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的朝堂(七)經曆天啟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來了自己的終局

在争國本中挫敗的萬曆皇帝受到了深深地傷害,他開始拒絕跟文官溝通、交流,不表揚、不批評、不升遷、也不任命空缺的官職。

退入深宮的萬曆,不知是不是反思了自己的失敗,他改變了政策。萬曆不再走到前台指手畫腳,而是委任内閣來控制處理朝政。這無形之中是強行将内閣放置在了整個文官集團的對立面。

文官集團也自然而然地把攻擊目的轉移到内閣身上,王錫爵與顧憲成的一段對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反映。

王錫爵(内閣首輔):近有怪事,知之乎?内閣所是,外論必以為非。内閣所非,外論必以為是。

顧憲成(吏部郎中):外間亦有怪事。外論所是,内閣必以為非。外論所非,内閣必以為是。

大明的朝堂(七)經曆天啟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來了自己的終局

顧憲成像

萬曆二十一年,雙方的沖突爆發。顧憲成、趙南星借六年一度的京察,向内閣發難,目的就是搞掉王錫爵。然後通過會推,讓自己這一派的人入閣。前朝的吵鬧很快就驚動了萬曆皇帝,他明白文官們的目的,沒有猶豫幹淨利落地把顧憲成、趙南星一黨趕回了家。

這次鬥争也讓王錫爵心有餘悸,因為他知道一旦沒有了皇帝的支援,他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是以他堅決要求緻仕,說白了也是想求自保。這就是内閣大臣們的尴尬,為求自保要麼結黨、要麼得到皇帝支援。結黨則皇帝忌憚要處理,投靠皇帝則被群臣攻擊,皇帝一旦撒手,下場悲慘。

而被迫緻仕的顧憲成自知無望東山再起,但他也不甘于失敗。一番總結之後他覺得這次鬥争失敗的原因是,組織性不好,沒能集中力量。于是他決定通過“結社”成立一個有組織的團體,這就是東林黨。

東林黨一誕生很快就吸納了大量朝廷官僚,朝廷其他官員面對日益強大的東林勢力,為了自保也被迫結黨。浙江籍組成浙黨、湖廣籍組成楚黨、山東籍組成齊黨等等。

大明的朝堂(七)經曆天啟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來了自己的終局

至此朝堂的文官們基本都分屬了東林、浙、楚、齊等黨。這幾派互相鬥争,争奪的焦點就是内閣。既然大家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鬥争中,那麼朝政自然得先放一放了,當然怠政這個大鍋得萬曆皇帝去背。

說明:因為黨争很多棘手的跨部門政務就非常難以處理,因為這是天然的鬥争工具。

萬曆二十九年的“妖書案”和三十四年的“梃擊案”,前因後果、是是非非到現在也說不清楚,原因并不是案件有多複雜,是當時的官員們就不想讓案件清楚。案子隻不過是他們鬥争的工具罷了。

不過這兩個案件的目的是很明顯的,就是為了倒閣。而内閣垮台後,誰受益最大?當時内閣中沒有東林的人,你說内閣如果垮台,誰受益最大?

萬曆雖然政治手腕一般,但是他也看得出其中的關聯,東林上台後必然對他進一步的逼淩。是以這兩場政治風波,萬曆都親自出面處理,目的隻有一個,迅速平息風波,并警告群臣不要借此鬧事。

萬曆雖然不能徹底降服文官集團,無法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但是保持平衡對他來說還是沒有問題的。他讓浙楚齊三黨進入内閣,然後讓内閣去抗衡東林。整個萬曆朝,東林勢力一直都無法進入内閣。

萬曆四十八年,随着萬曆、泰昌(萬曆兒子朱常洛的年号,他僅在位一個月)在一個月内的相繼駕崩,東林的機會來了。

大明的朝堂(七)經曆天啟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來了自己的終局

明光宗 朱常洛 年号泰昌

東林首先利用光宗的暴疾而亡制造“紅丸案”攻擊内閣首輔方從哲。然後又發動“移宮案”,以光宗寵妃李選侍欲效法武則天為由,沖入後宮擡出了朱由校。以此擁立之功,東林控制了内閣,這是第一次的“衆正盈朝”。

紅丸案、移宮案的是是非非如同之前的妖書、梃擊一樣,現在也不太容易說清楚了。這裡我隻想說下“移宮案”裡東林的理由,“李選侍欲垂簾聽政效法武則天”。

皇朝發展到明朝,是特别地講究傳統、祖制的,前有正統年間的張太皇太後明确拒絕垂簾聽政,這就絕了後世皇太後們幹政的路。另一個方面,明朝從開國開始就嚴格限制外戚勢力,皇後、皇太後們的娘家人都隻有爵位而沒有實職,更别提組織勢力了。

