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村江:一場被遺忘的古代東亞國際戰争

作者:澎湃新聞

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胡炜權

影響東北亞的海戰

公元六六三年(唐高宗龍朔三年,《舊唐書》以及《三國史記·百濟本紀》上是龍朔二年)九月,唐朝水師在大将孫仁師的率領下,于北韓半島西南的錦江口(大韓民國忠清南道舒川郡),與企圖複國,抵抗唐朝的百濟王扶餘豐(日本史料上作“豐璋”),以及他請來的倭國(當時的日本國号)援軍展開戰鬥。結果,唐軍水師大獲全勝,百濟與倭軍大敗四散。倭軍和部分百濟殘餘勢力和百姓逃回日本。至于百濟王扶餘豐逃到高句麗後,《新唐書》說不知去向;司馬光《資治通鑒》則說扶餘豐後來向唐朝投降,但結果被流放到嶺南。這場海戰就是後來著名的“白村江之戰”。

白村江:一場被遺忘的古代東亞國際戰争

錦江

有關這場發生在唐初的大戰,相信各位讀者在不少書籍裡已知其詳,而大緻的經過也沒有什麼特别需要争議的。從結果來看,白村江之戰象征著唐朝的完全勝利和百濟的完全滅亡,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數年後的公元六六八年,唐朝再跟新羅聯手,消滅了一直不服從的高句麗,克服隋代以來東境的威脅,北韓半島的三國時代終于劃上句号;倭國(日本)則在不久後選擇與唐朝進行密切交流,開啟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蜜月時期。

既然戰争的大緻經過和結果、影響明明白白,那麼還有什麼需要讨論的呢?其實,雖然戰争的來龍去脈看似清楚分明,但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探讨。特别是這場戰争的重要性和受關注程度遠比現代的我們所想像得低。特别是與百濟一同戰敗的倭國在後來基本上遺忘了這場戰事。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呢?

不期而遇的戰鬥

在這之前,還是要扼要地說明一下戰事的背景。唐朝成立後一直要處理邊境之患。除了北面的頭号大敵突厥和西面的吐蕃,東北面的高句麗在南北朝到隋代為止也是一個威脅。隋炀帝楊廣三征高句麗而不得,隋亡唐興後,這個問題也自然成為唐朝當局要解決的課題。為了徹底打敗高句麗,唐朝在出兵打擊之外,還想到另辟蹊徑,對高句麗展開夾擊,高句麗西南接壤的百濟便成為這計劃的對象。

百濟當時向中國王朝稱臣納貢,同時卻又與東面的新羅展開激烈的戰争,更聯合北鄰的高句麗夾擊新羅。于是,陷入絕境的新羅向唐朝求救,這對于剛暫時解除突厥威脅的唐朝來說,自然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經過調停無效後,為了王朝的威信,唐朝攻擊百濟的時機已然成熟。

“主上(唐高宗李治)欲吞滅高(句)麗,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舊唐書·劉仁軌傳》)

從這個角度而言,唐朝從一開始的目标仍然是高句麗,百濟充其量是一個事前鋪墊,而且加上新羅救援的因素,使得出兵百濟的性質變得更加複雜。不過,我們從史料裡起碼可以斷定,唐朝在一開始的階段裡,似乎沒有想到百濟後方的倭國會卷進來,更沒想到要将兵鋒指向在當時的他們眼裡無關緊要的倭國身上。

除了唐朝的角度外,我們也有必要考慮到當時北韓半島乃至對岸的日本群島的互動情況。北韓半島當時正值史稱“三國時代”的戰亂時期,三國也分别跟海峽對岸的倭國保持交流,特别是“白村江之戰”的主角百濟跟倭國的關系較其他兩國密切,佛教、漢字等知識也是主要通過百濟傳入倭國。是以,在北韓半島和倭國的交流史來看,倭國被牽扯進來也是十分合理的結果。

至于倭國本身對支援百濟阻擋唐朝的讨伐,也似乎沒有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心理準備。從日方唯一流傳後世的相關史料《日本書紀》的内容來看,倭國當局在一開始将行動了解成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唐朝跟自己支援百濟的立場一樣,也是為了支援新羅而後至的第三者。

