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隆中對》流傳千古,卻終未成功,客觀分析其中的對與錯

《隆中對》

作為我國古代戰略中極為經典的一篇,被曆朝曆代奉為經典。傳至今天已經是家喻戶曉。流傳千百年以來,伴随着

的總是一片贊譽之聲,然時至今日,卻有不少人為了各種目的,站出來指責甚至貶低,足見其“事後諸葛亮”的功力深厚。雖然這些人的觀點大都根基較淺,難以形成氣候,但這樣的整體形勢還是給

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隆中對》流傳千古,卻終未成功,客觀分析其中的對與錯

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好的評價也好還是壞的評價也罷,都應該從客觀的角度出發,不能帶有太多的個人感情色彩。今天本文就和大家一起讨論一下關于《隆中對》當中的一些觀點。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先是分析了三國時期的整體形勢,交代了劉備所面臨的處境。其主要内容是說,曹操的力量最強,有百萬之衆,并且手握天子,劉備并不能和他争雄。其次是江東的孫權,雖然他的力量不及曹操,但是他們孫家在江東的統治已經經曆了三代,可以說是根基深厚,并且有長江天險,故也難以攻克,是以可以将其作為援軍但不能圖謀進攻江東。

《隆中對》流傳千古,卻終未成功,客觀分析其中的對與錯

在這裡諸葛亮用到了一點重要的理論,那邊是

“二八定律”

。這種理論提出,在所有的事件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部分隻占到總數的20%,剩下的80%雖然數量很多,但是也都是無足輕重的部分。而将這個理論放到三國時期來說,那邊是說,三國時期的主要敵人就是曹操和孫權,其他的各位諸侯雖然也有一些勢力,但終究不能成大氣候,根本不用放在心上。如此一來,就簡化了眼前的問題,并且使得作戰方針更加明确有針對性。

在總的分析完形勢之後果,諸葛亮還說了劉備今後的去處。“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此誠不可與争鋒。孫權據有江東,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這樣一來,就明确告訴了劉備這兩個人你惹不起,不要去招惹他們。是以諸葛亮建議劉備采取向西南發展的道路,避開這兩個最強大的敵人。

《隆中對》流傳千古,卻終未成功,客觀分析其中的對與錯

大緻的方向确定了,那麼具體又如何實施呢?諸葛亮接着說道:“荊州用武之國,将軍豈有意乎?”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說荊州是一塊真正能夠為統一天下奠定基礎的地方,如果占據此地将會為今後進攻中原開辟出一個絕佳的前沿陣地。

事實上,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劉備能夠狠下心來奪取自己兄長的基業,那麼他很可能會完全的占有荊州,以後也就不會出現向東吳借荊州的事情了。

可現實情況是,劉備起兵至今一直以來都是以仁義名滿天下,如果這樣做了,那就必然與他的理念相違背,是以,在劉表在世的時候,劉備始終沒有占據荊州。

《隆中對》流傳千古,卻終未成功,客觀分析其中的對與錯

當然了,荊州戰略地位如此重要,曹操和孫權也都看在眼裡。誰也不肯将荊州拱手相讓,是以,這個時候實力弱小的劉備其實并不具備獨自占有荊州的能力。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此時天下的局勢。荊州之地固然重要,是以劉備集團在占有益州後便不斷加強荊州的防務。并且派遣集團中威望最高的武将

關羽

前去鎮守,足可見劉備集團經營荊州的決心。

然而,荊州真的适合劉備集團的發展嗎?

在當時,各方勢力都在争奪荊州的時刻,劉備作為

實力最小

的一方,即便是奪得了荊州也必然會消耗掉自身大量的實力。此時不妨跳出荊州,讓荊州成為孫權和曹操決戰的地方,而劉備則可趁機經營漢中,沒錯就是漢中。

《隆中對》流傳千古,卻終未成功,客觀分析其中的對與錯

總結

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被封為漢中王,并從這裡一路擊敗了天下群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以,從漢中完成帝業是有迹可循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此時漢中的張魯與劉備毫無親緣關系,打他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和輿論壓力。而且張魯集團的戰鬥力在三國時期隻能算是二流水準,根本不能抵擋劉備的進攻。一旦拿下漢中,那麼西涼的馬騰等人也不是劉備的對手。

試想,占有天下糧倉的益州,再占有馬場豐富的西涼,那麼劉備的實力無疑會得到巨大的提升。三國最後的結局可能就會改寫。

綜上所述,《隆中對》的戰略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問題,但這隻是筆者的一家之言,僅供大家參考讨論。

參考資料:

《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