李選侍不要說皇後,連貴妃都不是,憑什麼垂簾聽政?垂簾聽政是端坐在簾子後面就能号令天下的麼?如果是,萬曆還費幾十年的時間跟文官們鬥啥子呢?是以這就是東林為了奪權,扯的一個荒唐的理由。至少天啟皇帝看得很清楚。

登基的天啟皇帝朱由校,雖然年輕愛玩,但此時他并不想在後宮心無旁骛地琢磨木工活。他想成為真正的皇帝。實際上他也做到了,他爺爺窮其一生也未實作的意願。

天啟首先利用魏忠賢,将内廷裡偏向東林的太監王安(司禮監掌印太監)拿掉,進而掌控了内廷。但是外廷就沒那麼好搞了。不過東林黨自己給了天啟機會。

東林黨憑借“移宮案”掌控朝堂後,覺得朝廷裡的閑雜人等(非東林)還是太多。于是就揪着三大案(梃擊、紅丸、移宮)不放,開始了對非東林黨人的無差别攻擊。在天啟數次授意解釋下,也不罷手。

這麼下去,要不了多久整個朝堂就要被東林黨人完全控制。到時候他們是讓天子做傀儡還是輔佐天子成為明君,我想天啟是有認真想過的。

大明的朝堂(七)經曆天啟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來了自己的終局

明熹宗 朱由校 年号天啟

意識到形勢不對的天啟授意魏忠賢,對付東林黨人。有人會說天啟是被魏忠賢蠱惑了,這也太高看魏忠賢的能力了。天啟對自己的老師孫承宗是相當尊敬和信任的(九千歲從來不敢在天啟面前說一句诋毀孫承宗的話),而孫承宗就是鐵杆的東林黨人。如果天啟真的是被魏忠賢蠱惑了,孫老師隻需要教育一番,魏忠賢就人頭落地了。

說明:天啟和孫承宗的關系從他對孫承宗的稱呼就可以看出,天啟登基後也沒有改變過對孫承宗的專有稱謂“吾師”。

說到太監,大家都會想到唐朝、明朝,因為這兩朝都權閹輩出的時代。同時不少人也疑惑為啥都是權閹,唐朝的能廢立皇帝,明朝的皇帝一個紙條就能搞定權閹?

這個問題實際不複雜,我們想想太監的權勢從哪裡來的就知道了。太監的權勢來源于皇帝,太監如果想壓制皇帝和朝廷的話,必須權力大于皇帝加文官集團。

唐朝太監厲害,是因為朝廷式微已經無法控制地方(被節度使控制)擷取支援,是以代替皇帝掌控禁軍的太監們就擁有了壓倒性的優勢,文官集團沒有反抗的能力。

而明朝地方大權還是被朝廷牢牢控制着,隻能控制京師的太監憑什麼控制朝廷呢?就算是挾持了皇帝又能如何?文官們難道還怕太監撕票不成?也先不是挾持了英宗還帶着數萬大軍麼?

領會聖意的魏忠賢就把被東林黨打得丢盔棄甲的非東林人士(主要是浙、楚、齊三黨)組織起來成立了閹黨,在擷取皇權加持後力量的對比就發生了變化,很快朝堂的東林人士就被清除幹淨。

實際閹黨并算不上一個正規的組織,他隻不過是非東林人士的一個松散聯盟。缺乏凝聚力,沒有統一的綱領,當共同的威脅消失後就會一盤散沙。但是這些缺點,在天啟眼中全是優點。

使用了正确的方法,比當年萬曆更加年輕的天啟就輕松地控制了整個朝堂。

朝廷暫時安靜了下來,此時的狀況有些類似嘉靖那個年代。内閣成了各派代表的聚會地,各派互相之間暗自角力,以博取聖眷。隻不過天啟不願意直接操弄文臣,而是把提繩放在自己的奴才魏忠賢手裡,自己去玩木工去了。

天啟的弟弟卻看不慣他哥哥的做法。天啟七年,22歲的天啟駕崩,信王朱由檢登基,改元崇祯。和嘉靖一樣以外藩的身份繼位,也自然染上和嘉靖一樣的性格猜忌、刻薄,但是他卻沒有嘉靖的聰明和理智。

