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明的朝堂(七)经历天启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来了自己的终局

在争国本中挫败的万历皇帝受到了深深地伤害,他开始拒绝跟文官沟通、交流,不表扬、不批评、不升迁、也不任命空缺的官职。

退入深宫的万历,不知是不是反思了自己的失败,他改变了策略。万历不再走到前台指手画脚,而是委任内阁来控制处理朝政。这无形之中是强行将内阁放置在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对立面。

文官集团也自然而然地把攻击目的转移到内阁身上,王锡爵与顾宪成的一段对话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反映。

王锡爵(内阁首辅):近有怪事,知之乎?内阁所是,外论必以为非。内阁所非,外论必以为是。

顾宪成(吏部郎中):外间亦有怪事。外论所是,内阁必以为非。外论所非,内阁必以为是。

大明的朝堂(七)经历天启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来了自己的终局

顾宪成像

万历二十一年,双方的矛盾爆发。顾宪成、赵南星借六年一度的京察,向内阁发难,目的就是搞掉王锡爵。然后通过会推,让自己这一派的人入阁。前朝的吵闹很快就惊动了万历皇帝,他明白文官们的目的,没有犹豫干净利落地把顾宪成、赵南星一党赶回了家。

这次斗争也让王锡爵心有余悸,因为他知道一旦没有了皇帝的支持,他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他坚决要求致仕,说白了也是想求自保。这就是内阁大臣们的尴尬,为求自保要么结党、要么得到皇帝支持。结党则皇帝忌惮要处理,投靠皇帝则被群臣攻击,皇帝一旦撒手,下场悲惨。

而被迫致仕的顾宪成自知无望东山再起,但他也不甘于失败。一番总结之后他觉得这次斗争失败的原因是,组织性不好,没能集中力量。于是他决定通过“结社”成立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这就是东林党。

东林党一诞生很快就吸纳了大量朝廷官僚,朝廷其他官员面对日益强大的东林势力,为了自保也被迫结党。浙江籍组成浙党、湖广籍组成楚党、山东籍组成齐党等等。

大明的朝堂(七)经历天启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来了自己的终局

至此朝堂的文官们基本都分属了东林、浙、楚、齐等党。这几派互相斗争,争夺的焦点就是内阁。既然大家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斗争中,那么朝政自然得先放一放了,当然怠政这个大锅得万历皇帝去背。

说明:因为党争很多棘手的跨部门政务就非常难以处理,因为这是天然的斗争工具。

万历二十九年的“妖书案”和三十四年的“梃击案”,前因后果、是是非非到现在也说不清楚,原因并不是案件有多复杂,是当时的官员们就不想让案件清楚。案子只不过是他们斗争的工具罢了。

不过这两个案件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为了倒阁。而内阁垮台后,谁受益最大?当时内阁中没有东林的人,你说内阁如果垮台,谁受益最大?

万历虽然政治手腕一般,但是他也看得出其中的关联,东林上台后必然对他进一步的逼凌。所以这两场政治风波,万历都亲自出面处理,目的只有一个,迅速平息风波,并警告群臣不要借此闹事。

万历虽然不能彻底降服文官集团,无法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但是保持平衡对他来说还是没有问题的。他让浙楚齐三党进入内阁,然后让内阁去抗衡东林。整个万历朝,东林势力一直都无法进入内阁。

万历四十八年,随着万历、泰昌(万历儿子朱常洛的年号,他仅在位一个月)在一个月内的相继驾崩,东林的机会来了。

大明的朝堂(七)经历天启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来了自己的终局

明光宗 朱常洛 年号泰昌

东林首先利用光宗的暴疾而亡制造“红丸案”攻击内阁首辅方从哲。然后又发动“移宫案”,以光宗宠妃李选侍欲效法武则天为由,冲入后宫抬出了朱由校。以此拥立之功,东林控制了内阁,这是第一次的“众正盈朝”。

红丸案、移宫案的是是非非如同之前的妖书、梃击一样,现在也不太容易说清楚了。这里我只想说下“移宫案”里东林的理由,“李选侍欲垂帘听政效法武则天”。

皇朝发展到明朝,是特别地讲究传统、祖制的,前有正统年间的张太皇太后明确拒绝垂帘听政,这就绝了后世皇太后们干政的路。另一个方面,明朝从开国开始就严格限制外戚势力,皇后、皇太后们的娘家人都只有爵位而没有实职,更别提组织势力了。

