帝也誇他才思靈活,但和珅卻進一步刁難劉墉,要他在金銮殿之上,以駝背為題吟詩來證明自己可以擔負起吏部侍郎這一重任。和坤本以為這下可難住劉墉了吧,誰知劉墉出口成章:

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

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

丹心扶社稷,塗腦謝皇恩。

以貌取材者,豈是賢德人。

不但解了和珅的難題,而且還在詩中隐晦地諷刺了和珅,使和珅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乾隆帝寫字像清腳,本想阻止劉墉當吏部侍郎,卻使劉墉不但得到了皇上的賞識,還穩獲吏部侍郎一職,而且使自己在皇上和衆大臣面前丢了臉。從此以後,劉墉與和珅的積怨更深了。

劉墉在朝為官的二十四年中,也正是和珅在朝中專權之時。因為乾隆,劉墉無法與和珅發生正面沖突,但剛正不阿的他又豈能容忍和珅如此張狂。于是,他便在暗中與和珅較勁,旁敲側擊,借以挫敗和珅的威風。劉墉因天生聰明,又極善辯,是以大多數回合都是以劉墉勝出,和珅吃啞巴虧而告終。

每逢大年初一,和珅必定會去皇宮為乾隆拜年。這天,劉墉卻披了一件沾滿油漬的破爛衣服,讓人在自家門口潑了水,等在門邊。等前往和珅的轎子路過門口之時,他便忙迎上前去,請和珅到府中一坐,無奈,和珅隻得下轎。誰知劉墉一見他下轎,便跪在地上,五體投地。按大清禮節,同級官員必須以禮相待。和珅自然不敢違律,于是就極不情願地跪下回禮。起身時,他為拜見皇上而特意穿的玄裘繡襖、貂幟狐裙已染上了一片污漬。受此捉弄之後,和珅又氣又恨,便跑到乾隆面前哭訴,哪知乾隆一笑了之,令和珅無可奈何。

乾隆丙戌年,天下大旱,尤以山東、直隸兩省受災最為嚴重。到了冬天,這兩省更是哀鴻遍野,令人慘不忍睹。但無奈當時國庫吃緊,朝廷無法全力赈濟災民,于是劉墉與紀曉岚便想出了請京城首富和珅入甕,向和珅募集赈災銀兩的計策。商定具體方案之後,二人便依計行事。

幾天之後,和珅便得到了劉府向山東老家偷運二十萬兩白銀,無償給災民的消息。這一消息頓時令和珅精神大振,以為扳倒劉墉的機會到了,便糾集家丁,攔截了劉府的馱隊。和珅以為贓物在手,告劉墉一個貪贓枉法罪,不曾想追到的卻是一箱箱鵝卵石,中了劉墉的計,反被劉墉以和珅置山東十萬災民死活于不顧、私自攔截赈災銀兩的罪名告上了朝廷。

在乾隆帝面前,劉墉與和珅互不相讓,他們一個說箱中确實是白銀二十萬兩,另一個則連呼中計,一口咬定箱中裝的是石頭,令乾隆難下定論,但是朝中大臣卻紛紛作證,說親眼看到二十萬兩赈災銀兩裝箱起運,為了保護和珅,乾隆帝隻好順水推舟,令和珅速速回府,取出四十萬兩白銀,交給劉墉運往災區,以赈濟災民。

因巧施妙計,劉墉不但為災區募集了六十萬兩赈災銀,救濟了掙紮在死亡線上的百姓;而他不懼權勢,敢在老虎嘴裡拔牙的舉動更是赢得了滿朝文武百官的欽佩和百姓的稱贊。而這件事情,也被傳為佳話。和珅這一次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雖恨劉墉入骨,但卻對劉墉無可奈何。

嘉慶九年,劉墉病逝,享年八十五歲,賜谥号為“文清”。他有相當驕人的書法成就,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在朝為官時,他不攀附權貴,剛正不阿,為老百姓所愛戴。他秉持公正,堅持真理,甚至不惜犯犯上之罪,在龍身上拔鱗,從太上皇乾隆帝手中讨要傳國玉玺,由此可見其剛正方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