崇祯首先就懷疑魏忠賢要謀害他自立或者另立皇帝,如果九千歲真有這個理想,在天啟将要駕崩時,就會“安排”朱由檢暴疾而亡或者不忍兄長寂寞,追随而去了。

其實崇祯就算是懷疑也無所謂,換人就行了,召回東林黨人也無所謂,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崇祯不該破壞平衡,他要把閹黨一網打盡。

事情的發展比崇祯預期得還要順利,首先九千歲根本就沒有能力去廢立皇帝,他正在祈求新皇帝眷顧(或者開恩給他一個養老機會)。其次九千歲的孝子孝孫們意識到新皇帝要換人,紛紛站出來要大義滅親(這也再次證明閹黨就不是一個黨),孤家寡人的九千歲很快就被崇祯賜死。

閹黨的快速瓦解,再次證明明朝的權閹在皇帝面前真的什麼也不是。回歸後的東林也順着崇祯的意思,開始對朝堂裡的閹黨開始大清洗。東林黨人紛紛還朝入閣,大明迎來了第二次“衆正盈朝”。

然而“衆正盈朝”的朝廷并未能如崇祯想象得那樣,煥然一新、蒸蒸日上,反而一派蕭條。為什麼會這樣?首先東林黨上台後以“與民争利”為由,取消了天啟朝下派的商稅、礦稅,讓朝廷的歲入銳減(後為了支付軍費在遼饷基礎上又加征剿饷、練饷,不過這三饷都是針對農戶的)。

其次對閹黨的大肆清洗,讓大量精于政務的官吏被問罪、斥退。短時間内朝廷沒有對應的人力儲備來替補,而且填補上的大多都是隻精于“理想”的東林人士。這樣就導緻朝廷政務處理的效率、成效大減。

說明:關于官僚的清洗舉個例子,當時薊遼督師王之臣下課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是閹黨成員。這還沒完,滿桂是他的下屬,也被歸為閹黨,一并下課(在中軍都督府挂一個中軍佥書的閑職)。滿桂就是這麼離開遼東的。

而且清理完閹黨之後,新沖突也迅速爆發。崇祯即位的第二年,崇祯計劃增加内閣人手,崇祯心裡有屬意的人選,比如周廷儒(崇祯還跟吏部打過招呼)。結果朝廷會推在錢謙益的運作下入選名單的全是東林黨人。看着名單崇祯應該是有些明白,天啟為什麼要那麼嚴厲地打擊東林黨人。

于是東林黨受到了崇祯朝的第一次打擊,錢謙益免職返鄉,幾位東林黨人被降職。非東林黨的溫體仁、周延儒入閣。但是東林黨人就沒有和非東林黨合作的可能,黨争已不可避免。東林黨對溫體仁、周延儒二人發起了全方位的攻擊。

東林黨人政務不行、鬥争也不行。溫、周二人利用“己已之變”将東林黨拖下水。罪名就是袁崇煥殺毛文龍、私下議和是事先與内閣韓爌、李标、錢龍錫,兵部尚書王洽商議過的。

崇祯上任後就勵精圖治,希望能中興大明。然而登基沒多久就被後金打到北京城下,這對崇祯來說無異于莫大的諷刺。加之其性格的猜忌、刻薄,面對失敗以及東林黨人不怎麼合用、隻會空談的現實,崇祯自然将失敗的責任全部歸咎于東林黨。

崇祯就起了将東林黨全部罷斥的想法。剛愎、偏激的性格加上溫、周二人的挑撥,崇祯失去了冷靜,殘忍地處死了袁崇煥(斬首即可,卻千刀萬剮),錢龍錫、王洽下獄,韓爌、李标緻仕,罷黜了東林内閣,朝中的東林人士也大量被斥退。

從天啟即位到崇祯二年,十年不到的時間裡大明的朝堂經曆了四次大清洗,殘酷的鬥争,讓官員們個個噤若寒蟬,一門心思想着自保;清洗也導緻朝廷嚴重缺乏業務官僚,政務積壓嚴重。

這些回報出來就是朝廷的行政效率銳減,很多政策執行不了或者執行之後沒有效果。而剛愎的崇祯卻認為全是官員們的問題,動辄罷斥、處死。這就陷入了官員們更不敢做事,政務積壓更嚴重的惡性循環中。

大明的朝堂(七)經曆天啟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來了自己的終局

朝廷已然僵化,加之此時軍事、經濟的雙重失敗,大明皇朝走到了終焉。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令皇後、嫔妃自盡,殺女兒們後于景山自缢,大明皇朝宣告終結。

說明:崇祯在自缢前,令成國公朱純臣護衛他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炯和定王朱慈煥)南下南京。但是不幸的是出城之後他們也就沒有了消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