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掘寫作天才,培養文壇巨匠”為目标的第七屆“青春文學獎”近日揭曉,其中,長篇小說獎第二名花落浙江大學文學院(籌)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梁思詩,她的作品《蟲之島》也是浙江省在這一獎别的唯一獲獎作品。
“青春文學獎”自1980年至1984年連辦五屆,王安憶、蘇童、梁曉聲、韓東等雄踞文壇的作家都曾獲得該獎。停擺35年的“青春文學獎”重新開機後,每個獎項僅頒給5名大學生。梁思詩的《蟲之島》經曆了三輪評審,在65部長篇小說中脫穎而出。這是梁思詩自今年4月獲得全國大學生創意寫作短篇小說大賽銅獎之後榮獲的又一文學創作獎項。
談及獲獎,梁思詩顯得很坦然。她說自己始終保持平穩的心态,保持對生活的洞察力,保持動筆的積極性。當然,成功的創作離不開日積月累的閱讀積澱,閱讀塑造了她的審美。
用創作書寫青春力量
“每個人都成了一片島嶼,眼神惶惶不知所措,孤零零漂浮在無盡的海上。”《蟲之島》建構了一個原始的虛構空間,融入魔幻與神話的因子。雖然是初次嘗試長篇小說創作,但《蟲之島》不乏溫度,亦不乏哲思。大賽授獎詞中這樣寫道:這是一部展現了青年寫作者野心和抱負的小說,作者用寓言和象征去洞察人對自我本性的無知,并對終極拯救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面對“青春文學獎”的征稿,梁思詩展現出積極的态度,“既然有機會擺在面前,我想我應該把握住”,《蟲之島》便是為“青春文學獎”所寫,“有時一天寫7000字,有時寫10000多字,空閑的時候會一直寫。”
機會與挑戰并生,梁思詩的創作也并非一帆風順,最大的困惑曾一度讓創作擱淺三個月。面對陌生的長篇小說,擅長中短篇的她困囿于:故事該以怎樣方式推進?該怎樣梳理人物的變化?毫無頭緒的她選擇在擱淺中沉思,去生活中捕捉靈感。在這期間,她常常在街頭拍攝形形色色的過客,去劇院觀看各種各樣的演出,她說有畫面感的事物能夠觸動她,啟發她。最終,在冥思與提筆的反複切換中,她想到了利用單章建構獨立單元的方式來結構全篇,順利結稿。
在風暴中迎難而上,奮力書寫青春力量,梁思詩相信,“有實力的作者一定能夠脫穎而出,讓更多人認識自己”。

漫漫寫作路,少女逐夢時
對梁思詩而言,漫漫寫作路,已有十二年之久。
她從國小五六年級開始創作,高中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獲得二等獎,投稿《新作文》,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筆稿費。後來,她陸續在《福建文學》《作品》《青年作家》《延河》等雜志發表作品,夢想的輪廓在持之以恒的探索中日漸清晰。
圖為《延河》下半月刊2021年7期,梁思詩《懸崖上的少女》發表于上并被列在封面
逐夢之初,梁思詩也曾遭遇挫折:第一篇中篇小說相繼投了幾家雜志社,都石沉大海。幸運的是,前行路上有良師益友相伴。
“在向《福建文學》投稿後,很快就得到了編輯老師的回複,那是我第一次在省刊發表小說。”梁思詩回憶,彼時編輯主動與自己通電話,語氣溫和敦厚,他們暢聊所讀之書、小說寫作的技法、現當代作家作品。
“創作不必拘于眼前成就,應該循序漸進”“可以先從模仿喜歡的作家開始,再摸索出自己的風格”……編輯的鼓勵給予籍籍無名的梁思詩極大的感動,促使她正式走上小說創作之路。
圖為《福建文學》2014年2期,梁思詩早年作品發表于上
“寫作的确需要堅持的耐力”,盡管中途想過放棄,但為了給所寫人物一個完整的故事,她選擇了堅持。對梁思詩而言,創作是予人慰藉的精神港灣,“在寫作的時候我才覺得自己的心中充盈着歸屬感和滿足感”。即使研究任務繁多,她也會在保證學術研究進行的前提下,定期進行定量的小說創作。
存書堪比小圖書館
學業創作兩不誤
在創作之餘,梁思詩保持着每日閱讀的習慣,書籍沉澱了她的性情和創作風格。她說:“川端康成靜谧、優雅、無聲無息的東方氣韻一直影響我至今。在沈從文身上,我汲取到書寫的經驗,得到了審美的熏染。曹禺的戲劇我很是喜歡,除了字面上的隽麗,還有深厚的現實内涵,讓我對自己的寫作深度有了新的思考。”
因為龐大的閱讀量,又不喜歡呆圖書館,梁思詩有了存書的癖好。“新出的中國現當代詩歌小說或者外國文學我都會買,加上存的電子書,我自己能開一個小圖書館。”書籍豐盈了她的核心,更為她的創作提供借鑒。
另外,于梁思詩而言,創作也和學業相輔相成。學業上所獲的各種理論知識為創作打下了根基,“尤其是接觸了古代小說理論後,我對小說的結構和布局有了新的意識,在寫作時更像搭建房屋一樣去添磚加瓦,而不再是随性地書寫。而我的專業也需要在創作中閱讀大量文學作品,從各個作家作品中汲取養分。”就在近日,繼“青春文學獎”後,梁思詩又在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原創文學大賽中斬獲銅獎。
對于文學創作,梁思詩也提供了幾點自己的經驗:
1.學會記錄身邊的生活、新聞、八卦。現實中的例子經過“改裝”就可以寫成具有審美價值的小說作品。
2.小說是圍繞人物來寫的,應該塑造多面的變化的人物形象,避免扁平。
3.平衡學習和創作。以工作和學習為主,利用空閑時間進行創作。
文字記者:浙大人民号 青雨葶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傅航穎
責任編輯:周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