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面對百年巨變、世紀疫情肆虐和美國的戰略收縮, 2021年中東地區局勢“變”、“亂”一面突出,呈現出變中有亂,亂中有治,治中有效,總體可控的局面。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地區各國政府外調政策,内抓抗疫和經濟複蘇。故地區局勢出現一些積極的變化,主要有如下看點:
一、地區局勢發展平緩
(一)地區主要國家良性互動增強
2021年是“阿拉伯之春”爆發10周年,地區國家對該地區的長期動蕩深為憂慮,尤其是阿富汗局勢突變引發地區國家戰略認知發生深刻變化,對美國幹涉别國内政和打民主、人權牌施壓攻擊的伎倆更為反感,故加快應變,獨立自主意識上升。比如,8月28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召開了“巴格達合作與夥伴關系峰會”,這是一次顯示中東和解的重要會議。卡達、埃及、約旦、阿聯酋、沙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國上司人或外長與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沙特外交大臣和伊朗外長均出席;卡達埃米爾塔米姆會見了埃及總統塞西和阿聯酋副總統阿勒馬克圖姆;阿勒馬克圖姆還與伊朗外長舉行了非正式會晤。今年初,沙特、埃及、阿聯酋和巴林宣布同卡達複交,實作了雙邊關系正常化。沙特國王薩勒曼邀請卡達埃米爾塔米姆訪沙,有力地推動了雙邊關系發展和海合會内部的團結與合作。随着美國拜登政府對中東政策的調整,沙特下先手棋,開始恢複同伊朗的接觸,雙方對話已取得一定進展;在葉門問題上,沙方多次釋放停火和談信号;在叙利亞問題上,沙方已有松動,私下同叙探讨叙重返阿盟事宜。土耳其收縮、緩和的一面明顯。土在利比亞問題上已由軍事介入轉向外交發力,在東地中海尋求緩和,同埃及關系實作了破冰,同沙特關系繼續回暖。12月6日,阿聯酋國家安全顧問塔農罕見通路伊朗,會見伊朗總統萊西,并與伊朗國家最高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舉行了會談。《美聯社德黑蘭》報道,“這是一次重大通路”。
(二)疫情依然嚴峻
疫情長尾效應凸顯,拐點迄未到來,尤其是伊朗、伊拉克、黎巴嫩、葉門等抗疫任務艱巨。伊朗确診病例已超過500萬人次。9月21日,伊朗新總統易蔔拉欣。萊西在聯大發表演講時稱:“伊朗經曆了多波新冠肺炎疫情,累計新冠死亡病例近11.8萬例,是該地區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
(三)經濟緩慢複蘇
疫情變化已成為地區國家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許多地區國家GDP呈現不同程度的正增長,其中主要有沙特阿拉伯等海合會成員國、土耳其、埃及、約旦和摩洛哥。地區經濟總體增長4.1%,熱點國家更為艱難。近期國際油價攀升,産油國财政得到改善,提出綠色轉型倡議。2月21日,阿聯酋舉辦了阿布紮比國際防務展,有2萬人與會,900家參展商參展。中國的武器制造業規模排名全球第二,其展出的實際大小的“火龍”戰術彈道飛彈吸引了參觀者駐足。9月30日晚,2020迪拜世博會正式開幕。此外,許多大型項目陸續上馬。比如為避免類似重型貨輪“長錫”号在埃及蘇伊士運河新航道突然擱淺事件再次發生,埃及總統塞西“5月11日準許了運河南段航道拓寬計劃”、“預計在兩年内完成……目前,運河南段航道已開始挖泥作業”。12月1日,埃及政府率先“遷都”影響深遠。8月下旬,沙特宣布了總價值約40億裡亞爾的數字經濟發展計劃。該計劃是目前中東北非地區規模最大的數字經濟項目。
但疫情仍給一些地區國家帶來災難,嚴重拖了經濟後腿,尤其是黎巴嫩、伊朗、伊拉克、葉門、蘇丹和南蘇丹。黎巴嫩經濟危機已到崩潰的邊緣;伊朗經濟形勢嚴峻。
二、美伊關系在變
