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叡:沖突中的魏國皇帝,沒殺司馬懿是他最大的失誤

曹叡是魏文帝曹丕與甄氏所生的兒子,是曹操的長孫,自小就聰明過人,深得曹操的喜愛,曹操每次舉辦宴會,都要把這個孫子帶在身邊,讓他多留意法理政治,以便将來接班。但是曹操死後,曹丕于黃初二年賜死了甄氏,曹叡也受到母親的牽連,從齊國公被降為平原侯,并沒有第一時間成為太子。

甄氏與曹植的故事,在民間被傳得沸沸揚揚。但是這僅僅是民間故事,當不得真,沒有證據證明甄氏與曹植之間有過男女私情。不過甄氏原來是袁紹的兒媳婦,想當年曹丕可是在攻破冀州後,從父親手中搶來了甄氏,最開始的時候,曹丕對甄氏還是非常好的。隻不過花無百日紅,後來的曹丕寵愛漢獻帝的兩個女兒以及郭美人,甄氏失寵并頗有怨言,大怒之下的曹丕将甄氏賜死,并在下葬時以發覆面,以糠塞口,十分的絕情。

曹叡:沖突中的魏國皇帝,沒殺司馬懿是他最大的失誤

母親死後,曹叡也被父親疏遠,但在一次陪曹丕打獵時,曹叡抓住了機會。當時曹丕獵殺了一隻母鹿,指令曹叡将母鹿身邊的小鹿射死,而曹叡卻沒有照做。他的理由是:“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曹丕感覺這個兒子有仁愛之心,于是轉變了看法,決定為了魏國的江山,讓曹叡來接班。

曹叡繼承了曹家的江山,也繼承了曹家人沖突的性格。他在位時能力很強,軍事才華尤其出衆;但又大興土木,追求享樂;他性格深沉,能納谏言但做事往往随心所欲,甚至有些敏感多疑。他以法家思想治國,加強中央集權,穩定了曹魏政權,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曹叡的性格和母親之死有關。父親和母親是夫妻,但是掌握權力的父親可以一句話就讓母親永遠的離開了自己,這就是權力的魔力。為了生存,他隻得盡量讨好父親,甚至對郭皇後也處處小心侍奉,唯恐一招不慎,招來大禍。是以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謹言慎行,而這種性格讓他赢得了父親的認可。

曹叡:沖突中的魏國皇帝,沒殺司馬懿是他最大的失誤

當上皇帝後,曹叡仍然城府很深。不管是誰,在他面前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他都放在心裡。他執政後,重用陳群等人,自己總攬軍政,立志開疆拓土,一統天下。

軍事才能

曹叡的軍事才能是天生的,是來自祖父的遺傳。他剛繼位那年,孫權見曹丕新喪,欺負曹叡年幼,便進軍江夏,想給曹叡一個下馬威。曹魏政權的很多大臣都建議速發救兵,而曹叡卻自有主張。他認為東吳隻精通水戰,這次揚短避長,就是想乘我們不備來搞偷襲的。現在他們的計劃已被我們認破,江夏守将文聘又久經戰陣,東吳必定讨不了便宜,不必在這時候勞師動衆,徒傷國力。後來的事實果然如他所料,孫權一見曹魏已有準備,随便做做樣子便退走了。

曹叡當政之時,正是諸葛亮數度出祁山北伐的時候。特别是太和二年,諸葛亮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後,曹魏朝野震動。而曹叡堅守的認為諸葛亮貪圖小利,取三郡後不知退兵,正是破蜀良機,于是讓司馬懿帶兵拒敵,果然在街亭重創蜀軍。從此,魏國大臣們打消了對曹叡年輕的顧慮,曹叡成為諸葛亮北伐中最大的一個對手,并且諸葛亮一生也沒有戰勝過這個對手。

曹叡:沖突中的魏國皇帝,沒殺司馬懿是他最大的失誤

雅量容谏

《明帝紀》上記載:“(曹叡)優禮大臣,開容善直,雖犯顔極谏,無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偉”。曹叡當了皇帝後,善于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上書,曹叡都非常重視,必須一一親自過目,從來沒有厭煩過。

對于朝中大臣們的進谏,曹叡不管有沒有道理,都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存在。但是曹叡是個很有主見的皇帝,他認定的事,很難更改,也就是說大臣們的勸誡并不一定能有效果。尤其是在生活方面,自諸葛亮死後,曹叡認為最大的敵人消失了,自此有所放松,整日沉迷酒色,大興土木,大臣們屢屢勸谏,曹叡一概不理。但是他與一般的昏君不同的是,他并不是以打擊報複大臣們,而是我行我素,你說你的,我幹我的。這也是他爺爺曹操的作風,自己認定的事不管别人如何看,都很難改變。

