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口尊見證商周仁懷“朋友圈”

仁懷市博物館陳列的這件大口尊,出土于仁懷市東門河峭壁上的山洞(現為雲仙寺所在),鑒定認為是商周時期器物。

大口尊見證商周仁懷“朋友圈”

▲大口尊

這件大口尊為長喇叭狀,以夾細砂灰泥條盤築而成,器壁較薄,外延堆有繩文,腹部裝飾有細線網紋。因屬純手工制作,器物外形并不完全規則。

同時出土的,還有石制削刮器、石錘、陶杯、陶壺、陶壺蓋等。考古發掘資料稱,這是貴州發現最早的堆紋商周大口尊。

峭壁上的商周遺址說明,東門河峽谷之上,地勢相對平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陽光充足,符合早期人類活動所需條件。大約從石器時代開始,該地區出現較多人類活動。

大口尊見證商周仁懷“朋友圈”

不過,由于洞穴較小,文化堆積層少,又位于懸崖峭壁上,該洞穴應非長久居留地,極可能是為躲避自然災害,或是戰争等,被迫臨時栖身之處。早期該地區的人類,主要活動場所,推測還是在峽谷之上的其它地方。

東門河山洞遺址,是貴州省境内第二次發現商周時期遺址,給人們帶來無限遐想。

尊,最早出現于商周早期,是一種盛器。還有的資料說得更細緻,認為它可能是用來裝酒(或以水代酒)的。百度等資料則明确表示,仁懷出的大口尊,就是用來裝酒的。

大口尊見證商周仁懷“朋友圈”

▲考古隊當年繪制的部分出土文物

考古資料認為,仁懷出土的大口尊,與山西夏縣一處商代遺址同類器物相似;陶制器蓋,與四川三星堆遺址特征相似;相伴出土的其它堆紋陶器及殘片,有典型的中原地區商周時期特征。

中國的燒陶技術,出現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受技術條件限制,直到夏初,所産陶器的火候均不高,存在受熱不均現象。到了夏晚期,“饅頭窯”出現,使得窯内溫度大幅提高,燒制的陶器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仁懷出土的大口尊及其它陶器,燒制火候已達一定程度。

大口尊見證商周仁懷“朋友圈”

▲赤水河邊出土的商周窯址

這些現象說明,商周時期,仁懷乃至整個赤水河流域,交際廣泛,“朋友圈”不斷擴大,來自中原及古巴蜀地區的文化等,已滲透到西南山區的赤水河流域。

那麼,這件大口尊及其它陶器,是仁懷自産麼?

東門河一帶,目前未見同時期燒制陶器痕迹,仍需調查和發掘。但有理由相信,這些陶器屬赤水河流域“本土産品”可能性較大——2015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隊,在赤水河邊發現了貴州省第一處商周窯址,裡面有不少同時期陶器碎片。

大口尊見證商周仁懷“朋友圈”

貴州最早商周窯址的發現證明,早期的仁懷地區、赤水河流域,已“很開放”。生活于此的人們,勇敢接受新技術、新事物,并利用其改善生活、生産,推動地方文明程序,成為璀璨的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黃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