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加快彙聚高端科創資源,南沙點亮“灣區創新燈塔”

作者:王琦 785

2007年,高民從香港科技大學來到當時剛剛落戶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并在後來一舉促成了廣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科研界開放。紮根南沙十幾年,高民可以說見證了南沙科技創新領域的巨變。

近年來,南沙R&D投入強度增至3.67%,專利授權量增長5.5倍,高新技術企業增長8倍,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占廣州全市的1/5……這一串靓麗資料表明,南沙已經成為科技支撐、資源彙集的創新新引擎。

與此同時,南沙科學城納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大洋鑽采船等國之重器紛紛落子……南沙正借力高端科創資源,點亮“灣區創新燈塔”。

加快彙聚高端科創資源,南沙點亮“灣區創新燈塔”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資料圖檔

12月1日,2021CNBC全球科技大會在廣州南沙開幕。全球科創和商業巨頭聚集南沙,共同論道科技領域的前沿發展與未來趨勢。CNBC全球科技大會從2018年起已在南沙連續舉辦四屆。東道主南沙四年來乘着CNBC全球科技大會的東風,也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間,南沙地區生産總值增幅高達73.6%。今年前三季度,南沙新增企業5.6萬餘戶,同比增長1倍,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30家,同比增長46.5%,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17個。

另一組資料顯示,近年來,南沙高端領軍和骨幹人才增長7.9倍,實有企業數增長9.4倍,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19個。南沙成為大灣區人才創新創業首選地、投資興業理想地。

企業是創新的主力軍之一。2018年,氫電中科(廣州)新能源裝置有限公司創始人周梅林選擇将項目落戶在南沙。三年多的時間,氫電中科不僅在這裡實作了技術突破,而且産品已經實作了産業化。

周梅林介紹,氫電中科是一家緻力于氫燃料電池電源系統的關鍵材料、部件開發和提供氫能應用解決方案的公司。該公司的核心産品是氫燃料電池“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材料——鉑基催化劑,各項性能參數名額超越國際一線品牌,是少有的國産高性能催化劑批量制備企業。

“這是一個從‘0’到‘1’的技術,對于這種原始創新,南沙區給予了我們很大的扶持。目前,在産品推向市場後,南沙區政府也在幫我們積極推進項目。”周梅林坦言,正是因為這些助力,令企業不斷實作新的技術突破。

從2011年寫下第一行代碼,總部落地南沙的巨杉資料庫走在數字化經濟浪潮的最尖端。

近10年來,巨杉資料庫一直堅持以原生分布式資料庫作為核心産品。巨杉資料庫聯合創始人許建輝在2021CNBC全球科技大會上表示,“南沙有很優質的人才集聚優勢,幫助我們吸納更多國内外頂尖的技術人才。”

過去幾年,南沙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成長:高新技術産品産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産值增至57.5%。吉利航天科技集團總部進駐,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産業化基地全面動工。以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成型成勢。南沙國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加快建設,四大人工智能産業研發平台成果顯現,300多家人工智能企業落戶發展。

在南沙從事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10餘年,高民也見證了南沙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他眼中,現在的南沙跟十幾年前已大不一樣,擁有一流的平台,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大幅增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南沙區“一城(南沙科學城)、一島(國際金融島)、一論壇(大灣區科學論壇)、一‘特區’(國際化人才特區)”的科創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在這些平台的發力下,越來越多的高端科創資源在南沙集聚。

加快彙聚高端科創資源,南沙點亮“灣區創新燈塔”

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總部大樓展廳。資料圖檔

除了科技創新資源的快速集聚外,在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健全創業孵化體系等方面,南沙也在不斷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了創新生态體系。

華南技術轉移中心(以下簡稱“華轉中心”)成立于2018年,經過幾年時間的營運,如今已經成為南沙區科技成果轉移的探路者和領軍者。

來自華轉中心的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華轉中心網站已服務使用者數40000多個,集聚各類優質創新資源60000餘項,吸引了華為雲、天翼雲、賽寶等750多家優質科技服務機構入駐,服務企業超過10000家;華轉網浏覽量突破2700萬人次,日均通路數量大,正逐漸成為有活躍度、浏覽量、通路量的綜合型技術轉移服務平台。

華轉中心執行總裁廖曉東表示,以華轉網為依托,華轉中心作為綜合型樞紐平台,通過廣東省企業科技特派員方式彙聚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超過4000名,累計為全省企業和科研機構提供了包括雲服務、檢驗檢測、儀器裝置共享、産品開發、知識産權服務在内的服務産品3600多件。

