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是的,在東漢末年的群雄紛争中,曹氏異軍突起,虎踞北方而雄視天下,為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霸業的興建過程中,曹操曾旗幟鮮明地主張“唯才是舉”。
這充分說明,曹氏是非常重視人才的。确實,曹操發現、招聚了如荀彧、郭嘉、程昱、荀攸等不少人才,并且都能予以重用。可他也殺了不少的名人異士,如邊讓、許攸、孔融、崔琰、楊修等。如曹操這般人物,殺人總得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那麼,他殺死崔琰的理由是啥呢?
——“腹诽心謗”。
這是個啥理由,到底是咋回事呢?下面咱就聊一聊這一公案的來龍去脈。
崔琰,字季珪,今河北故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儀表堂堂,德行俱佳。事業之初追随袁紹,職任騎都尉。為曹操所用後,先後任别駕從事、東曹掾、魏國尚書、中尉等官職。曹操晉封為魏公之後,有個叫楊訓的人,就寫了一封表章,上奏到朝廷,對曹操大加頌揚吹捧。

有些大臣知道後,就在批評楊訓讒事曹操的同時,抨擊時任組織部長兼人事部長的崔琰,認為他選用人才不當,應當接受處罰。當崔琰知道楊訓上奏表章一事後,就把楊訓所奏章的底稿要來看了看,然後給楊訓寫了封短信,說:“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樣解釋:表章看了,這件事做得還不錯嘛,時間啊時間,有些事情會随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也可以這樣了解:楊訓的這份表彰寫得還可以,随着時間的遷移,人們對楊訓的看法也是會發生變化的。除非挖空心思、别有用心,頓然間看不出崔琰的信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
可告密的人,卻不是按這個意思了解并向曹操彙報的:表章我看過了,曹某人做的那些事還可以嘛!天時阿天時,總會有變的時候。曹操聽後憤怒地說:“總會有變的時候”,是出言不遜,是别有用心!
于是,曹操下令,逮捕并嚴加審訊崔琰。此時(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鼎立)的曹操,已是自覺德行巍巍、天下獨尊(漢獻帝存而不在),是絕對不允許什麼阿貓阿狗随便編排了,對崔琰這樣的清正廉潔、學識淵博、智能非凡的大佬元臣也不再有什麼顧忌,甚或憐惜。
經過司法審訊,認為崔琰确實包藏禍心,應予嚴懲。但曹操還是念及老崔為他選用人才之功,隻賞了他一個“髡刑輸徒”。就是剃個陰陽頭,去接受勞動改造。崔琰受刑後,也沒有太大的不良反應,一如既往地發表者自己對時局的了解、看法。激動起來,抖動着白胡子,很有點“憤青”的味道。
曹操了解到崔琰既無悔改之意,也沒有絲毫“自處”的意思,很是不爽,便下手令說:
崔琰雖然受刑,卻仍結交賓客,門庭若市,說話情緒高漲,好像心懷不滿嗎!
三天後,負責監管崔琰的官吏曹操:崔琰并未自殺。曹操就憤怒地責問監管者,崔琰難道一要我去動刀鋸嗎!?崔琰知道了曹操對他服刑後的态度後,明白了。他明白,老闆已然不再需要他,他該隐沒了,他該另找歸宿了!于是,崔琰從容自盡了賬。
事實上,曹操對崔琰的殺心早已有之。
在曹操打敗袁紹,攻破冀州城後,異常興奮地對被他剛從獄中釋放發出來的崔琰說,昨天我查了一下戶口冊子,這下我可得三十萬人,冀州可真是個大州!
當時的崔琰非但不感激曹操的解救之恩,而是慷慨陳詞地說:如今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群眾露屍荒野。王師駕到,不聞仁聲,不救民于塗炭,反倒先算計能得到多少兵甲,以擴充實力為當務之急,這難道是冀州群眾之望?
當着許多有頭有臉的人物的面,崔琰就這樣不講情面,讓曹操很是尴尬。有些賓客吓白了臉,怕出什麼狀況。好在曹操立馬收起得意的神态,立即向崔琰道歉,表示錯了,不該不顧群眾死活,隻想着什麼招募兵将。
事情雖然過去了,但疙瘩、梁子是結下了。什麼時候解開,那就隻有曹操說了算了。專制時代,那些掌握了權力的家夥,沒有一個不打擊報複、公報私仇的,曹操當然也不例外。縱觀三國時代曹操的一些作為(如屠徐州等),可知曹操也是個報複心極強的人,能在隐忍多年(始于2004年,結于216年)後再發作,已屬不易。
另外,對曹操晉封魏公之事,崔琰可能也發表了些不合曹操心意的言論。那就更沒救了!
時機到了,曹操就就不猶豫地解決了被他稱之為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貧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的清明剛正之臣。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太祖(曹操)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崔)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