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人對日本軍國主義開始淡忘的同時,日本在前幾年就已經強行修改了憲法,并且在《昭和天皇實錄》中公開為天皇辯護其戰争罪行,在這樣的現實壞境下有多少人知道發動戰争的真兇是誰?在侵華日軍中的發動戰争的那些人中,又到底是誰掌握着發動戰争的權利?天皇家族?統制派?皇道派?還是英美資本家?當侵華日軍在中國到處屠殺、搶劫的時候又是誰下的指令?又是出于什麼目的下達這樣的指令呢?正值國家公祭日,就以南京大屠殺前後日本軍部一系列的人事任命為線索,本文對此進行逐漸分析。

根據《明治憲法》的規定,日本海陸軍的總司令就是天皇本人。所有軍隊的調動權限都是歸屬天皇本人。從法律來講是這樣,實際運作有的時候并非如此,比如裕仁天皇的父親大正天皇,他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真正的實權。但是,裕仁做到了他父親大正,甚至爺爺明治兩代天皇都沒有做到的事情,也就是真正的擁有軍事實權。因為他擁有很多“叔叔”,比如以下三人:
閑院宮載仁(叔叔)----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的最高長官,參謀總長
伏見宮博恭王(叔叔)----海軍軍令部的部長,相當于海軍參謀總部,制定和實施海軍軍令的長官
東久迩宮親王(叔叔)----日本陸軍航空軍的司令
裕仁的這幾個叔叔把控着海陸空三個兵種最高長官的職務。在日本天皇近代史上,還是首次出現。是以裕仁天皇不僅在法律上,擁有最高權力,同時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兵權也掌握在他手中。
(日本陸軍分成,軍政,軍令,軍法。參謀本部實際上掌握着軍令,是日軍實權最大的部門,所有日軍在海外的調動,實際上都需要參謀總部制定指令,然後發出指令。)
到了七七事件爆發以後,因為與中國已經全面開戰,裕仁為了全面掌控軍隊,是以要求成立帝國大學營,就是要在皇宮之内設立整個軍隊作戰的指揮中樞,對于每個師團級别的部署指令必須要裕仁本人簽署,簽署之後為了保證指令可以得到有效實施,裕仁還對軍隊的人事安排做了系列調動。
而裕仁必須這麼做其實還有個原因,就是他意識到皇道派與統制派的鬥争其實也存在于參謀本部。比如說閑院宮載仁擔任的參謀總長的職位,但是很多重要決定卻是參謀次長多田駿和參謀本部第一部部長石原莞爾負責。是以到了1937年9月初,裕仁的大學營成立之後,他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人事調動就是将石原莞爾換成了親信下村定。
因為石原莞爾這個人在日本軍界的威望很高,整個九一八事變,他是總導演,非常具有戰略眼光。而且他還是日本陸軍中比較少見的非常重視武器的将領,他很早就預言到了核武器。他提出了由核裂變所産生的原子的爆炸可以在一瞬間決定戰争的勝負,這樣的觀點可以說很有預見性,但是言中的卻是自己國家。
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坦克和空軍在戰争中的使用。他在考察歐洲一戰時候發現,日本與英國、蘇聯等國家的軍事實力相差甚遠。如果與中國持續這種曠日持久的戰争則不利于發展武器。因為戰争會消耗很多的資源,資源要是在戰争中被消耗掉,武器就會因為沒資源而來不及更新。将來一旦與歐美的強國開戰,日本一定會處于劣勢。因為這樣的原因,石原莞爾堅決反對與中國全面開戰。但是這個人恃功自傲,甚至連裕仁親自派侍從官去釋出指令,居然也被他壓了下來,是以裕仁在帝國大學營成立的5天後就發生了次調動。
這個調動就是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石原莞爾被“貶”到關東軍總部做東條英機副手。事實上,兩人的關系一直不好,石原莞爾尤其不屑與東條英機這樣的人為伍,還給他取了個外号叫“上等兵東條英機”。在他眼裡,東條根本就是個飯桶,毫無任何軍事才能。