今年初,美國總統拜登執政後,一改其前任特朗普時期的“極限施壓”舉措,着手調整對伊朗政策,明确提出“回歸伊核協定”、“取消對伊制裁”。但基于自身利益和國内共和黨右翼及親以勢力的牽制,美此舉絕非易事。美對伊仍居高臨下,“大棒”高高舉起,既牽頭在海上搞“阿拉伯海聯合軍事演習”向伊施壓,又向叙利亞邊境地區發飛彈,打擊親伊朗的伊拉克民兵。9月9日,美國海軍中央司令部宣布,美軍第五艦隊組建了“海軍第59特遣部隊”,主要威懾伊朗。伊方對此反應強烈,認為這是對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故而針鋒相對,積極應對。10月12日,伊朗舉行了大規模防空演習。
美國對伊朗有“4怕”,一怕伊朗強勢崛起,聯合叙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形成廣泛的反美統一陣線,對美大聲說不;二怕伊朗動用其飛彈、無人機等軍事裝置威懾美在海灣駐軍;三怕伊朗聯合俄羅斯、中國,進行戰略合作,形成氣候;四怕伊朗聯合阿富汗塔利班政府挖美在中亞的牆角。伊朗同美國打交道幾十年,深知美國人的醜惡嘴臉和反動本性,尤其對美出爾反爾,深惡痛絕,故而謹慎應對,深怕上當受騙。
8月5日,伊朗萊西總統執政後,同意繼續同美對話。11月29日,美伊已恢複和談。雙方互相示強,交鋒激烈,讨價還價,決非一蹴而就。盡管如此,雙方均希望能達成一定妥協。
三、叙利亞亂中有治
今年叙利亞政局出現明顯好轉。叙政府重視維護社會治安、抗擊疫情、恢複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并取得了積極成果。盡管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加大對叙制裁,但叙政府頂住壓力,從容應對,緻使其控制區内的社會秩序基本恢複正常,經濟建設有了起色,市場供應向好,廣大群眾開始有了安全感和行動自由感,對政府增強了信心。5月26日,叙利亞舉行總統大選。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獲勝,成功連任。其主要原因是:1、巴沙爾是不二人選。巴沙爾依然牢牢掌控着兩支重要力量,一是執政黨(阿拉伯社會複興黨)。該黨曆經10年風雨,雖有少數人脫黨,但總體保持團結,擁戴巴沙爾,成為叙統治集團的核心上司力量;二是武裝部隊。軍隊仍保持基本建制,元氣尚存。更重要的是軍隊“服從指令,聽指揮”,已成為巴沙爾手中的一支“鋼鞭”。2、叙政府控制能力增強。現政府控制了國土面積的65%,其中包括首都大馬士革在内的重要大中城市和周邊地區。叙政府軍正主導戰場走向,沉重打擊了反對派武裝,使之難以組織力量制造社會動亂。3、民心所向。叙人民深受動亂之苦,迫切希望巴沙爾上司他們盡快結束内戰,恢複安定,振興經濟,改善民生。4、叙反對派武裝四分五裂,互相牽制,日漸衰弱,已是強弩之末。5、俄羅斯、伊朗、黎巴嫩真主黨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力挺巴沙爾政權,助其渡過一道道難關。9月13日,巴沙爾總統訪俄,同普京總統商讨加強軍事合作。6、國際社會普遍支援聯合國主導的叙利亞和平解決程序,推動日内瓦會議,落實安理會有關決議。另外,阿聯酋、巴林和阿曼等阿拉伯國家陸續恢複了同叙外交關系。11月9日,阿聯酋外長阿蔔杜拉率龐大代表團訪叙。這是自2011年叙内戰爆發以來的首次往訪。當日巴沙爾總統會見,“發出迄今為止最明确的信号,即阿拉伯世界願意與巴沙爾重新接觸”。沙特也在私下采取了相應行動。
四、地區熱點,總體降溫
(一) 巴勒斯坦問題更為曲折複雜。盡管巴上司人欲通過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解決巴問題,9月24日,在聯大的視訊講話中,阿巴斯總統再次呼籲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召集國際和平會議”,但國際社會反應冷淡。巴問題實際上已被邊緣化。5月10日至20日,巴以沖突嚴重更新。這又将巴問題拉回國際視野。5月10日,以色列軍警限制阿拉伯人進入聖殿山做禮拜,緻使雙方發生沖突,造成了300餘人受傷。當晚,控制加沙的哈馬斯借此大舉介入,開始向以境内發射火箭彈,以軍方迅即還擊,雙方互有傷亡。5月20日,經埃及斡旋,哈馬斯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定。雙方已于5月21日2時開始停火。爾後,雙方又有多次小規模的交火。