從以上的整理來看,我們再一次可以推斷,唐朝和倭國對這場圍繞百濟興亡的戰事的了解不盡相同之餘,兩方都沒有充分預料到對方的行動和立場。是以,白村江之戰對唐、倭兩國而言,既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也是不期而遇的一戰。

當百濟在後來面對唐朝的讨伐時,主動向高句麗和倭國求助。其中, 基于多年的交流合作關系,以及考慮到唇亡齒寒的道理,倭國先後兩次借兵支援百濟抵抗唐朝和新羅聯軍。但是,六六零年的第一次救援以失敗告終,百濟國被大将蘇定方率領的唐軍和新羅軍打敗,國王義慈王和世子扶餘隆投降,百濟至此滅亡。

然而,滅亡百濟的戰事并沒有就此拉下帷幕,義慈王之子扶餘豐和百濟的貴族再次請得倭國出兵支援他們的“複國”運動。不過,一如我們已經在前面提及,這次以白村江之戰為終始的“複國”行動結果還是大敗而歸,宣告了百濟的完全覆亡。

史料上的記載問題

說到這場戰事,事實上我們所知不多。目前,記載這場戰事前後經過的可靠史料,主要是唐朝的官史《舊唐書》《新唐書》,日本的《日本書紀》,以及北韓方面的《三國史記·百濟本紀》(高麗朝臣金富轼編輯)。三方史料均屬于戰後相隔一段時期後編纂而成,《日本書紀》相對地成書較早,在公元八世紀成書,相距戰事百餘年,其餘兩者成書更晚,《舊唐書》《新唐書》分别成書于公元十公紀和十一世紀,最後的《三國史記》更晚,在公元十二世紀中期編纂而成。

是以,在史料學的角度而言,三方的史料都不算第一手的原始史料,加上事隔久遠,對于戰事的細緻經過已然無人記得,是以我們從三方我史料中看到的戰争經過十分簡單。除了戰前和戰後的交待,對戰事本身最為詳細的文字記述是《日本書紀》,也不過百餘字。《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也隻有寥寥數十字左右。至于《三國史記·百濟本紀》,由于事隔近五百年,而且是跟高麗王國的利益立場毫無關系的戰争,内容很自然地乏善可陳,記述以抄錄《舊唐書·百濟傳》的文本為主,再在中間加插數個句子,基本上沒有什麼新的亮點。

即便如此,作為僅有的史料,我們也不得不借助它們來了解和還原當時的情況。值得我們留意的是,《舊唐書》(以及與其内容相近的《新唐書》《三國史記》)和《日本書紀》都不約而同地記載白村江之戰勝敗的兩個關鍵,首先是向倭國請兵複國的扶餘豐在請兵後,旋即跟手下的鬼室福信内讧,扶餘豐更殺害了福信,導緻百濟“流亡政權”軍的實力大打折扣。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倭國和百濟的聯軍跟唐軍水師的戰鬥是一場遭遇戰。

“劉仁軌及别帥杜爽、扶餘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往白江以會陸軍,同趨周留城。仁軌遇扶餘豐之衆于白江之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賊衆大潰,扶餘豐脫身而走。”(《舊唐書·百濟傳》)

“(劉)仁軌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戰捷。”(《舊唐書·劉仁軌傳》)

從上面的兩條史料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統帥劉仁軌在率領水師南下,與陸軍會合之時,在白(村)江口遭遇從倭國帶來援兵,但又剛剛殺害重臣的扶餘隆,以及他帶領的部隊。結果四戰全勝,扶餘隆戰敗後不知去向。

白村江:一場被遺忘的古代東亞國際戰争

受白村江之戰的刺激,日本天智天皇決定強化日本的國土防禦。在對馬和九州北部築造水城防禦唐軍的進攻。

那麼,另一邊的日本史料又怎樣說的呢?

