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口尊见证商周仁怀“朋友圈”

仁怀市博物馆陈列的这件大口尊,出土于仁怀市东门河峭壁上的山洞(现为云仙寺所在),鉴定认为是商周时期器物。

大口尊见证商周仁怀“朋友圈”

▲大口尊

这件大口尊为长喇叭状,以夹细砂灰泥条盘筑而成,器壁较薄,外延堆有绳文,腹部装饰有细线网纹。因属纯手工制作,器物外形并不完全规则。

同时出土的,还有石制削刮器、石锤、陶杯、陶壶、陶壶盖等。考古发掘资料称,这是贵州发现最早的堆纹商周大口尊。

峭壁上的商周遗址说明,东门河峡谷之上,地势相对平缓、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阳光充足,符合早期人类活动所需条件。大约从石器时代开始,该地区出现较多人类活动。

大口尊见证商周仁怀“朋友圈”

不过,由于洞穴较小,文化堆积层少,又位于悬崖峭壁上,该洞穴应非长久居留地,极可能是为躲避自然灾害,或是战争等,被迫临时栖身之处。早期该地区的人类,主要活动场所,推测还是在峡谷之上的其它地方。

东门河山洞遗址,是贵州省境内第二次发现商周时期遗址,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

尊,最早出现于商周早期,是一种盛器。还有的资料说得更细致,认为它可能是用来装酒(或以水代酒)的。百度等资料则明确表示,仁怀出的大口尊,就是用来装酒的。

大口尊见证商周仁怀“朋友圈”

▲考古队当年绘制的部分出土文物

考古资料认为,仁怀出土的大口尊,与山西夏县一处商代遗址同类器物相似;陶制器盖,与四川三星堆遗址特征相似;相伴出土的其它堆纹陶器及残片,有典型的中原地区商周时期特征。

中国的烧陶技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受技术条件限制,直到夏初,所产陶器的火候均不高,存在受热不均现象。到了夏晚期,“馒头窑”出现,使得窑内温度大幅提高,烧制的陶器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仁怀出土的大口尊及其它陶器,烧制火候已达一定程度。

大口尊见证商周仁怀“朋友圈”

▲赤水河边出土的商周窑址

这些现象说明,商周时期,仁怀乃至整个赤水河流域,交际广泛,“朋友圈”不断扩大,来自中原及古巴蜀地区的文化等,已渗透到西南山区的赤水河流域。

那么,这件大口尊及其它陶器,是仁怀自产么?

东门河一带,目前未见同时期烧制陶器痕迹,仍需调查和发掘。但有理由相信,这些陶器属赤水河流域“本土产品”可能性较大——2015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赤水河边发现了贵州省第一处商周窑址,里面有不少同时期陶器碎片。

大口尊见证商周仁怀“朋友圈”

贵州最早商周窑址的发现证实,早期的仁怀地区、赤水河流域,已“很开放”。生活于此的人们,勇敢接受新技术、新事物,并利用其改善生活、生产,推动地方文明进程,成为璀璨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者: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