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君子聞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封建禮教下的宋朝婦女慈善活動

慈善活動自古有之,但凡施惠于弱者的行為都可以稱之為慈善活動。不過在曆朝曆代的慈善活動中,宋代婦女群體的慈善活動尤為特别。蓋因兩宋乃封建禮教發源之時,較之前唐。閨中婦女連出門賞玩尚且無法成行,卻能勇于行善,實可一書。

“君子聞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封建禮教下的宋朝婦女慈善活動

一、慈善活動是宋代婦女在封建禮教束縛下一個很好的彰顯自我的平台,通過參與慈善活動宋代婦女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家庭地位和社會聲望。

說來讓人難以置信,在中國古代五千年的曆史記載中,農民起義發生次數最多的王朝正是号稱“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的趙宋王朝。據現代學者統計,

宋朝的農民起義高達433次,冠絕中國古代曆朝曆代。

大量的農民起義自然造就了大量的流民和災民。流民和災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會被當權者視為洪水猛獸,因為他們随時随地都可能掀起一場戰争,變身王朝的終結者。是以曆朝曆代統治者對于流民和災民态度都不怎麼友好。

但從本質上來說,這些流民和災民隻是一些失去了家鄉和親人的可憐人,如果安撫得當,他們也會迸發出無窮的生産力和熱情。而慈善活動就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

衆所周知,宋朝是一個封建禮教極其嚴苛的朝代。終兩宋之世,婦女遠遠沒有前代的自由。遑論如盛唐一般“朝踏南郊,暮遊燈市”,即便是普通的待人接物都要規行矩步,不敢逾雷池一步。

“君子聞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封建禮教下的宋朝婦女慈善活動

不過,雖然宋代的婦女一直都生活在禮教的樊籠中,但對于自由的向往和期盼卻一直都烙印在她們的靈魂之中。是以,宋代的婦女往往會抓住一切能夠接觸外界的機會。而在所有能夠接觸外界的行為之中,慈善活動無疑是最堂皇正大的一個。

畢竟興教義、活饑民,無論在哪一個朝代都是絕對的善行,即便是儒家禮教也無法指摘。另外,廣行慈善不僅給予了一直被禁锢的宋代婦女們一個接觸外界的機會,也對她們的家庭地位和社會聲望的提高有極大的裨益。

恰好,宋朝社會流民災民數量居高不下的境況也給了當權者很大的壓力,以緻于任何能夠緩解這種壓力的行為他們都會大力支援。是以,在宋朝,婦女行善雖然會被一些俗生老儒所指摘,但卻會受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推崇。

南宋理學家姚勉就曾在其著作《雪坡集》中記錄一位因廣行慈善而賢名遠播的潭氏婦,稱其

“必勸其夫下價發廪以濟饑,慮細民少錢,不能多糴,則米其谷,随所糴多寡應之,或不能糴,則給之以食,仰糴者日千百,全活者甚衆”

與譚氏婦相同的還有卧病在床,仍擔心米價虛漲,侵利百姓的徐氏母。南宋名臣袁甫在為徐氏母撰寫的墓志中就詳細記錄了她在災荒發生時為壓低米價所做的努力,稱其:

“君子聞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封建禮教下的宋朝婦女慈善活動

“勸分平糴,鄰境翔踴,邑幾半直”

從譚氏婦和徐氏母被當世名人姚勉和袁甫推崇傳唱的事例就可以看出,在宋代,婦女進行慈善活動在社會上的接受度和認同度都非常高。對于長期處于附庸地位的宋朝婦女而言,進行慈善活動是極少數能獲得名聲和地位的社會活動。

正是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宋朝婦女參與慈善活動的熱情普遍較高。而且,随着宋代婦女廣泛參與社會慈善活動,整個宋代的社會慈善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二、宋代婦女進行慈善活動的方式一般都是勸說丈夫和兒子行善,信仰宗教的婦女還可以通過宗教活動進行慈善活動

不過,雖說宋代婦女進行慈善活動的熱情十分高漲,她們進行慈善活動的方式卻往往比較委婉。

陸遊祖父,文學家陸佃曾在其《陶山集》中記載過這麼一段往事:

“君子聞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封建禮教下的宋朝婦女慈善活動

“北宋熙甯歲,單于勾吳,大饑,蔣氏夫人令子為食于路,與裡之饑者,又壝其地以掩暴骨骼數千百人,君子聞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也。

這裡的“蔣氏夫人”很明顯在進行一項慈善活動,而且不管是從陸佃先生的明文描寫還是世人的風評來看,這項慈善活動的主導者都是“蔣氏夫人”,但她的行為方式卻是“令子”。

這個事例其實就已經展現了當時婦女地位的底下,在當時那種封建禮教昌盛的社會背景之下,婦女在外“抛頭露面”難免惹人非議,即便是赈濟災民這種善事也無法親力親為。是以“令子”“求夫”這種委婉的方式成為了推行慈善活動的主流。

