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确認漢文帝陵墓“霸陵”準确位置

确認漢文帝陵墓“霸陵”準确位置
确認漢文帝陵墓“霸陵”準确位置
确認漢文帝陵墓“霸陵”準确位置

數百年來被認為是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并不是這位帝王的真正歸宿之所。陝西省文物部門14日釋出最新考古結果,開創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其陵墓位置、規模已确認,并從霸陵周邊的外藏坑及陪葬墓中,出土了大量金銀器、陶俑、銅印等珍貴文物。“漢文帝霸陵”之謎被揭開面紗。

漢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強大的大一統帝國。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劉恒的墓葬所在何處,似乎在曆史上早有定論。在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上,一個被人們稱為“鳳凰嘴”的地方,正是世傳的漢文帝陵所在。

悠悠灞河靜靜流淌,漢文帝就葬在距河岸不遠的地方,他的陵墓被稱為霸陵。“鳳凰嘴”的外形如同一座形狀規整的小山,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帝王陵常見的覆鬥形封土。在 “鳳凰嘴”山腳下,有10多通明清時期的祭祀碑,另有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題銘石碑一通,上書“漢文帝霸陵”5字,因而長期以來“鳳凰嘴”被認為是漢文帝陵。

确認漢文帝霸陵所在,自然要從“鳳凰嘴”開始。進入21世紀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區域展開了大範圍的考古調查,除發現在“鳳凰嘴”頂部西南大約600米有多處不同時期盜墓者留下的盜洞,未發現任何人工修建或開鑿的遺迹。

科技手段被應用到對霸陵的探尋中,考古人員與地質工作者合作,采用地波探測法、高密度電阻法、測氡法等科技手段,再次對“鳳凰嘴”進行複探,仍一無所獲。

而就在距離“鳳凰嘴”約2公裡的地方,一座 “亞”字形大墓的發現,為尋找霸陵提供了新的可能。這座新發現的大墓因位于西安市灞橋區江村而被稱為江村大墓,江村大墓距離窦皇後陵僅800米。

據主持這一考古項目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赢介紹,從2017年至今,經過考古工作者的持續勘探,發現江村大墓是一座深達30多米的巨型墓葬,通過對江村大墓周邊外藏坑及陪葬墓的部分發掘,出土各類陶俑1000多件,金、銀、銅、鐵、陶質文物3000餘件。

這些出土文物的制作之精、規格之高,無一不指向江村大墓墓主的“特殊身份”。在江村大墓西南部的2号發掘點,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多座外藏坑。在編号為WK22的外藏坑中,出土了文物200餘件,其中着衣陶俑13件。陶俑周圍出土有陶罐、銅帶鈎、弩機、銅镞、鐵戟、劍、漆盾等。發掘中還發現大量紅、黑、褐色漆皮,雖然形狀難辨,但從漆皮周圍發現的大量車馬器小件來判斷,這座外藏坑至少放置有2輛明器木車馬。

陶俑在此前的漢代墓葬考古發掘中多有發現,但着衣陶俑卻是一種高規格的陪葬品,目前主要發現于西漢的皇室成員墓葬中。另外,外藏坑還出土了帶有銘文的石器和數枚銅印章。這些銅印章上,有“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倉印”等字樣。馬永赢說,這些印章标示了西漢中央官署機構的名稱,這印證了其墓主的身份隻能是皇帝級别的人物。

随後的考古勘探與發掘,更揭示出江村大墓是一個宏大的墓葬系統:墓室四周向心式分布外藏坑百餘座,再向外探尋,東、西、南方向還有多組外藏坑及40多處陶窯遺址。不僅如此,江村大墓西、北3000—4000米的區域内分布有數十座“甲”字形大型漢墓,這些墓葬應為霸陵陪葬墓。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曹龍說,以江村大墓為中心,外藏坑、陪葬墓、陶窯等遺迹在其周邊呈放射狀分布,這是一個典型的漢代帝王陵墓葬形制。通過江村大墓超大規模的形制、出土的高規格文物、與窦皇後陵的位置關系等,可以确定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而這次考古發現,在确定了漢文帝霸陵準确位置的同時,也解決了西漢十一座帝陵的名位問題,對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據史料記載,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劃定了渭河岸邊的鹹陽原為皇室墓葬區,因而西漢時期的大多數帝王都安葬在鹹陽原上。也許是為了與皇室紛争保持距離,也許是出于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劉恒選擇遠離鹹陽,在灞河岸邊規劃自己的身後之地。

新華社記者 楊一苗 張思潔

(新華社西安12月15日電)

圖 薄太後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一組陶俑(2020年5月7日攝)。

圖 江村大墓1号發掘點(2019年5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

圖 考古人員在薄太後南陵外藏坑進行發掘工作(2018年7月17日攝)。

新華社發

來源:今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