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古羁旅盡客愁•随筆

拉魯之畔吟昔日,大昭寺前憶舊遊。 一曲駝鈴悲陌路,三更月色冷鄉愁。 一一一一一一《無題》•詩/鄒濟時
千古羁旅盡客愁•随筆

•01

步履,總在遠方;追逐,未敢停頓。人生,終有夢想;羁旅,總教客愁。

詩話離鄉,心中總浮現一幕淡淡的古風畫卷。畫面或長亭餞别,或舟橹渡晚,或黯然獨往。一盞濁酒,終無法抵禦前行的風霜;半阙骊歌,亦無法慰籍未知的迷惘。目光鎖定處,唯剩憧憬之下、忐忑之間,那毅無反顧的決絕。

這世上參透紅塵,心存淡泊名利,意在終老山野的人畢竟太少。終其一生未離故土,“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的人,也不多。更多的是或遠或近的離鄉,要麼出仕為官,要麼遊曆訪學,要麼衛國戍邊,要麼行商打工。不論是志存高遠,或是糊口養家,終教要背井離鄉,漂泊于江湖,把那故鄉撇在身後,獨對歧路抉擇在前。

進亦憂,退亦憂。塵世如潮,最終隻得冷眼相望那歲月,将青絲染為白發,将雄心冷卻止水,将傲骨碾成卑微。隻剩衣兜底那撮鄉井土,尚散發着故鄉的溫馨與氣息,陪伴日的消磨與月的浮沉,随行路上。

歸兮何夕?沒有答案。但“思鄉”卻如影尾随,總在夜深人寂時分,潛伏于心隅的傷悲。

千古羁旅盡客愁•随筆

•02

揮手雲路從雁遠,唯教相思剩夢中。獨闖天涯,既便是混得春風得意、風生水起,亦免不了舞罷歌盡,空倚欄杆。舉頭,明月;低頭,故鄉。再多的美酒,也無法麻醉思鄉的苦楚;再多的山珍,亦無法比拟家鄉的菜肴。

那記憶中舌尖上的味道,其實說千道萬,是對故土的思念,對家人的念想。

灞橋折柳揚雲帆,陽關酹酒向玉門。離鄉與思鄉,便在這兜兜轉轉之間,詠唱在那《詩經》的國風中,吟誦在那《唐詩》帙卷裡,譜就在那《宋詞》琴弦間,最終在馬緻遠《天淨沙》“枯滕老樹昏鴉”的意境裡,讓那抹斜陽貼近李叔同《送别》“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詞調的凄婉,撩撥思緒,勾動心弦。

故鄉遠麼?不遠。許就在那望眼不見,煙雨濛濛的彼岸;許就在那群山阻斷,白雲深處的另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隻是,人在這裡,家在那端,思在夢底。

千古羁旅盡客愁•随筆

•03

人在旅途,時過中年。每每讀起文天祥《過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詩句,總感字字砸在心坎,令人唏噓不已。

曾經年少輕狂,不谙世事,總把問題看得輕松簡單,所有困難如同搔癢,所有鴻溝恰似田渠。那時未有仕途之慮、後顧之憂、妻兒之念,整日裡隻考慮事務盡心,業餘充實。極喜邀幾袍澤宿舍共聚,篩上碗酒,就着一碟花生米,便可縱古論今,暢所欲言。時間便在推杯換盞間輕輕流逝,不着痕迹。

待經曆坎坷、徘徊歧路、糾結進退,方才在困惑中領悟“萬象無相”的佛門禅偈。一切的輝煌黯淡後,猶如案上豆燈,漸熄。曾經不辭萬難千險所追逐的各種欲求,皆會付之淺淺一笑。成功也罷、失敗也罷,不過是蒼狗浮雲,最終都會雲散煙消。

歸家,是每位遊子最後的結局。畢竟,家才是最為溫暖的港灣,思鄉是無法逃避的心坎。

千古羁旅盡客愁•随筆

•04

人無離鄉苦,便無思鄉憂。然而離鄉對大多人而言是必然的,誠如鄭智化《水手》歌詞裡唱的那樣,人總把美好留給明天,幻想置于遠方。而在這種種幻想驅使之下,便會踏上尋覓之旅,把“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的警世恒言置之腦後,像蒲公英種子般天涯為家,任意漂泊。

離鄉。缺乏家人的照料、朋友的幫撐,具有太多的不可預料。痛苦隻能自己咀嚼,孤獨隻能自己忍受,命運隻能自己承擔。即便無力承受生活的壓力,而淚往心流,仍就要面對外界強顔歡笑,欲說還休。

漂泊,注定颠沛流離,遊走于城鄉之間,居無定所。在這種行得再遠、飛得再高的時日裡,人終像風筝般,有根線緊緊地拴在心田。一頭由故鄉緊攥,一頭是自己飄零。離鄉時日愈長愈久,“故鄉”這粒種子便會悄然破殼,在心底紮根愈深,終一日會讓人輾轉難眠,陷入思鄉念家的苦楚。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的詩句,大抵便是每位歸鄉者的心之所思,心之所想,行之所為吧!

千古羁旅盡客愁•随筆

二0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冬月十二)•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