除了石原莞爾被調動以外,裕仁還做了南京大屠殺前最重要的一個人事調動:調走了上海派遣軍的最高指揮官松井石根,換上了朝香宮鸠彥親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日軍的派系中,松井石根屬于皇道派。在皇道派的眼裡蘇聯才是最大的威脅,打通滿蒙交通線才是最應該去完成的事情,是以皇道派軍人最大主張是北上。同時和中國不要擴大戰争,當然其目的不是為了和中國友好,而是以蠶食的方式逐漸侵略中國。然後以中國為根據地,将歐美殖民者趕出亞洲,最終使亞洲成為日本殖民地。松井毫無疑問的是這種理論的支援者。
但是在日軍内部還有一個派系就是統制派。他們的觀點則和皇道派有很大的差别,他們是群留學歐洲國家的軍人。他們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争不光是軍事的對抗,必須從經濟、政治、外交、宣傳、社會動員各方面一起發動總體戰,才能獲得戰争的勝利。是以統制派的軍人認為日本如果要在亞洲将歐美殖民者趕出亞洲,就必須進行總體戰。
這種總體戰必須是包括經濟戰,但是要打經濟戰,日本面臨最大的短闆,就是石油和橡膠,而這兩項資源卻牢牢地控制在英美殖民者在東南亞的殖民地,而這些殖民地主要在東南亞。是以統制派的軍人認為日本想要殖民亞洲就必須占領東南亞,而要想占領東南亞就必須首先占領中國沿海地區的港口。以這個觀點來看的話,日本與中國爆發戰争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情。
這兩派軍人的鬥争在1936年二二六兵變的時候達到了最高峰,皇道派發動政變,卻被天皇支援的統制派進行了鎮壓。這樣的結果就很明顯,天皇是支援統制派。那麼日本理所當然要和中國打,而且一定要打赢。因為隻有打赢才能占領中國沿海的港口。而在二二六兵變之後,大量的皇道派軍人被“清洗”,幸存下來的不是被迫退役(也可以了解成被革職),就是轉入了預備役,而松井恰恰就是這些人中被轉入預備役的一個。對于這些人來說,自己的生涯也算是提前結束了,其郁悶心情可想而知。
直到1937年七七事件爆發,中日戰争全面爆發,松井等人便開始做起了“牆頭草”向統制派靠攏,通過各種管道宣傳其戰略思想,就是要在上海打。因為打下上海就可以打開中國的海上門戶,同時還可以直接進攻南京。這樣的戰略思想也被别的被“清洗”的皇道派軍人引用,進而一起加入了宣傳。最終他們這些人被裕仁重新啟用。
再到八一三淞滬會戰剛開始的時候,僅僅在兩日後的8月15日,松井石根便被裕仁天皇親自在皇宮召見,命他統帥5個師團前往上海與中國軍隊開戰。當時的日本不管是天皇本人還是軍隊的高層人士其實都很清楚,光淞滬會戰日本都消耗不起,是以天皇派松井去上海的目的就是要盡快結束戰争,迫使國民政府談判并投降,然後最大程度地獲得既得利益,而松井本人也是想借此機會重新獲得軍權,然後再慢慢推動其北進的戰略構想。但是淞滬會戰的時候,裕仁天皇對松井石根在戰争程序太慢非常不滿意。因為日軍仗打得非常艱苦,而且自己的指令無法有效傳達到前線。
是以就在這個時候松井頭上又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裕仁的皇叔,朝香宮鸠彥親王。這個人在12月2日來到了中國,而且是裕仁天皇親自任命的,并派遣他作為派遣軍的司令,主要負責攻打南京的任務。換句話來說,松井石根從這天起,實際上已經被剝奪了指揮權。
到了12月5日這天,朝香宮鸠彥親自來到了南京,各師團對他做了直接的彙報:在南京有從上海潰敗下來的大量中國部隊,數量可能高達幾十萬,他們全是中國軍人,如果攻下南京城,那怎麼處置他們?而此時日軍的各種後勤、辎重部隊并沒有趕到南京。于是朝香宮司令部下達指令:殺光南京城中的中國軍人(起草指令的人是朝香宮的參謀,但指令是朝香宮司令部發出的,是以朝香宮鸠彥不可能不知道)。正是這條指令,直接導緻了南京城中長達六星期的屠殺。特别是殺人最多的第十六師團,這支部隊居然被東京大學營任命為南京留守部隊。朝香宮鸠彥本人也在12月25日入駐了南京城。而在25日之前,原先的4個師團都被調走了。
