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共建中醫藥高地

來源:南方日報

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共建中醫藥高地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内,從業人員在做實驗。南方日報記者 關銘榮 攝

雨後橫琴,風從海上吹來,帶來絲絲涼意。在珠海市人民醫院橫琴醫院,放眼望去滿是五彩斑斓的小樓和錯落有緻的植被,頗有一番異域風情。

2020年1月,這裡迎來53名“新大夫”,他們就是首批跨境執業的澳門醫生,其中大多數是中醫師。從此,澳門中醫藥服務正式進入内地公立醫療系統。

中醫藥如何走向世界?在教育部長江學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忠奇看來,現代中醫人才不能“閉門造車”,需借鑒科技招式,破解中醫藥療效機理之謎,解決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的“卡脖子”問題,才能更好發展中醫藥文化。

跨境執業,服務兩地居民

因為疫情,“女郎中”張倩君已有将近1個月時間未到橫琴醫院坐診了。在澳門,她是一名小有名氣的中醫生,已有10多年行醫經驗。

20世紀90年代,張倩君曾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習中醫學,學成後傳回澳門,在家門口開了一間私人診所,醫術頗受街坊認可。

不過,她一直有個想法,想要“試水”跨境執業。2021年1月,她終于如願以償,與珠海市人民醫院簽約。

在内地執業,張倩君覺得自己收獲更多。在澳門,中醫師看病時隻允許使用純中藥處方,但在内地,中西醫結合已成為通行做法,她與西醫同行打交道,學習最新的西藥知識,更好地幫助病人解決疾病痛苦。

粵澳兩地的醫者交流,素來有之。20世紀90年代,全國知名老中醫歐陽惠卿等人就曾到澳門醫療機構出診,讓澳門同胞享受到嶺南中醫的服務。

2014年,老中醫申堅離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到澳門最大非營利醫院鏡湖醫院中醫科執業。7年過去了,申堅已成為這裡的“網紅”醫生,醫術受到中醫骨傷科患者的認可,跨境執業經曆為他的職業生涯增添了不同的精彩。

澳門人對中醫藥骨傷科接受程度高,打心眼裡喜歡中醫推拿和跌打,是以鏡湖醫院中醫科的門診量與治療量都很大,僅2020年,就達70萬人次。申堅說,在頸椎病與軟組織挫傷等病種上,中醫效果更好。他綜合使用針灸與傳統手法解決患者病痛,深受歡迎。

“病人非常信任醫生。”這是申堅在澳門執業的最大感受,“病人如果標明了一個醫生,就會一直跟下去,不容易換人,甚至會把醫生介紹給身邊人。”申堅說,在這樣的環境下,醫生可以專注做好服務、提升療效。

聯手培育“鐵杆中醫”人才

澳門女孩邝雅林決定“任性一回”,在填報學校志願時,她沒有聽從家人安排,而是選擇到内地學習中醫。如今,她已經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國際學院的一名學生。

邝雅林與中醫結緣的故事,還要從國中說起。在一次田徑運動後,由于沒有及時放松肌肉,邝雅林的腿部肌肉出現了過度勞損。在澳門做了數次實體治療後,依舊沒有太大效果。後來,家人決定帶她到廣州看中醫,神奇的是,“紮幾針拔了罐,開了活血祛瘀的藥物,一個星期就好了。”邝雅林說。

這是邝雅林第一次見識到中醫的魅力,後來她悄然萌發了學中醫的想法。然而,家人的顧慮讓她一度踟蹰。“中醫不如西醫,中醫就是針灸推拿。”面對父母的不解,邝雅林最終還是在報名截止前三天,填完表格,最終确定到廣州中醫藥大學讀書。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更多人認識到中醫藥的療效。“感覺這個專業有被大家慢慢看到,”有一次,邝雅琳的母親還跟她說,這個專業沒選錯,“幸好她當初沒有阻止我。”邝雅琳慶幸地說。

在内地,邝雅琳得到了系統的中醫藥教育訓練。在澳門,基本沒有中藥材種植,但在内地,她有很多機會到不同地方觀察道地藥材培育和中藥材炮制,更加深入了解中醫藥文化。

粵港澳三地共同培養中醫藥大學生人才,逐漸成為一種趨勢。2019年,澳門科技大學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簽訂了合作培養中藥大學學生的協定。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2018級中藥學卓越班張如月就得益于此。在澳門學習的一年時間裡,她感受到了與内地不同的中醫氛圍。澳門學校時常邀請一些國内外知名的教授參與交流,每個學生需要獨立完成一個中醫藥科研的課題,“很多人對中醫藥科研的興趣,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張如月說。

“用現代科技之刃去雕刻古老的中醫藥之美。”張如月認為,弘揚中醫藥文化,一方面要傳承好中醫藥經典理論,另一方面也要用現代的先進科學技術去闡明機理,幫助中醫藥更好走出國門。

張如月并非唯一的幸運兒。随着粵澳深度合作往深推進,越來越多的内地中醫學生将有機會到澳門和香港去交流學習。在張如月看來,粵澳兩地對中醫藥的研究各有所長,兩地文化互相交流補充、融會貫通,将能培養出更多的現代化中醫人才。

破除障礙,尋找更多合作空間

推動粵港澳中醫藥高地建設,關鍵在哪裡?

楊忠奇認為,中醫藥發展需要高端複合型人才,既要了解中醫藥的産業鍊,又要懂得用現代化的、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釋和推廣中醫。

療效是中醫藥的生命線。楊忠奇坦言,群衆認同中醫藥的療效,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是以然,這就需要培養更多高層次的臨床科研人才,使用科學方法和資料思維研究古老中醫藥經驗,“中醫療效要有資料,中醫優勢要有證據”。

中醫藥發展已有數千年的時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楊忠奇看來,中醫藥理論既需要傳承,也需要創新,不能讓一些條條框框綁住現代中醫人的手腳,“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楊忠奇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内有多所開設中醫藥專業的高校,在培養中醫藥人才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交流中,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肖炜感受到了瓶頸的存在。粵港澳三地高校在高等教育理念、辦學理念方面的差異,阻擋了三地高校合作的深度廣度和輻射面,其中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畢業生無法在香港考取醫師執照等。

是以,他呼籲出台“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架構協定”,明确教育合作機制,遵循中醫藥人才規律,一體化推進中醫藥院校教育改革,建構符合中醫藥學科知識規律和學分互認的教學體系。

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應尋找更多合作交流的空間。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認為,廣東中醫藥基礎雄厚,群衆對中醫藥服務需求大,開展臨床研究有資源優勢,而香港和澳門在中醫藥研究領域的優勢主要是藥物作用機制和創新新藥研發。“三地攜手合作,用國際前沿科技手段揭示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科學内涵,并加快成果轉化和産業發展。”盧傳堅建議。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林興棟認為,港澳高校國際化程度高,科研平台好,但廣東高校更注重實踐,而且病人量大,應讓更多港澳學生到内地中醫院跟師學習,積累更多臨床經驗,才能更好滿足灣區人的中醫藥需求。

在大灣區,中醫藥已經融入了老百姓生活方式,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已漸成習慣。随着國家戰略的推進,三地中醫藥交流互動更高頻,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南方日報記者 黃錦輝

實習生 馮佳琪

通訊員 孟楠 劉慶鈞 王劍 黃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