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探索发现】史策:为什么临摹?

通过临摹,我体会到古人观察事物,归纳事物的一些方法。掌握这些方法,触景生情又无法靠语言形容的感觉还原再现成为一幅画,看到这个画面,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这个还原再现的能力,曰:得心应手。经典看多了,游山玩水的时候,眼中的景和头脑里的画情景交融。之前没注意到的出枝规律,没注意的结疤,没注意的藤蔓,没注意的根根节节,突然觉得之前观察得不细致。原本司空见惯的事物,她的美也需要临摹才能参证才能发现,我算是后知后觉了。

【探索发现】史策:为什么临摹?

认识了一个摄影师,去年送给我一些素材。觉得这诗情画意的美景,我黔驴技穷,画不出来。之所以画不出来,原因在于:

1、当下我理解到的画技,都是以线概括万事万物。线性表达,这是“务实”的本领。而有些景,需要“虚云”才能描绘。

2、线既然可以概括万事万物,表达“树分四歧”,这些错综复杂关系的时候,线的交叉、叠加,就能把事物的空间感表现出来。

3、线性表现方式既然能概括万事万物,如果让线的墨色有变化,不同的空间需要不同的墨色。更高的要求就是:线条本身的质感。再淡的墨色画出的线,依然需要坚持线条的质感。

4、线性表现能力,“线条、墨色、质感”可以表现具体的空间感和质感。“暮霭沉沉楚天阔”“愁云惨淡万里凝”,再飘渺的景依然可以用笔画出来。

能画出这样的景,可以比肩前贤。李唐说过“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窈窈冥冥处依然有笔,哪怕是又湿且淡的笔。

【探索发现】史策:为什么临摹?

以上内容谈玄说妙,不如看看这几种画。看明白了容易,画出来可笔容易。弥漫四野,元气淋漓,这空气感,虚实相济,水乳交融,你不妨试一试身手?

画,传情达意,助人伦教化。每个时代可以入画的内容,作画过程中都是精心安排的。

古代人画他们见识到建筑、人物、树木、山水。除了山水还是当年的,永恒的。

嘉方的山水画卷里,点景人物理所应当是青春洋溢的美女。

明代张路的神仙卷给我很多思路,参考再三,才动手勾描看到的妹子。

提到美女秀外慧中,端庄大方,时尚优雅,其宜家室。 网红脸,多多少少有些风尘气息。

口罩、短裙、……应该是这个时代美女特典专品吧!

天之所赋于我者,性也。性之所资于人者,学也。性有颛蒙明敏之异,学有日益无穷之功。故能因其性之所悟,求其学之所知。未有业不精于巳者也。且古人以务学而开其性,今之人以天性耻于学。此所以去古逾远而业逾不精也。

【探索发现】史策:为什么临摹?

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状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静居晏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

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