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家族奪位時,曹操的28個兒子都在幹啥,怎麼沒人出來阻止?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斐松之《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

作為好美色與軍事能力同樣出名的枭雄,曹操這一生兒子可真不算少,光是親生兒子就有25個,再算上繼子與養子,一共有28個兒子。但這28個兒子似乎都生了個寂寞,在司馬家族野心勃勃奪位時,竟沒有一個出來阻止。

但真的是曹操的兒子沒有用,不阻止嗎?并不,單純是因為無力回天。

司馬家族奪位時,曹操的28個兒子都在幹啥,怎麼沒人出來阻止?

熟悉曆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曹操其實并沒有真正稱帝,他隻是加九錫,位極人臣,徹底結束漢朝統治,逼迫漢獻帝劉協讓位的乃是曹丕。不過哪怕曹操尚未稱帝,關于繼承人的争奪卻同樣殘酷。

著名神童曹沖死的時候曹操哀傷萬分對曹丕說:“(曹沖之死)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是以一直以來關于曹沖英年早逝的陰謀論從未少過;抛開曹沖不談,曹丕與曹植之間的兄弟相争大家應該也非常熟悉,那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明明白白道出了皇家子弟争權奪利的無奈與悲哀。

司馬家族奪位時,曹操的28個兒子都在幹啥,怎麼沒人出來阻止?

在這種情況下,曹丕一登基,怎麼可能重用自己的兄弟們?自然是将他們都趕去封地。好一點的像是曹彰這種,就被封為任城王,在封地上當個逍遙王爺;如果是那種本身性格不太好的,比如說曹茂,史書記載他“茂性泬佷,少無寵於太祖。”直到曹叡登基,這才封了他個聊城王。

除開被放到封地上遠離中樞的這些兒子們外,由于古代醫療水準低下,曹操的許多兒子其實都年少早逝,包括但不限于上文提到過的曹沖,至少有七八個都是年幼去世。

司馬家族奪位時,曹操的28個兒子都在幹啥,怎麼沒人出來阻止?

比起這些同出一脈的親兄弟,對初登帝位的曹丕來說,或許那些沒有太多資格跟自己争奪皇位的遠親,或者說曹操的養子、繼子們用起來更加放心,是以秦朗、何宴這兩位曹操的繼子,以及曹真這位曹操的養子,反而更受重用。

就在老曹家因為這點權力互相勾心鬥角的時候,司馬家族卻開啟了上下一心齊心協力的模式。司馬家族發家乃是司馬懿所奠定的基礎,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一開始假裝非常安分,哪怕因幫助曹丕在奪儲中獲得了勝利,也沒有是以自傲。

司馬家族奪位時,曹操的28個兒子都在幹啥,怎麼沒人出來阻止?

後來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繼位,比起日漸膨脹的大将軍曹真,看似低調的司馬懿其實暗中積攢了更加深厚的力量。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境地,他本欲令秦朗、夏侯獻、曹爽(曹真之子)、曹肇(曹休之子)一同輔政,結果被劉放、孫資提防,最終勸說曹叡更改诏書,立曹爽與司馬懿輔政。

司馬家族奪位時,曹操的28個兒子都在幹啥,怎麼沒人出來阻止?

在古代封建社會,君權與臣子并非簡單地從屬關系,還是一種權力的此消彼長,君主一旦能力不夠,有能力的臣子就會野心膨脹,甚至想取而代之,曹芳就是這個能力不夠的君王。俗話說得好,欲令其亡先令其狂,随着曹爽越來越張狂,以及曹芳的不作為,司馬懿明白時機終于到了。

司馬家族奪位時,曹操的28個兒子都在幹啥,怎麼沒人出來阻止?

公元249年,在曹芳、曹爽等人前去祭拜魏明帝的時候,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從此司馬家族開始如日中天。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控曹魏政權,直到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正式建立晉朝,此時曹操的兒子們,早就在内鬥中死的死,廢的廢,再無任何轉圜時局的能力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