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多影視劇中,有着這樣一個神秘的群體,他們身着紋有複雜花紋的深色衣袍,佩戴着明月般的彎刀,頭戴黑色紗帽,常常将身影隐沒在暗處,飛檐走壁,來去皆無蹤迹,卻十分引人關注。他們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錦衣衛。随着諸多影視劇對錦衣衛的诠釋,他們的名氣越來越大,影視作品對其神乎其技的描寫,讓觀衆對他們的形象産生了諸多誤解,事實是否如此?
讓我們撥開雲霧,探詢有關錦衣衛的曆史。
錦衣衛的服飾
影視劇中錦衣衛們幾乎都是身着飛魚服,腰配繡春刀,但事實上,可并不是所有的錦衣衛都能這樣打扮的,也不是隻有錦衣衛能這樣打扮。
所謂的''飛魚''就是尾巴像魚尾的四爪龍,四爪龍當然不是随便一個人都能配得上的。飛魚服隻能是正三品堂上官的錦衣衛才穿戴,而且飛魚服為皇帝所賜,一般不會經常出現,錦衣衛僅僅會在大型場合中身着飛魚服,到了明中後期,下品官員中才也有被賞賜飛魚服的現象。

至于繡春刀,據史料記載,它的樣式與明代常見的腰刀類似,但它的刀身卻是後者的縮小型,而且有弧度。錦衣衛官校可佩戴繡春刀,但這也并不是他們獨屬專用的。大臣們獲得皇帝許可,皆可佩戴,留守衛等親軍也可佩戴。
錦衣衛的來曆和職能
了解完錦衣衛的服飾,我們也該了解一下錦衣衛的來曆和職能了。
有關明朝的史料上曾記錄了這樣一件趣事。
明代有位大臣名曰錢宰,一天上朝後,由于年事已高,體力不支,身體十分疲勞,這愛發牢騷的文人毛病也就犯了,他順口作詩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這本來隻是錢宰略發牢騷罷了,可沒成想到了次日錢宰上朝時,皇帝便笑眯眯地對他說:''愛卿昨日可是做了一首好詩啊,但朕可沒有嫌棄卿家上朝遲呀,用'憂'字是不是更妥帖些呢?''朱元璋一番話雖然帶着調侃之意,但還是把錢宰吓了一跳,他連連磕頭謝罪,皇帝擺了擺手,讓他回去睡覺了,這之後錢宰便歸休了。
這樣的事情可不隻一件,著名文臣宋濂也是深受其害,一天宋濂上朝,皇帝張口便問他:''你昨天是不是請客了?這請的是哪些客人?吃的又是哪些菜啊?''宋濂一一答道。朱元璋高興地說道:''說的全對,确實沒有騙我。''說完便掏出一張紙,這紙上細細地畫着宋濂請客的座次位置,這可把人宋濂吓出許多冷汗來。
從這兩件事情中,我們足以看出朱元璋可怕的控制欲和他手下密探的厲害程度。
也許你會想:''好好的一代皇帝成了變态的偷窺狂,朱元璋這又是何苦呢?''其實他的心情我們也能了解。明朝剛剛建立,朱元璋這位身世坎坷又十分多疑的平民皇帝在貴為人主之後,更是不敢掉以輕心。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可是所有創業者都了解的事,朱元璋當然深以此為然。
人心難測,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手握大權,但望着底下的大臣卻還是坐立不安。在封建制度統治下,皇帝代表一方的利益,比起被統治一方的人民,皇帝是被孤立的,他無時無刻不是處于火山的邊緣。為了維護權力的至高無上,為了延續朱氏王朝,朱元璋需要實作對大臣們思想上和行動上的絕對控制。
公開的法律條例并不能真正束縛住躁動的大臣。盡管皇帝沒有監控攝像頭,但他最不缺的就是人手。起初,朱元璋也不過是派專人去探聽京城大小的不平常之事。但随着他的疑心漸漸加重,他開始不斷派近旁的親信私下裡四處刺探大臣們的秘密,他的行動也從被動反應轉到主動出擊。然而逐漸地,僅刺探情報已經難以滿足皇帝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錦衣衛應運而生。
錦衣衛的前身是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後改為''親軍都尉府''。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錦衣衛正式挂牌,也算是有了合法的營業執照。他們的首領被稱為指揮使,指揮使是皇帝自身邊親信中挑選任命的。
