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夏朝是否真的存在過?

诶,這可不是什麼聳人聽聞的說法,而是在史學界确實存在的争議。

我們小時候背的曆史年代表都是“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是以夏朝的存在對我們來說似乎天經地義的。

可從近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人對夏朝是否存在保持了懷疑的态度,甚至有人認為夏朝更像是一個後世之人(周之後)所杜撰出來的國家,并不存在。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夏朝是否真的存在過。

首先,為什麼會有争議呢?

在古代,并沒有成體系的考古學,是以大家對于曆史的認知,主要,也隻會來自于史書,史書裡寫啥,那啥就是真的。

比如《史記》裡寫了黃帝,那就真的有黃帝。寫了大禹是黃帝的後代,那他就是黃帝的後代。寫了夏朝的曆代帝王,那夏朝就是有這些帝王。

天經地義。

但到了近代,随着新文化運動的出現,很多新的學說也随之出現。

這其中,就誕生了一個“疑古派”。

代表人物都很牛,比如我國的近代著名曆史學家顧颉jié剛,以及錢三強院士的父親著名思想家錢玄同等人。錢玄同就連自己的号都叫疑古。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以顧先生為代表的很多人就認為,夏朝的很多曆史以及其中的一些人物,很有可能是周朝以後的人編撰出來的。正所謂“層累地造成的古史”。

這句話怎麼了解呢,首先,顧先生認為,時代越往後,傳說的古史期反而會越長。比如,在周代早期人們心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到了孔子時代又有了堯舜,到了戰國又有了黃帝和神農,到了秦朝三皇也出來了,漢以後才有的盤古開天地傳說。其次,就是時代越往後傳說中的人物反而會越來越神。比如舜最早的形象隻是一個無為而治的聖君,到後來則變成了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再後來又被加了個孝子的buff。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按照這種思路再回頭看史料中對于夏朝的記載就會發現,其一既然商朝是承接自夏朝,那麼為什麼在已發現的殷商甲骨文中沒有出現過關于夏朝的任何記載,甚至連夏這個字都可能沒有。其二,那些最早記載夏朝相關事迹的如《尚書》等書,也都是周代才成書的,而且也都是隻有些零星的片段,但發展到後世故事反而越來越豐富了。

基于此,有人懷疑夏朝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也就并不是什麼特别誇張的想法。最要緊的就是沒有考古發現作為佐證。

诶,先都别急,我知道由考古發現,比如二裡頭,但不是一回事。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能确定殷商是真實的?因為《史記》等文獻中所記載的殷商帝王世系表,和出土的殷商時期甲骨文上發現的内容,是能對的上的。這就是王國維先生倡導的“二重證據法”。

但夏朝,就沒有類似這樣的證據來佐證。

多說一句,王先生本人對于夏朝是否存在的态度也是傾向于相信的,他的理由是,介于殷商世襲表能對的上,那麼夏朝的世襲表顯然也是可信的。

這就是顧王二人的“疑古”與“釋古”之争。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同時,對于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論,還有第三個流派,那就是“考古”。

顧颉jié剛在面對質疑時也說,要解決這種争論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挖出點證據來。

現在比較主流的觀點是,河南的龍山文化晚期,以及二裡頭文化早期,就是夏文化。

尤其是二裡頭,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和文獻中的描述的夏朝存在時間以及活動區域對的上。

這種證據,顯然比王國維先生當年提出的那個因為商朝的記錄是真的是以夏朝的也該是真的的理論,更符合他自己提出的二重證據法。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但,關于“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論,仍然在繼續。

比如2002年現世的青銅器燹公盨,上面銘文寫着“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一下将大禹治水的故事出現時間前推到了西周中期。

對于相信夏朝存在的人來說這無疑是針強心劑,畢竟對于禹這個人是否存在的争議也是夏朝真實與否的一個關鍵點。但也有學者認為“天命禹”,這不還是個神話故事嗎,這并不足以證明禹這個人存在,或者夏王朝的存在。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這種争論,一直到今天,仍然還在。

而且慢慢開始有了超出學術本身的範疇,比如很多外國學者都主張夏朝不可信,這其中有些人會認為,中國人極力想證明夏朝存在這件事本身,是一種民族主義思想在作祟。

而這種東西方觀點的相左,也成了今天網際網路上很多對于夏朝不存在說法的主要争論焦點。

說一下我得看法吧,僅僅是個人看法,歡迎大家讨論。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在殷商之前,确實存在過一個擁有國家形态的文明。

而這個文明與殷商文明,在時間上是延續的,比如有學者就認為二裡頭遺迹的晚期就已經屬于殷商文化了;同時,空間上也與殷商相重疊。是以二者之間是有傳承的,也就是說它并不像與三星堆、或者與良渚那樣是另一個空間中平行演化的文明。

同時,根據史料中對于夏王朝時間與空間的描述,也恰巧與考古發現的這批殷商之前的文明遺迹相重疊,起碼可以說,從周至漢的那些對于“夏朝”的記載不會完全是杜撰的。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但,畢竟我們還沒有找到夏朝的文字,也沒有發現更多的證據來構成像殷商那樣的“二重證據”來做實夏朝的存在。

是以我們就不能肯定的說,二裡頭和龍山的那些遺迹就是史料中所說的“夏”,也不能斷言史料中記載的那些夏朝的故事如大禹治水、太康失國、少康中興、商湯滅夏等等的真實性。

但這并不影響我們是一個曆史悠久的偉大的民族,也并不能抹殺掉我們這片土地上在殷商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文明痕迹。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今天算是開了個新坑。一直很想做一個從夏到清的通史系列,但也一直在想該怎麼做才能更更有趣。最後還是決定,時間還是按照線性走,但内容不會去做那種講每個帝王或者每個時期都發生過什麼的流水賬式的節目。畢竟這些内容網上已經有很多了,随手一搜也搜得到。

是以,這個通史的系列,會着眼于“大曆史”的方向。所謂大曆史,用黃仁宇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從小事件看大道理;從長遠的社會、經濟結構觀察曆史的脈動;從中西的比較提示中國曆史的特殊問題。

比如接下來大家可能會看到像纣王真的天天開“海天盛筵”嗎?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和先秦的諸子百家都有什麼異同?

唐朝時本子的遣唐使都學走了啥?

宋朝的經濟到底有多發達?

明朝小冰期到底是啥?

晚晴打不過列強真的是因為裝備不行嗎?

還有魏晉的士族、隋唐的軍閥、十六國的五胡、漢唐的都護府等等等等。

以及今天這期,夏朝是否真的存在。

會在讓大家理清曆代王朝大緻曆史走向的同時,從很多細微的、有趣的、想不到的角度來重新看那些秋月春風。

“中國通史-夏”夏朝是後人杜撰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編出來的?

當然我也不是專業學者,歡迎大家随時為我勘誤。

對我自己來說,做這種内容,也是非常好的一次自我提升。

希望你們多點贊,希望我能堅持住。

下期,我們來聊聊大禹治水。

中國最早的水利工程是什麼?世界上真的同時發過大洪水嗎?比如諾亞方舟什麼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裡是餘事,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