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左右戰國走勢、決定由誰統一的是哪6場大戰?每戰幹倒1個強國

戰國時期的大趨勢是由分裂走向天下一統。但是由哪國來完成統一在初期并不明朗。

有能力完成全國統一的國家也并非隻有一國。從時間上來看,沒有一個國家一直保持強大,一直由它來主導統一的任務。

可以說隻是在某一段時間内某一國是最強勢的,是最有可能完成統一的。

那麼這個統一的主導者、推動者、統一的這股力量,是從一個國家轉向另一個國家的。

就好似曆史真有一個人格神的存在,它先是公平地給予了一些國家(不是每一個國家、至少是好幾個國家)統一天下的機會,然後就是考驗它們,将這機會就像擊鼓傳花般在他們手上轉來轉去,就看這些國家能否把握這個機會。

最先逮住這個機會,也是首開風氣之先的,要數魏國了。魏國秉承春秋時代晉國的傳統,法治氛圍和改革的意識都比較強。

魏文侯率先任用法家人物李悝進行變法,啟用吳起、樂羊這些異能人士的同時又尊崇儒家學者,使魏國在戰國初期一雄獨步天下。

這個時候可以說由魏國掌握着統一全國的主導權,魏國引領着天下大勢。

魏文侯西向吊打秦國,向北吞并中山國,東向大敗齊國,國力強盛,一時無兩。

到魏惠王即位之後,魏國雖然保持這強盛的勢頭,但實際上已經空有其表了,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而此時,東邊的齊國進行了鄒忌改革而強大起來。

魏國再靠單吃獨一份的改革紅利已然不可能。魏惠王又貿然地第一個稱王,這就成了衆矢之的。

繼而強大起來的齊威王豈能容忍,于是于公元前341年,趁救韓之機而攻魏,于馬陵一戰打斷了魏軍的脊梁骨。

左右戰國走勢、決定由誰統一的是哪6場大戰?每戰幹倒1個強國

從此魏國喪失了統一天下的機會、迅速淪為二流國家、不但不能再引領國際潮流、謀求自保都自顧不暇了。

齊國剛打掉了領頭羊魏國,秦國就經過商鞅變法而迅速竄紅了,秦國掩飾不住他争霸天下的野心,急吼吼長途跋涉就來攻打齊國。

公元前320年,秦齊之軍在齊宋邊界的桑丘第一次兵戎相見。結果秦軍被齊國打了個滿地找牙。

不得不說,因為秦國的人才政策一直比較開放,縱橫大家你來我往,平衡外交搞得好,才不緻于在一敗之後而一撅不振。

齊秦争鋒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是齊國占據着上風。這時由于楚國的從中攪和,使秦國在其中占了不少大便宜。

楚國地大物博,春秋以來就一直是大國,但這個家夥有點大而不強、有點臃腫、像一頭笨熊。

楚國在秦的欺騙慫恿下替秦國挨了不少齊國的揍。楚國成了秦國的一個擋箭牌、一個替死鬼。

齊國也就痛恨這個蠢貨,下死力氣打了幾回,公元前301年垂沙一役把楚國打了個半死。

左右戰國走勢、決定由誰統一的是哪6場大戰?每戰幹倒1個強國

本來楚國即使沒有獨自完成統一天下的力量,最起碼維持三足鼎立的局面還是可以的。這下全玩完了,剩下隻有挨打的份了。

完敗魏、楚之後,按捺不住的大齊之心膨脹了起來,一舉滅亡了宋國。所謂搶打出頭鳥,跑在最前面的往往遭人羨慕嫉妒恨。

要論戰國中期齊國的輝煌,後起之秀的秦國真是趕不上。在打殘楚國之前,齊國還派大将匡章差點滅了燕國。

齊國尖銳的兵鋒已纓衆怒,諸國罕見的一條心連了起來,六國合縱一起伐齊。

公元前284年,影響曆史程序的大戰便上演了。

蘇秦腰配六國相印、樂毅指揮五國聯軍,浩浩蕩蕩殺奔前來,與齊大戰于濟西,一戰定乾坤,齊湣王被打死、七十餘城被攻破,齊國幾乎就此咽了氣。

所謂鹬蚌相争漁翁得利,秦國一直躲在西陲暗自偷笑,一個個強國至此都被打倒了,秦國成了最大的獲利者。

最後一個蹦出來,跟秦國叫陣,也就是真正被秦國打趴下的強國隻是趙國。

趙國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民風強悍、控弦百萬,成了唯一能夠與秦争鋒的對手。

前269年,趙國良将馬服君趙奢、出奇兵、以少勝多、瘀與一戰大敗秦軍,讓秦國銘記住了趙國這塊硬骨頭。

左右戰國走勢、決定由誰統一的是哪6場大戰?每戰幹倒1個強國

之後的秦國就一直在跟趙國作戰,縱觀戰國史,秦國最終統一了全國,直接打敗的敵手就是趙國。

趙國輸在朝廷決策不當、用人不當、國力不富裕上,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在長平展開事關國運的生死大決戰,結果以趙國慘敗而告終。

到此戰國戰事形勢已明,秦國一家獨大,剩下的就是逐一擊破滅國之戰了。

500多年的大分裂,被秦一朝而重新一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