錦衣衛最原始的狀态是作為皇帝的儀仗隊出現的,同時兼具守衛的職責,負責大型活動的安保和儀仗工作。祭祀、上朝和殿試期間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
除了皇宮内的事務,他們還要維護京城的環境。
這裡的環境除一般意義上的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外,還包括社會環境,他們負責修理街道、疏通溝渠及皇城安防,可謂是保安與環衛勞工的結合體。但随着皇帝的需求變化,他們的職能漸漸多樣化,錦衣衛也就被分為多個不同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有些與傳統的禁衛軍基本無二的安保部門的人數不斷地增加,至明末隊伍規模已達五千人以上。
有些部門則比較特殊,他們是在朱元璋大肆屠戮權臣時出現的,明面上的司法機關比如大理寺和刑部之類的并不能滿足皇帝消滅異己的要求,于是錦衣衛的職能就多了一項巡查緝捕。
原本的安保功能更加強化,皇帝比大多數人都更明白''最好的防守是進攻''這句話,于是錦衣衛也就成為了皇帝的私人刑警。這些負責偵緝刑事的錦衣衛機構為南北鎮扶司。南北鎮扶司下設有五個衛所,長官分别稱為千戶、百戶、總旗、小旗。北鎮扶司甚至擁有獨立的監獄,他們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自行逮捕犯人,自行審訊并處決。
《明史·刑法志》認為錦衣衛接近于漢武帝時的诏獄。诏獄一方面指皇帝欽命的案件,另一方面則指皇帝親自掌管的監獄。
錦衣衛也稱為明代的''诏獄''。
明朝初年,錦衣衛的确替朱元璋解決過許多開國的功臣,胡惟庸及藍玉案被誅殺及牽連的人數過四萬,震懾四方,確定了朱氏天下的穩定。在此之後朱元璋意識到錦衣衛是一把利劍,指向别人的同時也不知道會不會傷到自己,他開始遏制錦衣衛過度寬泛的權力,下令将诏獄中錦衣衛所使用的酷刑刑具集中起來,在诏獄外的禦道街上全部焚毀,又傳令解散錦衣衛,但弊端已經埋下了。
至明朝建文帝登基,朝中幾乎無可用之才,這才讓朱棣鑽了空子,起兵奪權,是為明成帝。免不了的,朱棣又開始排除異己了,将建文帝的親信清理殆盡也需要錦衣衛發揮作用,錦衣衛在朱棣手中再一次達到輝煌。朱棣深知父親的顧慮,對錦衣衛并非全然放縱。
重建的錦衣衛雖是皇帝的私人警察,但也要講求合法,皇帝下令,他們才可以繞過法律程式捉拿犯人,有些必要的程式也是避不開的。根據祖制,錦衣衛行事也要講求個有照駕駛。錦衣衛不得随意抓人,必須要有駕貼,一貼也隻能抓一個人。這道程式由刑科給事中為主導,他們負責批簽,批簽後錦衣衛才可抓人。刑科給事中可自行封駁之權,皇帝也不能多加幹涉,若他們不批簽,皇帝也無可奈何。
及至明中期,對錦衣衛的管制越發嚴苛,若他們到外地捉拿犯人,則需要多個部門會同簽貼,至皇城各門時還需驗證關防,嚴防假冒,這樣繁瑣的程式束縛了錦衣衛的手腳。
錦衣衛還有一項職責是執掌廷杖,廷杖始于明朝,是懲罰大臣所用的一種酷刑。
要是哪位大臣一不小心冒犯了皇帝就可能被皇帝下令處以廷杖之刑,這位倒黴的大臣就會像待宰的羔羊一樣立即被人扒去朝服,反綁押送至點午門行刑。點午門處,錦衣衛指揮使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早已接到消息在此等候。受罰者被裹于一塊大布之中,随着一聲令下,錦衣衛校尉施以棍棒至其大腿及臀部。這期間,暗箱操作的現象也存在。錦衣衛校尉作為行刑者曾經曆過專業的訓練,他的行刑輕重力度看司禮太監和錦衣衛指揮使的動作行事,随皇帝心意而定。若這兩人兩腳如八字一樣張開,那就是暗示可以放犯人一條生路,若他們的腳尖向内靠攏呈内八,那犯人就兇多吉少了。行刑過後,行刑人員拎着裹布四角将犯人高高擡起,然後重重抛下,犯人就算不死也要去了半條命。
錦衣衛裡的低級人員被稱為校尉或力士,他們在執行緝拿盜賊等相關事宜時又被稱為''缇騎'',他們的人數衆多,多時可達六萬餘人,少時則至一千人。
