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穩字當頭”是高品質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 高品質發展需要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一個合理區間,建構新發展格局更需要維持一個合理的經濟增速,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未來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確定“穩增長”前提下實作“高品質發展”。

□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最重要的是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纾困和支援。在延續和落實制度性減稅緩稅政策的同時,各級政府有必要研究新的制度性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負擔,降低經營費用,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這一要求和往年隻是單單強調“穩中求進”略有不同,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将“穩字當頭”置于“穩中求進”之前,其中蘊藏的豐富政策内涵需深刻了解和準确把握。

政策重心再次強調穩增長

今年4月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穩增長壓力較小的視窗期”,是以,前三季度的政策重心不是穩增長,而是更側重于調結構和控風險。這次會議沒有再提“視窗期”,而是着重強調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持續改善民生,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這些顯然都是明确而堅定的穩增長信号。這一表述變化顯示,中國經濟内外部環境的複雜性進一步加劇、經濟運作的不确定性依然較多、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較大、穩增長的必要性上升。穩是主基調、是大局,其政策含義是,為了支援穩增長而需要盡快進行必要的局部微調和結構寬松。

很多人擔心,強調穩增長會不會與經濟高品質發展相抵觸。筆者以為,二者并不沖突,相反,“穩”作為前提和基礎,最終目的還是要實作“進”或者說“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發展需要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一個合理區間,建構新發展格局更需要維持一個合理的經濟增速,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未來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確定“穩增長”前提下實作“高品質發展”。

“穩字當頭”面臨五大挑戰

政策重心的變化和調整,既源于經濟運作内外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也來自于經濟主體對未來預期的不确定性。這對經濟穩定運作構成了重大挑戰,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房地産企業債務問題使投資者對行業長期發展産生擔憂和疑慮,同時随着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持續下滑,房地産投資增速可能下行,并降低對相關消費的帶動力,進而拉低宏觀經濟增長動能、加劇經濟下行壓力,這将成為明年經濟穩定增長的最大問題。

二是随着海外相繼開放和供應鍊修複,未來全球經濟仍将持續複蘇,國内外的開放錯位差可能會使中國出口的市場佔有率承壓。同時,人民币持續升值和企業生産成本逐漸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口企業的競争力。

三是盡管市場預期明年工業品價格大機率會快速回落,但通脹演化的最大不确定性在于,如果因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引發新一輪更嚴重的全球疫情,那麼不僅全球供應鍊緊張局面不能有效緩解、大宗商品價格再度上漲,而且有可能将使今年歐洲的滞脹、美國的高通脹延續較長時間。此輪由供給沖擊導緻的供需錯配、供需缺口加大所造成的全球結構性通脹和經濟萎縮并存的局面有向中期演進的趨勢。

四是受新冠肺炎疫情、PPI與CPI“剪刀差”擴大等因素共同影響,中小微企業經營出現了短期困難,有的中小企業即使獲得了利潤,也不願意增加投資,而是優先償還債務,或降低新的舉債規模。這使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有所下降。

五是面對日益嚴重和長期化的通脹形勢,美聯儲正在加快縮減購債計劃,并可能早于市場預期提前加息。美聯儲貨币政策正常化的步伐加快将帶來巨大的外溢效應,會對全球的利率、匯率、跨境資本流動、資産價格産生顯著溢出效應,特别是對複蘇程序較慢和對美元流動性依賴較大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複蘇形成沖擊。中國也将面臨美國通脹居高不下的風險及金融市場潛在動蕩帶來的影響。

穩增長需政策發力且适當靠前

針對目前經濟運作中出現的下行壓力大、複蘇不均衡、局部風險高等突出問題,需要制定出台着眼于高品質發展的經濟振興計劃。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筆者認為應注重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第一,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在積極和穩健基調下應适度擴張以支援實體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确指出,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所謂“穩健有效”,就是在基調穩健的前提下,保持必要的擴張力度和邊際寬松以支援實體經濟。

明年的财政政策應更加積極、支出強度更大、支出進度更快、減稅降費更精準有效和可持續,以結構性的适度寬松促進經濟平穩運作和經濟結構優化,確定中國經濟能夠運作在合理區間。目前政府杠杆率仍相對較低,中央政府可适當增加杠杆,以避免地方政府隐性債務的攀升。預算内财政赤字率可保持在3.2%附近甚至略高一些,新增地方專項債額度可小幅增長至3.8萬億元至4萬億元左右,新增一般債規模可在0.8萬億元至1萬億元左右,均需略高于2021年。同時,财政政策的重心應聚焦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以及實作綠色發展、促進就業和保障民生等方面,适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公共支出帶動民間資本投資。

明年的貨币政策應保持一定的前瞻性,更多地發揮結構性作用。應采取多種工具,如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适度置換到期的MLF,積極運用碳減排支援工具等結構性金融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推進信貸結構性調整,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别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援,實作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信貸支援的“精準滴灌”。為此,建議貨币政策要營造好支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環境,推動信用适度擴張,降低融資成本,減輕企業負擔,化解潛在風險,提振市場信心,恢複投資增速,擴張總需求和社會融資規模。

第二,多措并舉大力支援中小微企業發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最重要的是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纾困和支援。在延續和落實制度性減稅緩稅政策的同時,各級政府有必要研究新的制度性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負擔,降低經營費用,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大力實施普惠金融各項政策,提高政策效果,助力中小微企業提升核心競争力;着力解決大企業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問題,以完善制度為重點建立長效治理機制,整治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惡意拖欠賬款行為,保障中小微企業款項結算便利。

第三,促進房地産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房地産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有利于經濟實作穩中求進和高品質發展。實作房地産業良性循環,應避免市場大起大落,讓房地産銷售、購地、融資等各個環節都處于常态化運轉,并與宏觀經濟運作相協調。相關部門應注重穩定市場預期,優化調控政策手段,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重點防範房地産行業出現大面積的流動性風險,避免“處置風險的風險”。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金融機構應盡早為房地産市場注入流動性,重點滿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的合理融資需求和優質房地産開發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緩解流動性壓力。

長期來看,實作房地産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須加快财稅體制改革,促進地方産業優化更新,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的依賴;推動土地市場改革,增強土地供給彈性,探索人地挂鈎等長效機制,提高土地供給與人口流動和都市圈發展趨勢的協同程度,實作行業與人口和城市的良性循環;大力發展保障房建設和租賃市場,并為之提供合理穩定的金融支援,以對沖房地産投資下行。

第四,加快數智時代的科技創新與産業更新。會議特别強調,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産業更新。數智時代不僅意味着數字産業化,更要求産業數字化。為此,需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提升制造業核心競争力,加快培育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應加快技術攻關和創新步伐,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強創新鍊和産業鍊對接,堅持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用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高效運用金融政策支援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激發創新驅動的内生動力,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着力推動企業以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實作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

第五,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對特定困難群體給予必要的救助。會議着重指出,要“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為此,應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堅持把穩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宏觀政策的優先位置,從勞動力市場需求和供給兩側同時發力,保護好市場主體特别是中小微企業,加強托底政策的支援,確定就業形勢穩定。可采取定向減稅或延遲繳稅,通過保市場主體來保就業和保民生;拓寬重點群體就業管道,通過職業教育訓練引導勞動者适應新就業,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在保障民生方面,重點是對那些受疫情影響最大的低收入人群積極給予救助,包括持續加大财政的轉移支付、擴大社保覆寫面、提高社保标準、補助特定群體等。(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王軍)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