不過,一般婦女需要顧及親自行善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不得不求助于丈夫和兒子,但一些宗教的信徒在這方面卻有更多的選擇。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在我國就發展的十分良好,甚至一度影響了國家的财政收入。雖然之後陸續經曆了“三武一宗”四次滅佛事件,但每次滅佛過後,佛教總能死灰複燃,而且還發展的比以前更好。

“君子聞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封建禮教下的宋朝婦女慈善活動

到了宋朝時,佛教在中華大地上已經穩穩占據了正統大教的名義。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一反後周世宗柴榮的“滅佛”政策,開始對佛教進行保護。不僅停止了拆除佛寺的行為,還派人去印度求法,以彰顯自己對佛教的尊崇。

宋太祖之後,太宗趙光義同意對佛教很感興趣。不僅親自寫了《新譯三藏聖教序》來彰顯自己的佛學造詣,還設立傳法院,大量翻譯傳播佛教經典。此外,宋太祖還賞賜僧人們大量的田園、山林,免除僧人和佛寺的賦稅和徭役。是以,在宋朝,佛教幾乎發展到了巅峰。

借助佛教的盛行,宋朝婦女可以通過參與佛教的特定節日或者特定活動來進行慈善活動。這樣雖然也不是親自進行慈善活動,但相比于隻能“求夫”“令子”的普通女性也算是多出了一種方式。

三、宋代婦女慈善活動不僅僅隻是赈濟災民,對于無錢婚喪嫁娶的底層平民,宋代婦女也會伸出援助之手

宋代婦女所進行的慈善活動有很多,雖然其中赈濟災民的影響力最大,但“勿以善小而不為”,對于真正熱衷于慈善的婦女而言,她們不會在意慈善活動的形式,隻要是能幫到他人的,她們都願意參與。

衆所周知,由于宋代放任商品經濟的發展,導緻宋朝商業市場化程度特别高。而在這種高度市場化的商業環境中,許多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會不同程度地被投機商人炒作。是以從宋代中期開始,婚喪嫁娶的成本開始逐漸提高,最後完全淪為了豪門炫富的手段。

“君子聞之,不多其子而多其母”,封建禮教下的宋朝婦女慈善活動

但是豪門大戶有能力在這些程式上大做文章卻不意味着底層平民也能如此,無法負擔婚喪嫁娶成本的底層百姓們隻能選擇一再推後婚喪嫁娶的日期。比如适齡男女如果無法承擔婚嫁的費用,隻能選擇不婚不嫁,最終淪為鳏夫或老姑婆,餘生凄慘。

正是因為這麼多的悲劇上演,從宋朝中期開始,周濟無錢婚喪嫁娶的底層百姓就成了宋代婦女公認的慈善活動。

對比存世的史料,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當屬宋朝大臣範高平的妻子王夫人。根據宋史記載:

“高平公既貴,有祿賜,夫人更推财以赒内外,凡男女之孤無所歸,贊高平公為之婚姻者數十人,洛陽衣冠家有女子,因其家破,為人所略賣,夫人聞之,急推金帛以贖之,為具衣衾資裝以嫁之。”

根據這段史料的記載,王夫人不僅為窮困百姓置辦婚嫁所需資财,還贖買被人賣掉的苦命女子,并資助其婚嫁,讓她們能有一個好的歸宿。雖然這些舉動耗費了不少錢财,但王夫人在資助他人婚嫁方面的不懈努力也為她赢得了“賢婦人”的雅号。

除了資助婚喪嫁娶以外,宋朝婦女的慈善活動方式還有很多。比如在天寒之際為貧民添置衣物柴炭,天暑時為貧民發放涼茶、搭建涼棚等。這些多種多樣的慈善活動雖然形式不一,消耗資财不等,但卻彰顯了行善婦女的仁愛之心,為世人所歌頌。

宋朝是我國封建禮教興起的重要時期,這個時候的宋朝社會各界不斷地湧現出了大量針對女性的言論和學說。從程頤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到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雖然這些主張在當時并未如後世一般大行其道,但社會影響已經産生,對婦女也産生了禁锢效果。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惡劣的環境下,宋朝的婦女卻一顆博愛而勇敢的心不斷推動着慈善活動的發展和壯大。

而随着這些形形色色的慈善活動的普及,整個宋朝社會尖銳的階級沖突和惡劣風氣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可以說,宋代婦女的慈善活動是一個真正改善了民生的社會活動。

參考文獻:《宋史》

《宋會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