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臨摹,我體會到古人觀察事物,歸納事物的一些方法。掌握這些方法,觸景生情又無法靠語言形容的感覺還原再現成為一幅畫,看到這個畫面,觀衆可以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這個還原再現的能力,曰:得心應手。經典看多了,遊山玩水的時候,眼中的景和頭腦裡的畫情景交融。之前沒注意到的出枝規律,沒注意的結疤,沒注意的藤蔓,沒注意的根根節節,突然覺得之前觀察得不細緻。原本司空見慣的事物,她的美也需要臨摹才能參證才能發現,我算是後知後覺了。

認識了一個攝影師,去年送給我一些素材。覺得這詩情畫意的美景,我黔驢技窮,畫不出來。之是以畫不出來,原因在于:
1、當下我了解到的畫技,都是以線概括萬事萬物。線性表達,這是“務實”的本領。而有些景,需要“虛雲”才能描繪。
2、線既然可以概括萬事萬物,表達“樹分四歧”,這些錯綜複雜關系的時候,線的交叉、疊加,就能把事物的空間感表現出來。
3、線性表現方式既然能概括萬事萬物,如果讓線的墨色有變化,不同的空間需要不同的墨色。更高的要求就是:線條本身的質感。再淡的墨色畫出的線,依然需要堅持線條的質感。
4、線性表現能力,“線條、墨色、質感”可以表現具體的空間感和質感。“暮霭沉沉楚天闊”“愁雲慘淡萬裡凝”,再飄渺的景依然可以用筆畫出來。
能畫出這樣的景,可以比肩前賢。李唐說過“雲裡煙村雨裡灘,看之容易作之難。”窈窈冥冥處依然有筆,哪怕是又濕且淡的筆。
以上内容談玄說妙,不如看看這幾種畫。看明白了容易,畫出來可筆容易。彌漫四野,元氣淋漓,這空氣感,虛實相濟,水乳交融,你不妨試一試身手?
畫,傳情達意,助人倫教化。每個時代可以入畫的内容,作畫過程中都是精心安排的。
古代人畫他們見識到建築、人物、樹木、山水。除了山水還是當年的,永恒的。
嘉方的山水畫卷裡,點景人實體所應當是青春洋溢的美女。
明代張路的神仙卷給我很多思路,參考再三,才動手勾描看到的妹子。
提到美女秀外慧中,端莊大方,時尚優雅,其宜家室。 網紅臉,多多少少有些風塵氣息。
口罩、短裙、……應該是這個時代美女特典專品吧!
天之所賦于我者,性也。性之所資于人者,學也。性有颛蒙明敏之異,學有日益無窮之功。故能因其性之所悟,求其學之所知。未有業不精于巳者也。且古人以務學而開其性,今之人以天性恥于學。此是以去古逾遠而業逾不精也。
前人言“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哲人多談此言,吾人所師。餘因暇日閱晉唐古今詩什,其中佳句有道盡人腹中之事,有狀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靜居晏坐,明窗淨幾,一炷爐香,萬慮消沉,則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畫之主意亦豈易!
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應,方始縱橫中度,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