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提起皇帝,一般不會直呼他們的名字,而是稱呼他們的廟号和谥号,比如說隋炀帝、漢武帝,這些都是谥号,由他們的後代追封,不過到了唐朝以後,為了能夠誇耀祖宗的功績,基本上谥号怎麼好聽怎麼起,炀是昏庸無能的意思,隋炀帝雖然殘暴,但絕對不是個草包,可是唐朝統治者依然給他安上了這個名号,是以谥号也逐漸失去了自己的作用,于是人們又把廟号給搬上了前台。太祖、高祖、太宗、高宗等等。

廟号代替了谥号,而在曆朝曆代裡面,“聖”這個廟号,中國古代隻有兩個正統皇帝使用過,一個是清聖祖康熙,這裡對他就不多加介紹了,因為清朝的廟号也混亂了,“祖”隻能夠形容開國或者中興有重大貢獻的君主,雖然康熙有這個資格,但是他的父親順治是清世祖,父親兒子都是祖,輩分不就亂套了嗎?,這可能和滿清統治者并不了解中原文化有關。是以如今史學界稱呼清朝皇帝,都是用的年号(康熙、雍正、乾隆)。
而唯一用過“聖宗”廟号的,是遼朝第六位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他究竟有何功績呢?遼朝可以說是曆史上漢化最為成功的王朝之一,他們積極的學習唐制,并憑此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公元971年,耶律隆緒出生,被立為皇儲,而在他11歲的時候,父親遼景宗就去世了,遼國著名的蕭太後代理執政,因為皇帝年幼,朝廷動蕩不堪,耶律隆緒皇權位置受到了很大挑戰。所幸蕭太後是一個女強人,對于那些反對自己的勢力無不用鐵腕手段鎮壓。
好不容易國内稍有穩定,邊境又起戰事,986年,宋軍在宋太宗的指令下分三路讨伐,從一個中原人的角度來說,收複失地燕雲十六州理所當然,不過從遼國的角度來看,此舉帶有一點欺負孤兒寡母的意思在裡頭。
遼聖宗已經能掌握部分權力,他安撫士兵,重賞有功将領,最終成功擊退了宋朝部隊,此後,遼聖宗對内積極改革,大力整頓吏治,任用先人,開科取士,并且加強漢人在統治集團當中的作用,這為整個遼國帶來了強大生機。
縱觀整個曆史,遊牧民族統一國家後所建立的政權往往不能夠長久,根本原因是他們并不太能夠管理和改善自己的模式,而遼聖宗卻做到了這一點,他發動了對宋朝的軍事征讨,對外聯合黨項族,同時對北韓半島也采取用兵,擴充了自己的疆土。
耶律隆緒也把握着底線,和宋軍建立了檀淵之盟,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一件比較好的事情,此後一百年,遼宋從未有過打仗,遼國能夠延續兩百年的國祚,這在政權分崩離析的年代是很罕見的,《遼史》也評價他“理冤滞,舉才行,察貪殘,抑奢僣,錄死事之子孫,振諸部之貧乏,責迎合不忠之罪”,是一位非常賢明的君主。為此耶律隆緒能夠被稱之為聖宗倒也不是沒有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