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趟旅程讓他們深刻認識到自來水的來之不易

文、視訊/梁怿韬

水龍頭一打開,水自然流出。生活當中,很多人已習慣水的“自來”。在這背後,是曆代廣州供水人為讓更多市民感受到“水之自來”的便利而付出的無數艱辛努力。

在廣州傳統中軸線重要位置的越秀公園内,有一座“年逾六旬”、至今仍服務着廣州市民的自來水加壓站。2021年12月12日,羊城晚報社和廣州水投廣州自來水公司共同主辦“越秀山加壓站‘探尋記’”活動,邀請羊城晚報學生記者俱樂部的小記者和俱樂部活動參與者,走進這座為廣州市民服務多年的加壓站。

在活動中,廣州自來水從業人員向到訪者展現了曆代廣州供水人克服困難将自來水引入千家萬戶不懈努力的成果。正值廣東地區持續幹旱少雨,廣州部分地區用水預計将在今冬明春持續受到幹旱鹹潮影響,從業人員借此向到訪的小朋友們介紹了廣州抗旱防鹹保供水工作。本次活動,讓生活在國家節水型城市的廣州小朋友們,認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水往高處流”越秀山加壓站陪伴廣州成長

從東門進入越秀公園,沿東秀湖路一路西行,當行至廣州市城市公園展覽館附近時,遊人會發現公園道路右手邊有一處圍牆被綠化帶環繞、牌匾寫有“越秀站 一九五七年”的門面。這裡,便是本次活動舉辦地——越秀山加壓站。

這趟旅程讓他們深刻認識到自來水的來之不易

“有的遊客可能會被如今古色古香的門面迷惑,認為這裡是一處景點,但也有一些廣州本地市民知道,這裡是陪伴大家長大的自來水加壓站。”越秀山加壓站站長歐興啟向到訪者介紹加壓站的建設曆程和工作流程。據悉,越秀山及周邊地區地勢較高,正常的供水壓力難以滿足該片區居民、黨政機關、企事業機關等用水需求。1957年,越秀山加壓站開始建設,并于1958年投産。經水廠處理後的自來水通過管網來到越秀山加壓站,經水泵加壓将水送至高位蓄水池,再經重力作用通過管網流入千家萬戶,在綜合條件不如現在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當代廣州供水人已認證自己的智慧,促使“水往高處流”。

“随着城市的不斷發展,加壓站也因應城市發展的需求不斷調整工作任務。”歐興啟介紹,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廣州供水硬體設施建設得到長足發展。1986年,環市東路新安裝了DN1200輸水管,這使得部分位于越秀山加壓站服務範圍的用水戶,享受到供水網絡“立體化”和“多源頭”的便利,令越秀山加壓站加壓作用逐漸弱化。

踏入千禧年代,廣州的用水需求依然有增無減,被“遺忘”多年的越秀山加壓站,重新“站上”了“一線崗位”,于2014年根據周邊供水需求變化,恢複使用6000立方米蓄水池功能。目前,越秀山加壓站每天為小北路、應元路、下塘西路、花果山以及越秀公園等區域居民提供約5000立方米的優質自來水。

“目前的廣州,各行各業持續綻放新活力。我們供水行業也要想一想如何為群衆辦實事,不能隻局限在自身的供水闆塊上。”歐興啟稱,2019年廣州吹響白雲山、麓湖、越秀山“還綠于民”專項行動集結号。在中共廣州市委和廣州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廣州自來水公司在確定正常安全供水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對越秀山加壓站進行景觀提升,将原來簡易的不鏽鋼正門改為新中式風格,實體圍牆外飾面貼仿古青磚、壓頂采用綠色琉璃瓦,原鐵絲網牆改為通透式隐形綠色圍欄。進入越秀山加壓站大門,便是山下的輸水泵房,泵房經隔音處理,幾乎沒有噪音。穿過山下建築,仿木鋪設的登山園路沿着山體蜿蜒而上。來到山頂,可見一片“草坪+色葉地被+黃崗岩汀步”組合的“綠地草坪”,據從業人員介紹,草坪下便是封閉式蓄水池。在蓄水池上層打造綠化景觀,更能與越秀山景融為一體,形成自然通透的綠地空間,提升市民的休閑舒适感。