法家治國

曹操在世時,以法家之道治世,曹叡耳濡目染之下,對法家學說非常感興趣。他采用衛凱的建議,“刑法者,國家之所貴重,而私議之所輕賤;獄吏者,百姓之所懸命,而選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專門制定了刑獄之律,減少死刑罪名,要求各級官員對待死刑判決一定要慎重,“議獄緩死,務從寬簡”。

曹叡:沖突中的魏國皇帝,沒殺司馬懿是他最大的失誤

曹叡上台後,讓陳群等人制定了《新律》、《州郡令》、《尚書官令》等有關法律法規一百八十多篇,使得曹魏的法律在三國之中是最完善的一個。

曹叡上台時,老爹曹丕給他留下了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四個輔政大臣。曹叡通過加強中書省的職權和給予近臣充分的信任的辦法,逐漸将四個顧命大臣出任方面上司,自己便可以不再受他們的掣肘,進而加強了皇權的集權統治。

尊儒重學

曹叡祖孫三代都通儒家精典,曹操早在建安八年便在郡縣設定學校,教授儒學;曹丕也設立過太學,置五經,倡導儒家學說。曹叡将儒家的“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當做國之綱紀,在洛陽修建了魏國宗廟,迎四世祖先入廟,議曹操為太祖,曹丕為高祖,建立了儒家廟祧制度。

在選拔人才上,繼承曹操“唯才是舉”的人才觀,用重才尊文的政策籠絡讀書人,建立了一套以法家為主,儒家為輔的政治制度,以資治國之需要。

對于一些浮華之徒,雖有名聲,但對國家無益的,曹叡能夠給予堅決打擊。曹魏集團内部也存在一些小團體,他們思想新潮,喜歡評議時政,但又拿不出具體治之之策,而是借評議求名利。這些人以夏候玄、何晏、畢軌為代表,互相吹捧标榜,被曹叡定性為“浮華不務道者”,予以罷黜。

曹叡:沖突中的魏國皇帝,沒殺司馬懿是他最大的失誤

這些浮華之徒鄙視刑名之術,他們大多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互相之間吹捧,對同黨極力贊譽,用輿論來影響和代替政策,熱衷清談聚會,對政府品頭論足,必然會遭受到“斥浮華,重實質”的曹叡的鐵拳打擊。雖然這些人盤根錯節,很難清理幹淨,但是通過對他們的打擊,延緩了這些所謂的“正始名士”登上曆史舞台的時間,讓原本強大的曹魏政權更加務實,為後來司馬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皇帝文人

曹叡喜歡和文人結交,也注意倡導獎掖文人,是以“自太和以迄正始,文人輩出”。就是那些浮華的文人,曹叡也不會傷害他們的性命,連做為文壇領袖的叔叔曹植,他也改變父親的苛刻做法,而是給了叔叔一定程度的創作自由。曹叡将曹植從雍丘改到東阿,還時常關心曹植的生活,曹植自己也深為感動,說“文武二帝是以愍憐于臣,不複過于明诏”。是以曹植在曹叡時期創作了許多文章和詩歌,死後他的文章也被曹叡命人收錄,對建安文學的傳播還是起了很大的曆史作用。

曹叡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學修養。他寫的《甄皇後哀策文》,感情真摯,情緻委婉,是一篇懷念母親的佳作;他留下來的十八首詩歌以《棹歌行》為代表,描寫魏國平吳戰争,将魏軍出征時的威儀和軍士的威猛刻畫得栩栩如生,充滿了亢奮的鬥志。

曹叡:沖突中的魏國皇帝,沒殺司馬懿是他最大的失誤

而在一些抒發個人感情的作品中,曹叡也善于将眼中的景物與心理聯系起來,他的《長歌行》和《步出夏門行》等詩歌,将秋蟬、弱水、孤禽、落葉等意象入詩,借以表達自己年輕時被父親不信任和排擠的郁悶,以及對那些在父親面前進讒者的痛恨,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和情深哀辭的風格。是以很多人将其列入建安文學和正始文學的過渡人物,是有一定道理的。

綜觀曹叡之行事,優缺點各占一半,其優點是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客人直谏。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谏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還有在确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誤,沒有認清司馬氏一家的狼子野心,及時清除掉這個定時炸彈,進而為後來司馬氏篡魏留下了伏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