李选侍不要说皇后,连贵妃都不是,凭什么垂帘听政?垂帘听政是端坐在帘子后面就能号令天下的么?如果是,万历还费几十年的时间跟文官们斗啥子呢?所以这就是东林为了夺权,扯的一个荒唐的理由。至少天启皇帝看得很清楚。

登基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虽然年轻爱玩,但此时他并不想在后宫心无旁骛地琢磨木工活。他想成为真正的皇帝。实际上他也做到了,他爷爷穷其一生也未实现的意愿。

天启首先利用魏忠贤,将内廷里偏向东林的太监王安(司礼监掌印太监)拿掉,从而掌控了内廷。但是外廷就没那么好搞了。不过东林党自己给了天启机会。

东林党凭借“移宫案”掌控朝堂后,觉得朝廷里的闲杂人等(非东林)还是太多。于是就揪着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不放,开始了对非东林党人的无差别攻击。在天启数次授意解释下,也不罢手。

这么下去,要不了多久整个朝堂就要被东林党人完全控制。到时候他们是让天子做傀儡还是辅佐天子成为明君,我想天启是有认真想过的。

大明的朝堂(七)经历天启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来了自己的终局

明熹宗 朱由校 年号天启

意识到形势不对的天启授意魏忠贤,对付东林党人。有人会说天启是被魏忠贤蛊惑了,这也太高看魏忠贤的能力了。天启对自己的老师孙承宗是相当尊敬和信任的(九千岁从来不敢在天启面前说一句诋毁孙承宗的话),而孙承宗就是铁杆的东林党人。如果天启真的是被魏忠贤蛊惑了,孙老师只需要教育一番,魏忠贤就人头落地了。

说明:天启和孙承宗的关系从他对孙承宗的称呼就可以看出,天启登基后也没有改变过对孙承宗的专有称谓“吾师”。

说到太监,大家都会想到唐朝、明朝,因为这两朝都权阉辈出的时代。同时不少人也疑惑为啥都是权阉,唐朝的能废立皇帝,明朝的皇帝一个纸条就能搞定权阉?

这个问题实际不复杂,我们想想太监的权势从哪里来的就知道了。太监的权势来源于皇帝,太监如果想压制皇帝和朝廷的话,必须权力大于皇帝加文官集团。

唐朝太监厉害,是因为朝廷式微已经无法控制地方(被节度使控制)获取支持,所以代替皇帝掌控禁军的太监们就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文官集团没有反抗的能力。

而明朝地方大权还是被朝廷牢牢控制着,只能控制京师的太监凭什么控制朝廷呢?就算是挟持了皇帝又能如何?文官们难道还怕太监撕票不成?也先不是挟持了英宗还带着数万大军么?

领会圣意的魏忠贤就把被东林党打得丢盔弃甲的非东林人士(主要是浙、楚、齐三党)组织起来成立了阉党,在获取皇权加持后力量的对比就发生了变化,很快朝堂的东林人士就被清除干净。

实际阉党并算不上一个正规的组织,他只不过是非东林人士的一个松散联盟。缺乏凝聚力,没有统一的纲领,当共同的威胁消失后就会一盘散沙。但是这些缺点,在天启眼中全是优点。

使用了正确的方法,比当年万历更加年轻的天启就轻松地控制了整个朝堂。

朝廷暂时安静了下来,此时的状况有些类似嘉靖那个年代。内阁成了各派代表的聚会地,各派互相之间暗自角力,以博取圣眷。只不过天启不愿意直接操弄文臣,而是把提绳放在自己的奴才魏忠贤手里,自己去玩木工去了。

天启的弟弟却看不惯他哥哥的做法。天启七年,22岁的天启驾崩,信王朱由检登基,改元崇祯。和嘉靖一样以外藩的身份继位,也自然染上和嘉靖一样的性格猜忌、刻薄,但是他却没有嘉靖的聪明和理智。