這趟旅程讓他們深刻認識到自來水的來之不易

一趟旅程,讓小朋友們懂得自來水的來之不易 廣州水投廣州自來水公司供圖

從源頭到使用者自來水生産流程的“不容易”

跟着自來水公司從業人員的腳步,小朋友們參觀了泵房、蓄水池等地。小朋友們把好奇的目光投向站内水泵、井口、管道等設施上,紛紛向站内的從業人員提問,這些設施在供水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從業人員對小朋友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作為一處有較大高差的供水生産機關,越秀山加壓站低位泵房與高位蓄水池由一道古香古色的樓梯連接配接,小朋友們在參觀期間登上樓梯,眺望廣州老城區景色。

“這條樓梯有214級,理論上并不是很高,手腳靈活的人走上去也不用很長時間。但對于自來水來說,從山腳往山頂‘走’,卻是一段漫長的‘路’。”在參觀間隙,歐興啟向小朋友們介紹了自來水如何實作“水往高處流”。加壓站的泵組将自來水從低處抽向山頂的蓄水池,注滿水池需耗費十幾個小時。了解“水往高處流”的過程後,小朋友們深刻體會到自來水流進千家萬戶的“不容易”。

“加壓站隻是自來水輸送環節的‘中途站’。從源頭到千家萬戶,自來水需要經過一段更漫長的‘路’。”廣州自來水公司從業人員在參觀過程中向小朋友們介紹了自來水的整個生産過程。通過曆代供水人的努力,廣州市民如今可以喝上水源地遠離中心城區的西江、北江、東江等優質原水制成的自來水。通過先進的處理技術,如今,送往千家萬戶的自來水能夠更大程度上保持源頭的清純。市民通過微信公衆号、網上服務廳、APP等線上管道,32項用水業務動動手指就可辦理,用水業務上的便利“拉近”了自來水從源頭流向使用者的距離。

“在生活上,你們了解哪些節水小技巧?”從業人員向小朋友們提問。通過與小朋友們的互動,從業人員向小朋友們講述了廣州建立國家節水型城市的曆程,傳達了科技的進步雖然能“拉近”自來水從源頭流向使用者的距離,但任何時候大家仍需要節約用水。

這趟旅程讓他們深刻認識到自來水的來之不易

一次活動讓小朋友了解到節約用水的重要

一趟參觀,小朋友們對自來水的來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洗菜剩下的水,可以用來沖廁所。” 來自海聯路國小的羊城晚報學生記者俱樂部小記者廖靜瀾說。通過這次活動,廖靜瀾表示:“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自來水知識,也學會了節約用水。”

“我知道了自來水是如何被淨化的,如何被輸送到每個家庭。”來自育才國小的羊城晚報學生記者俱樂部小記者陳霖晟在活動結束後表示。“自來水流進千家萬戶,真的不容易。” 來自麗江學校(國小部)的羊城晚報學生記者俱樂部小記者王振宇說道。來自番禺區亞運城國小的小記者俱樂部活動參與者盧卓君則表示:“以後洗澡不要洗太久,洗完米的水還可以澆花。”

“自來水是大家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夥伴,但很多人卻不了解自來水的生産和運輸過程。”廣州自來水公司從業人員表示,作為民生企業,廣州自來水公司在做好自來水保障工作的同時,也緻力于推出科普活動,希望這些活動能增進大家對自來水的認識,進而在生活中提高節約用水的意識,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市民可關注“廣州自來水96968”微信公衆号,留意廣州水投廣州自來水公司科普活動的安排。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梁棟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