錦衣衛官校憑本事遂級升遷,明初朱元璋設定的對于錦衣衛的選拔的确十分嚴苛。錦衣衛不僅要強壯有力、英勇善戰,還要出身于良民,但錦衣衛又與普通官吏不同,他們的官職可以世襲。明朝兩代皇帝朱元璋和朱棣由于自身多疑的性格以及登上皇位的特殊性,對錦衣衛的利用可謂徹底,錦衣衛汲取着皇權帶來的好處,職權随之擴大,這也給了居心叵測之人許多的可乘之機。
錦衣衛的門檻越放越低,一些趨炎附勢、溜須拍馬之徒漸漸上位,貴族子弟也可輕易進入錦衣衛任職,錦衣衛的品質就大不如前了。
明中後期後,權貴、佞幸和太監子侄等混入錦衣衛,他們不參與事件,隻是挂着牌子空拿國家俸祿,就像蛀蟲一樣腐蝕着錦衣衛的内部,拉低了錦衣衛的整體水準。适逢滿腹陰謀論的野心家掌管錦衣衛,他們就利用着自己的權力不遺餘力地制造事端并竭力打壓異己,以期能夠加官進爵。朝野上下籠罩在他們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中。朝堂和民間,人們謹小慎微,仿佛處處行走在刀尖上。
北鎮扶司大牢中人滿為患,全國上下,屍橫遍野,皇帝大失民心,大大違背了朱元璋當初建立錦衣衛的初衷。就比如說土木之變後,文臣們口誅筆伐,将罪責全部歸罪于太監王振,紛紛指責王振。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是支援王振的一派,見到群臣辱罵王振的局面便張口呵斥他們,這一舉動引發衆怒,一群文弱書生出身的文官對馬順拳打腳踢,馬順一時間難以招架,竟被活活打死。
作為錦衣衛的首領,馬順成為了曆史上的一朵奇葩,暫不提他的武藝如何,就他個人的遭遇來看,錦衣衛也早已大失民心。‘
錦衣衛的真實形象和作用
上述現象雖然存在,但影片中一味将錦衣衛刻畫為無惡不作、任意妄為的反派形象還是有失偏頗的。
錦衣衛在許多事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對蒙古軍和抗日援朝的戰争中他們随皇帝出征,沖鋒陷陣,同時也收集了許多緊要的敵報。錦衣衛的存在對國家來說從來不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明朝突出的敗落就是太監的專權,但太監們對錦衣衛頤指氣使的現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錦衣衛的資曆比東廠要老,但他們畢竟是外官,不比内宮的太監們與皇帝親近,但錦衣衛碾壓東廠的時期也不少。廠衛制度下,東廠和錦衣衛分屬不同機構,二者之間存在着合作與競争的關系,東廠和錦衣衛是權力制衡的重要方面,他們互相制約,避免一家獨大。
你一定想不到錦衣衛還有一個職能,那就是馴養大象!
大象,祥瑞也。在古代,大象作為吉祥物是祭祀等大型活動不可或缺的存在。明朝建立之初就設立了訓象衛,由專門的獵戶以及訓象高手負責看管,明成祖遷都後就将一并遷來的大象們托付給了錦衣衛,要求錦衣衛負責''象儀''工作,就是訓練大象使其完成在祭祀等場合的相關事宜,比如表演。如此一來,錦衣衛也成了''養象專業戶''。
不論再威風,錦衣衛也不過是高度專制集權下的工具,為皇帝排除異己提高效率,偶有失控就會造成嚴重影響。他們的存在對于明朝的許多人來說是警醒,朝堂上風聲鶴唳,人們草木皆兵。在明朝統治下,或者說在錦衣衛控制下,政治處于壓抑階段,皇帝的權力無疑是強化了的,這是封建社會的一大趨勢,但與此同時錦衣衛的發展也是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一大表現,社會活力逐漸被消減。
總結:
時間在陽光下奔跑,拉長了曆史,曆史沒有終點,但固定時期的那一段曆史終究是模糊了,眼前的曆史被陽光折射得五彩斑斓,它無疑是嶄新的,但身後綿延的山脈,缥缈的雲霧,一段段曆史離我們遠去,隐入青山薄霧,消失不見,曆史需要我們去細心分辨。
錦衣衛制度自1382年創立至1661年結束,短短三百年,有功也有過,我們要客觀判斷。錦衣衛在曆史上有功也有過,他們有着特務、訓象師、環衛勞工、刑警、軍人等諸多的身份,他們以不同的面孔示人,我們不能隻抓住一面去讨論,為他們定下一個刻闆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