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資治通鑒.唐紀》
上述這句話的意思便是我們常說的“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衆所周知,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統治了僅僅98年就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作為一個以骁勇善戰著稱的遊牧民族,其勇猛作戰攻城略地無往不勝,可隻懂得馬背上得天下卻不懂得如何治理天下,最終導緻了覆滅。
以朱元璋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如星星燎原,在中原大地上遍地開花,百姓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腐朽的統治,建立大明朝!古語有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已經建立穩固統治的大明朝,為了防止殘存的元朝勢力複燃,朱元璋給蒙古女子下了一條指令,直接讓蒙古再無力反抗。那麼,這是一條什麼樣的指令,為何會産生如此大的影響?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那段曆史。
忽必烈建立政權
忽必烈作為成吉思汗的孫子,身體中蘊含着成吉思汗能征善戰的基因,其憑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慧,獲得了衆多蒙古貴族的支援,最終統一了蒙古草原,成為了草原上第五任可汗。
我們在衆多的影視劇中都有過了解,早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就對周邊國家進行了殘酷的征戰,如攻打西夏、金朝、向西攻打中亞、甚至一路打到歐洲腹地黑海。
在成吉思汗統治末期,為了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對當時的宋朝是實行的”連宋抗金“的政策,這樣一方面沒有了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可以集中兵力去征戰西方世界,此舉不可謂不是明智之舉。
可一朝天子一朝臣,任何政策的宣貫落實大多會随着,頒布者的離世和對王朝失去了統治地位而宣告結束。于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即位後,先滅掉了金國,又對南宋開始了連年征戰。
所幸的是,南宋軍民奮起抵抗,最終迫使蒙古退兵,可也導緻南宋軍民遭受重創。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可受到蒙古軍隊的侵擾之後,南宋當局者并未看到潛存的危機,而是心存僥幸、不思進取!
最終在多年後,忽必烈即位成為蒙古可汗,加快了對宋朝的征戰步伐,最終于公元1279年消滅南宋,中原大地又從紛亂中重新回歸了統一。
元朝統治腐朽導緻百姓起義
忽必烈開創元朝後,也曾經有過很多值得稱頌的舉措,比如重用漢臣董文炳、劉秉忠等,還在國家各地區建立行省制度,這也是目前國家省制的開端,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發展的程序,更利于國家對地方的管控和政策的傳達。
同時,忽必烈也比較重視儒家思想,元朝建立後,他大力推崇儒家而設立太廟,國号“大元”就是從既包含儒家與道家學說的《易經》中借鑒而來。
可見,忽必烈為了能使蒙漢兩個“文化思想和生活習慣”截然不同的民族能和諧共處,也是煞費苦心。可惜的是,忽必烈病逝後,後來的統治者不僅沒有在其基礎上錦上添花,反而是背道而馳。
比如,元朝統治後期,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以蒙古族為尊,視漢人為奴,為低等種族。蒙古貴族更是為了自己的驕奢淫逸,大量印鈔導緻通貨膨脹,私自占用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養馬。
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開始了反抗壓迫的農民起義,一時間全國上下如燎原之勢,全國響應。就這樣,朱元璋率領的義軍最後突起,最終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建立大明,定都北京。
朱元璋下令蒙古女子隻能通婚漢人
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以後,元朝末代帝王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既沒有被殺,也沒有被俘虜,而是逃亡到了蒙古高原,以求時機得再次攻入中原。
朱元璋也沒有固步自封、偏居一隅而自保,而是指令大明将士一路窮追猛打,敗逃至蒙古高原、又被明軍置之于死地的元順帝妥歡帖睦爾,最終在公元1370年病逝。
朱元璋作為一個窮苦人家出生的孩子,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在自己率領起義軍攻破元朝最後一道防線,打入順天府、開創大明王朝的那一刻,他的眼光就發生了變化。
話說,在消滅南宋後,龐大的元帝國僅統治了中原98年,就退出了曆史舞台,讓人唏噓不已。不過,雖然元朝滅亡了,可作為遊牧民族的他們,依然骁勇善戰,保不準會看準時機從頭再來。
朱元璋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深知若是不想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那将是後患無窮。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建國之後不久朱元璋就下了一道指令,而這道指令也讓蒙古再無反抗之力。
當時,為了防止殘存在中原、敗逃至蒙古高原的蒙古人“死灰複燃”,朱元璋下令:“所有蒙古女子隻得嫁于漢人”。這一指令,既讓殘留于中原大地的蒙古人無性命之憂地生活下去,也減少了不安定因素。
因為此舉不僅從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蒙古人的高貴感和優越性,還打擊了他們的嚣張氣焰。當然,這并非朱元璋的最終目的,蒙古女子嫁給漢人男子,無疑是減少了蒙古人的出生人口數,增加了漢人的新生兒。
可想而知,多年以後,蒙古人的人口會大幅度減少,而漢人的人口則會大量地增加,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即使蒙古人想要“翻盤”、“逆襲”也無人可用了,可謂是一舉多得。
事實也的确如此,即使大明朝最衰弱的時候,北方的蒙古人依舊子啊苟延殘喘,毫無南下的力量。有意思的是,蒙漢聯姻不僅讓元朝勢力土崩瓦解,也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草根農民出身、大字不識的朱元璋,居然能有如此的智慧,這讓人不得不佩服。《資治通鑒》中講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從曆代王朝的開創與覆亡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短暫的武力威懾、鎮壓,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内達到統治的目的,可是如果不能以民為本,對待百姓一視同仁無分别心,隻一味的通過嚴刑峻法去限制百姓。
那麼,終将會失去當初浴血奮戰得來不易的江山社稷。這對于我們現代來說,也有很深的教育意義,功成名就時切不可奢靡度日,不忘初心、艱苦奮鬥才能讓自己的成果儲存下來,而不是昙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