“我(倭、百濟聯軍)欲自往時飨白村(江),賊将至于州柔(周留),繞其王城。大唐軍将率戰船一百七十艘,陣烈(列)于白村江。戊申,日本船初師至者,與大唐船師合戰。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堅陣而守。己酉,日本諸将與百濟王(扶餘豐)不觀氣象,而相謂曰:“我等争先,彼應自退”,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軍。大唐軍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衆。”(《日本書紀》卷二十七)

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無法得知這段文字的史料根據,但是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日本書紀》的記載比《舊唐書》更為詳細。而且,在寫到聯軍跟唐軍水師交戰的部分,也是說“初師至”,暗示支援扶餘豐的倭軍剛到達,便跟劉仁軌的唐軍交戰。結果攻不破唐軍防線的聯軍仍然堅持正面攻擊的戰術,結果反被唐軍圍殲,大敗之餘,死傷無數。

綜合唐和倭兩方的史料,除了唐朝勝利,聯軍潰敗外,更提醒我們兩個要點。第一,在《舊唐書》和《日本書紀》編纂者的記憶裡,這無疑是一場不期而至的遭遇戰,而不是我們想像中的按劇本鋪排上演的大會戰。第二,唐軍勝利的原因,除了戰力上和技術水準占優外,聯軍的輕舉妄動和欠缺戰術協調下大敗。據《日本書紀》的記載,當時倭國派出的兵力達到二萬七千人,被焚毀的四百艘船估計占其兵力大半。另一邊的唐軍水師人數不詳,《日本書紀》稱唐水師隻有一百七十艘船,雖然不能确認這記載可信,但參考《劉仁軌傳》裡提到“诏發淄青萊海之兵七千人,遣左威衛将軍孫仁師統衆浮海赴熊津,以益仁願之衆”,這反映出劉仁願當時的水師兵力是自身兵力的一部分加上增援而至的孫仁師水師部隊,估計兵力上大緻跟聯軍兵力相若,或略遜一籌。不過,結果證明聯軍即便擁有兵力上的些微優勢,但用兵不當下仍然盤滿皆輸。

白村江之戰是日本曆史上第二場有文字紀錄的對外戰争,有趣的是,兩場都是出兵介入北韓半島戰事而起的,而且兩仗皆以失敗而終(第一場于公元五世紀出兵北韓,對戰高句麗軍)。自此一直到九百三十年後,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動壬辰戰争,侵略北韓,劍指中國為止,除了肆虐于元、明之際的倭寇,日本便再無對外用兵。是以,白村江之戰從區域曆史的發展和走勢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戰。

不過,通過下節的分析,我們可以說日本在往後九百三十年間再無對外出兵,白村江之戰的教訓絲毫沒有引起作用。

為何被盡然遺忘?

白村江之戰的結果是百濟國的滅亡,唐朝雖然曾扶持早已歸降的百濟世子扶餘隆回百濟複國,與新羅握手言和,一起協助唐朝管治北韓半島。然而,扶餘隆因為懼怕新羅的報複,拒絕了唐朝的安排,一直留在唐朝不歸,結果客死他鄉(《扶餘隆墓志》)。是以,百濟故地在後來逐漸被新羅并吞,間接地促成新羅統一北韓半島。

對唐朝發起複國之戰的扶餘豐戰後不知去向,而另一個百濟王子扶餘善光則跟部分殘部和百姓先後逃到倭國。他們自知複國無望,于是留在倭國任官。一些王族獲得倭國朝廷厚待,特賜“百濟王”的氏姓,以示對他們的重視。這些百濟移民随著時代發展,逐漸融入倭國,與倭國的部落貴族和王族聯姻,幾代後已與倭人無異。他們靠著自身的專門技能為不久後改國号為“日本”的倭國朝廷服務,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協助編纂上述的《日本書紀》。

話說回來,遭遇敗績後,倭國統治者天智大王(當時仍未稱“天皇”)為免唐朝和新羅乘勝追擊,出兵入侵倭國,于是在九州北部和本州西部築起堡壘,以防萬一。另外,又通過一系列政策,加強倭國貴族的支援,以備唐朝和新羅一旦來襲時,可以驅使他們一緻對外。從這些緊急措施來說,天智大王和他的朝臣的确認真地對應國家危機。

責任編輯:彭珊珊

校對:張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