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料定天下三分。說的就是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給他制定了《隆中對》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備受後世的推崇,被稱為千古絕唱。可是,這個《隆中對》究竟有沒有問題呢?我們從它的執行來看,最終它沒有成功,那麼它肯定是有一定的問題的。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隆中對》的主要内容是,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先取荊益,後分兵兩路北伐,一路由劉備率領,出兵關中。另外一路由一員上将率領,出兵宛洛。這樣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我們看這個《隆中對》,裡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主觀臆測的成分。這樣,按照合理的部分進行的行動獲得了成功,而不合理的部分造成了失敗。可以說,劉備是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作為一個戰略設想,《隆中對》的合理部分是,首先,它明确提出了最根本的問題。那就是“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明确指出,劉備集團最大的、不可調和的敵人就是曹操。而劉備能夠争取的盟友就是孫權。要對抗曹操,隻有聯合孫權才有可能。

第二,它指出了劉備集團下一步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奪取荊益,建立基業。劉備當時兵微将寡,在劉表的地盤寄人籬下。他沒有發展的方向,在彷徨憂慮之中。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謂一下子打開了劉備的視野,使得他如撥雲而見青天。劉備戎馬半生,隻是在戰争的漩渦裡拼殺,還沒有深切的去想這樣的戰略方案。這樣,劉備對将來有了一個切合實際的發展戰略。

按照《隆中對》裡的合理部分,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并且利用赤壁之戰的戰果,占據了荊州裡面的五郡,出兵益州。

經過激戰,劉備先滅劉璋,後占漢中,占領了整個益州。這時,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他也進位漢中王,占領上庸,準備進行《隆中對》的下一步計劃。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但是,在這個時候,《隆中對》中的不合理的成分也顯現了出來。它直接給劉備集團帶來了嚴重的挫折。當關羽進行《隆中對》兩路北伐的第一步,奪取襄樊,為下一步出兵宛洛做準備的時候,一切都出現了變故。

關羽在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時機、戰術、兵力都占選擇得當,也取得了很大的戰果。可是,當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孫權為首的東吳集團突然敗盟,呂蒙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關羽在回軍時候,部衆離散,隻得走保麥城,被東吳擒殺。結果,《隆中對》的後半部分沒有實施就夭折了。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為什麼《隆中對》的後半部分,分兵兩路北伐的規劃,沒有執行就破産了呢?這是因為,這一部分是諸葛亮脫離實際的設想,嚴重違背了現實。是以,才會遭到了失敗。

這一部分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把孫權的态度計劃進去。在整個《隆中對》中,對孫權的東吳集團就隻有一個評判,那急速“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在規劃的北伐時的戰略,也隻對孫權集團有一個預判,那就是“外結好孫權”,可是如何結好卻隻字未提。似乎孫權與劉備的結好是理所當然的。

這隻說明了諸葛亮的《隆中對》裡的一廂情願。諸葛亮根本就沒有重視東吳集團,沒有認真研究東吳的戰略企圖。他根本就沒有把孫權敗盟的可能性計算在内。這是導緻《隆中對》失敗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東吳是一個獨立的集團,它的三代君主都有争奪天下的企圖。孫堅、孫策兩次進出中原,但都壯志未酬。到了孫權這一代,雖然孫策對孫權的評價是,孫權有保有江東之能,但是,孫權也是有争奪天下的志向的。

孫權和周瑜、魯肅、呂蒙都有全據長江,北向争奪中原的意圖。但是,随着周瑜早死,孫權屢次出兵淮南失敗,使得孫權開始考慮自身的安全問題。在這種考慮下,孫權把全據長江,保有江東放在了首位。這就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發生了戰略沖突。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按照《隆中對》的設想,荊州是兩路北伐中的指向宛洛的一路的出發地。劉備是絕不可能讓給孫權的。而孫權為了全據長江,保證自身的安全,他必須要占有對自己至關重要上遊的荊州。這個問題,是雙方的主要沖突。

由于這個根本上的戰略沖突,不解決好荊州的歸屬問題,劉備結好孫權是不可能的。可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根本沒有考慮這方面的問題。一句簡單的結好孫權,沒有任何具體的措施,這是戰略上巨大的疏漏。

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兩路北伐的方案是基于結好孫權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結好孫權,那麼他後面的兩路北伐就是一句空話。可是,我們可以看到,他沒有做如果不能結好孫權的預案。這使得後來劉備集團面對東吳集團的敗盟時,根本就沒有一點心理準備。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而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就汲取了失敗的教訓。他按照當年郭嘉給他的戰略,判斷劉備和孫權“急則相保,緩則兩圖之”。對劉備和孫權采取守勢,最終等到了兩者自相殘殺的一天。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則沒有曹操的發展的觀點,它隻是一廂情願的預計孫劉聯盟牢不可破,可沒有想到,孫權集團也是有自保的戰略需求。這使得在劉備的實力大大加強,而且占有上遊,對孫權集團的威脅遠遠超過曹操的時候,孫權集團的态度會發生急劇的轉化,甚至反目成仇。

為什麼說劉備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正是由于這一點,才使得《隆中對》遭到了失敗。而《隆中對》的兩路北伐,似乎有兵力分散的嫌疑。但是,如果和孫權結好,在荊州方面,有孫權的協助,是可以勝任的。如果和孫權交好,那麼真的會如諸葛亮的《隆中對》裡說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但是,由于忽略了孫權集團的需求,沒有發展的眼光,使得孫權最終敗盟,使得《隆中對》最終半途而廢。而且,由于沒有做出自己實力增強,會引起孫權集團态度的轉變時的預案,這使得劉備集團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挫敗。是以,劉備集團可以說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