“與傳統技術轉移模式大多從專利等技術供給端發力不同,華轉中心提出從企業技術需求出發,突出以人才為轉移核心的新型轉移路徑,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建構了孵化器營運賦能、國際技術轉移、科研衆包懸賞、華轉科技服務、8分鐘路演等九大功能平台,我們稱之為‘華轉模式’。”廖曉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上述模式的最大特點是從需求出發,通過企業科技特派員等以人為紐帶的方式,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去尋找具備後續研發能力且能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的團隊,實作了能力的對接,并通過團隊對技術方案的跟蹤和持續改造更新,與企業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品質和效率。

廖曉東介紹,成立以來,華轉中心就将推動重大項目落地轉化作為技術轉移轉化的核心任務。目前,華轉中心通過孵化器已引進芯聚能半導體、氫電中科、華粵科技、日東立、邁拓因科技、微芯檢測、國科禾路科技等20多家科技型企業落戶南沙,還有一批優質項目正在洽談中。

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方面,南沙區同樣取得了新突破。這其中,以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最具代表性,該研究院是香港科技大學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術成果轉化平台和開放式創新平台,是廣州首家香港背景的獨立法人科研機構,廣東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

多年來,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始終以穗港科技合作樞紐、原始創新與商用技術的橋梁以及大灣區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基地為發展定位,依托香港科技大學領先國際的科研及教育優勢,緻力于粵港深度合作下的應用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目前,研究院已累計獲得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800項,累計為20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關鍵技術研發;獲得授權專利186件。

廣州市凱佳光學科技有限公司是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孵化的企業之一,其主營業務為研發生産高端智能光學系統裝備的企業。今年,公司産品推向市場後,一舉打破了歐美國家在國内市場的壟斷地位。

凱佳光科總經理婁凱介紹,“公司的技術主要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一位教授,我們最終選擇在南沙進行技術成果轉化,如今已經在香港和南沙之間建立起成熟的協同創新機制,今後計劃以香港為跳闆将産品推向全球市場。”

“如今,研究院已經探索出了成熟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衆多港科大的教授将技術成果轉化放在了南沙,這進一步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創新。”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相關負責人盧志強表示,今後,研究院将逐漸走向國際化,吸引更多的境外團隊來此創新創業。

明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預計将建成開學,這将為“港科大2.0”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布局落下關鍵棋子。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校長倪明選表示,“港科大2.0”的改革将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創新學術架構,推動融合學科發展;二是推動教學創新和科研創新,培養學生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三是推動知識轉移創新,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以新科技孵化新興産業,讓“港科大2.0”真正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引擎。

“十四五”期間,南沙将不斷強化基礎創新,加碼高端創新資源,并以高端創新平台為支撐,持續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作新興産業新突破。

按照規劃,南沙将依托南沙科學城的建設,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構全周期全鍊條科技創新發展生态,加快集聚人才和高端創新資源,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優勢。

同時,南沙也将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戰略必争領域,完善提升“1+1+3+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推動南沙科學城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打造廣州科技創新軸南部極點、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今年,南沙重磅釋出了《支援南沙科學城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若幹政策措施》(下稱“科創16條”),立足強化政策導向、優化政策實施效果的角度進行編制,為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貢獻科技力量。

“科創16條”提出支援南沙科學城和明珠科學園建設,集中布局和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動一批符合南沙區産業發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創新支撐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給予每個平台最高2億元(人民币,下同)的資金支援。

為加快推動廣州南沙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南沙區政府日前會同廣州市發展改革委起草了《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南沙科學城主體功能區,包括建成中國科學院廣州明珠科學園、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規劃99平方公裡的南沙科學城,将面向深海、深空、深地等科技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2018年落戶南沙,着力解決大灣區島嶼和島礁可持續開發、資源可持續利用等關鍵核心科技難題。目前已彙聚16個院士團隊、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楊華勇表示,“除了我們實驗室之外,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也要到這來發展,這裡的創新資源未來可期。”

同時,南沙還将加快明珠科學園建設,做大做強各類新型研發機構,攜手港澳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建構高水準研究平台協同集聚的創新矩陣。依托冷泉生态系統、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等建設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叢集,支援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加快建設,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十四五”期間,南沙将率先建構起創新鍊、人才鍊與産業鍊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極大提升,形成一批引領未來的新興産業叢集,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人才特區、世界級原始創新和戰略産業策源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地,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