也就是從這天開始留守的第十六師團的日軍被配發了鋁熱劑(一種助燃燒材料),南京的房屋被從郊區開始逐街的焚燒。并有系統、有計劃的搶劫了南京城中的很多銀行、富商宅邸、政府機構。這些地方搶完之後,就開始搶普通百姓,同時為了防止有人反抗,經過的地方,一律屠殺一空。整個南京大屠殺最兇殘的師團,被第十六師團屠殺的中國軍民多達15萬人。這樣的屠殺從12月25日開始起一直持續到1938年2月10日朝香宮鸠彥調任離開。
除了這兩項人事調動以外,裕仁又在1938年1月1日将鈴木貞一派到了南京留守部隊的第十六師團。這個人可以說是裕仁身邊少數親信中的親信,鈴木貞一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這個人非常有經濟方面的天賦,他非常了解金融與銀行對于國家經濟運作的規律性,後來他被任命為企劃部部長,統籌日本當地的各行各業前線的整體戰進行服務。從曆史也可以看出,鈴木貞一出現在哪裡,那麼裕仁的關注點和注意力就是什麼。他是裕仁真正的眼線,被派到第十六軍團,可以想象,其目的一是落實裕仁天皇的各種指令,二是有系統、有組織、有計劃在南京進行各種搶劫。于是他把大量的搶劫來的法币,以及國民政府來不及運走的各種物資全部運到了上海,變成日本軍方的硬通貨,用于向國際采購石油和鋼鐵等戰略物資。
除了以上3個人事調動,裕仁還把自己在歐洲考察時,所結識的很多下級軍官派往了日軍各師團做參謀。這樣做,裕仁就可以直接指揮各個師團。事實上,淞滬會戰開戰前,參謀本部的石原莞爾等人一再反對戰争的擴大,甚至畫了條戰争分割線出來。參謀本部本來的指令是打到蘇州至嘉興,就不能再打了。但是因為裕仁的壓力,日軍沒有停止進攻。(雖然走了石原莞爾,身為參謀次長的多田駿照樣對于裕仁的很多幹涉都是頂住不辦。按照日本的條例,原是參謀本部給天皇提出作戰建議,天皇在作戰件以上做批複,這個指令才能執行,也就是天皇不能直接下指令,那是違反程式)
這種情況下,參謀本部隻得又制定了第二條的常州至湖州的分割線,不允許日軍繼續進攻,因為再打下去就是南京了。按照這條指令,日軍在11月24日到了第二條分割線就停止了進攻。結果裕仁當即指令剛換上沒多久的下村定,讓他越過參謀本部直接給前線日軍拍發了封重要電報讓他們繼續進攻,耐人尋味的電報居然不是拍給各師團長,而是剛被裕仁派去各師團的參謀。
于是到了27日的時候,目前線的這些參謀接到這封電報之後,他們明白雖然發電報的是下村定,但是下決定卻隻能是裕仁。是以,這些參謀們立刻越過師團中的各級指揮官簽發指令,直接進攻南京。11月27日晚上,對面已成事實的各師團的行動,多田駿最後隻得妥協,他知道自己抗不過下村定背後的裕仁,同意簽發指令,但是他提出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簽署是11月27日,但是生效日期是12月1日,就是四天後(這是日本陸軍中約定俗成的暗示,即簽發指令的人是迫不得已的,他要把這段曆史記錄在案)第二,他要求,天皇必須用天皇敕令,加蓋國玺頒布這道指令。按照正常流程,加蓋國玺一般需要一個星期的時間,但是讓多田駿非常吃驚的是,11月28日早上就加蓋完了國玺,整個流程完畢,他被迫簽字同意。
到了1938年2月,朝香宮親王被裕仁天皇召回了東京,因為他把大量從南京搶回來的各種物資(包括黃金、民間的珍貴書籍及各種收藏品)獻給了裕仁,是以他被升官加爵,封賞了有菊花的瓷瓶,從中将升到大将。從整個細節可以看出,裕仁天皇對整個南京大屠殺不僅是知情的,甚至就是幕後黑手。當戰後問裕仁,日軍在前線的所作所為裕仁是否知道?其實更應該問裕仁,你會不知道嗎?
但是戰後審判的時候,日本的皇室全都逃脫了,甚至都沒有出現在法庭的傳喚證人。最終被判死刑的僅僅隻是些甲級戰犯。實際上通過這一些列的事實可以看出,這些人隻是前台,背後的勢力究竟是誰,我們應該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