崇祯首先就怀疑魏忠贤要谋害他自立或者另立皇帝,如果九千岁真有这个理想,在天启将要驾崩时,就会“安排”朱由检暴疾而亡或者不忍兄长寂寞,追随而去了。

其实崇祯就算是怀疑也无所谓,换人就行了,召回东林党人也无所谓,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崇祯不该破坏平衡,他要把阉党一网打尽。

事情的发展比崇祯预期得还要顺利,首先九千岁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废立皇帝,他正在祈求新皇帝眷顾(或者开恩给他一个养老机会)。其次九千岁的孝子孝孙们意识到新皇帝要换人,纷纷站出来要大义灭亲(这也再次证明阉党就不是一个党),孤家寡人的九千岁很快就被崇祯赐死。

阉党的快速瓦解,再次证明明朝的权阉在皇帝面前真的什么也不是。回归后的东林也顺着崇祯的意思,开始对朝堂里的阉党开始大清洗。东林党人纷纷还朝入阁,大明迎来了第二次“众正盈朝”。

然而“众正盈朝”的朝廷并未能如崇祯想象得那样,焕然一新、蒸蒸日上,反而一派萧条。为什么会这样?首先东林党上台后以“与民争利”为由,取消了天启朝下派的商税、矿税,让朝廷的岁入锐减(后为了支付军费在辽饷基础上又加征剿饷、练饷,不过这三饷都是针对农户的)。

其次对阉党的大肆清洗,让大量精于政务的官吏被问罪、斥退。短时间内朝廷没有对应的人力储备来替补,而且填补上的大多都是只精于“理想”的东林人士。这样就导致朝廷政务处理的效率、成效大减。

说明:关于官僚的清洗举个例子,当时蓟辽督师王之臣下课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是阉党成员。这还没完,满桂是他的下属,也被归为阉党,一并下课(在中军都督府挂一个中军佥书的闲职)。满桂就是这么离开辽东的。

而且清理完阉党之后,新冲突也迅速爆发。崇祯即位的第二年,崇祯计划增加内阁人手,崇祯心里有属意的人选,比如周廷儒(崇祯还跟吏部打过招呼)。结果朝廷会推在钱谦益的运作下入选名单的全是东林党人。看着名单崇祯应该是有些明白,天启为什么要那么严厉地打击东林党人。

于是东林党受到了崇祯朝的第一次打击,钱谦益免职返乡,几位东林党人被降职。非东林党的温体仁、周延儒入阁。但是东林党人就没有和非东林党合作的可能,党争已不可避免。东林党对温体仁、周延儒二人发起了全方位的攻击。

东林党人政务不行、斗争也不行。温、周二人利用“己已之变”将东林党拖下水。罪名就是袁崇焕杀毛文龙、私下议和是事先与内阁韩爌、李标、钱龙锡,兵部尚书王洽商议过的。

崇祯上任后就励精图治,希望能中兴大明。然而登基没多久就被后金打到北京城下,这对崇祯来说无异于莫大的讽刺。加之其性格的猜忌、刻薄,面对失败以及东林党人不怎么合用、只会空谈的现实,崇祯自然将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东林党。

崇祯就起了将东林党全部罢斥的想法。刚愎、偏激的性格加上温、周二人的挑拨,崇祯失去了冷静,残忍地处死了袁崇焕(斩首即可,却千刀万剐),钱龙锡、王洽下狱,韩爌、李标致仕,罢黜了东林内阁,朝中的东林人士也大量被斥退。

从天启即位到崇祯二年,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大明的朝堂经历了四次大清洗,残酷的斗争,让官员们个个噤若寒蝉,一门心思想着自保;清洗也导致朝廷严重缺乏业务官僚,政务积压严重。

这些反馈出来就是朝廷的行政效率锐减,很多政策执行不了或者执行之后没有效果。而刚愎的崇祯却认为全是官员们的问题,动辄罢斥、处死。这就陷入了官员们更不敢做事,政务积压更严重的恶性循环中。

大明的朝堂(七)经历天启和崇祯的大清洗,大明迎来了自己的终局

朝廷已然僵化,加之此时军事、经济的双重失败,大明皇朝走到了终焉。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令皇后、嫔妃自尽,杀女儿们后于景山自缢,大明皇朝宣告终结。

说明:崇祯在自缢前,令成国公朱纯臣护卫他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炯和定王朱慈焕)南下南京。但是不幸的是出城之后他们也就没有了消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