就此次沖突而言,巴以互有需要,目的明确。首先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欲借此擺脫困境,繼續執政,以防将組閣權落入中左翼拉皮德之手。其次打擊哈馬斯有生力量,離間哈馬斯同巴群眾關系,削弱其影響力,進而使其在巴大選中失利。另外給美國拜登政府出難題,逼其選邊站隊。結果,美國占到了以色列一邊,不僅一再阻止聯合國安理會發表敦促巴以停火的聲明,而且向以緊急出口7.35億美元的軍火。哈馬斯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提高自身在巴群眾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為赢得巴大選鋪墊;二是喚起阿拉伯國家政府和人民的良知,繼續支援巴正義事業,減緩部分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關系正常化程序;三是将巴問題拉回到國際視野,增強對以色列的輿論壓力,以防巴問題繼續被邊緣化。
(二)葉門内戰連綿,硝煙彌漫。葉門政府軍同胡塞武裝分據南北,繼續兵戎相見。雙方戰場上互有攻守,難以戰勝對方。9月4日,胡塞武裝向馬裡蔔省西部地區發起多次進攻。在沙特主導的多國聯軍空中支援下,政府軍頑強抗擊,堅守陣地,打退了對方的進攻。目前雙方戰場上處于膠着狀态。此外,胡塞武裝不時用無人機和飛彈襲擊沙特。
(三)利比亞和平過渡。利比亞局勢已由戰亂轉入政治解決程序。利比亞兩大勢力團結政府軍和國民軍終于坐下來,于2020年10月23日簽署了停火協定。11月,聯合國主導的利比亞政治對話論壇在突尼西亞召開首次會議推動利各派就政治安排達成了共識,并宣布将于今年12月24日舉行大選。2月5日,利政治對話論壇選舉利比亞前駐希臘大使穆罕默德。尤努斯。曼菲為新的總統委員會主席;利“未來運動”政黨上司人阿蔔杜勒。哈米德。德拜巴為過渡政府總理。3月10日,利比亞新一屆過渡政府(民族統一政府)通過國民代表大會信任投票宣告成立,接替民族團結政府執政,直至12月24日利全國大選日。目前利政局相對平靜,但大選前景不明。
(四)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并未消停。今年,“伊斯蘭國”殘餘勢力不甘失敗,繼續蠢蠢欲動,重整旗鼓,進行整頓改組。在伊拉克,該組織組成了以阿布。易蔔拉欣。哈希米。庫萊希為首的新上司機構。據報道,“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一頭目阿布。亞西爾在1月27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基爾庫克附近的一次空襲中被擊斃。10月11日,伊拉克政府逮捕了已故巴格達迪的副手薩米·賈西姆。在叙利亞,該武裝力量主要集中于叙利亞中部地區和幼發拉底河西部及沙漠地區。“基地”組織叙利亞分支“沙姆解放組織”主要盤踞在伊德利蔔省的廣大農村地區,其頭目阿布·穆罕默德·朱拉尼通過建立自己的上司機構同政府分庭抗禮。眼下他們正在做4件事:1、打通伊叙通道,以擴大活動範圍;2、打擊政府軍和親政府民兵,以震聲威;3、力争搶占油田,以增加财源;4、建立新據點,以儲存實力。
另外,10月15日,阿富汗南部坎大哈清真寺發生爆炸襲擊事件,造成63人遇難,83人受傷。當日法新社阿富汗坎大哈報道,“伊斯蘭國呼羅珊”組織宣稱對此次襲擊負責。10月8日,在昆都士的一座什葉派清真寺曾發生自殺式襲擊,造成至少40人死亡。11月17日《路透社華盛頓》報道,聯合國秘書長阿富汗問題特别代表德博拉。萊昂斯對聯合國安理會稱,“伊斯蘭國呼羅珊”已經發展壯大,目前在幾乎所有34個省份都有勢力。她說,該組織發動的襲擊數量已經從2020年的60起增加到今年的334起。
五、美國調整中東政策
今年初拜登執政後,在繼續推進戰略收縮的同時,對其前任特朗普時期的極端親以(色列)遏伊(朗)政策進行大幅調整,實行“撥亂反正”,并已着手開始實施。主要有:
1、從阿富汗撤軍。美軍撤出後,塔利班武裝順利接管政權,震驚世界。這在美國軍事史上是最大的失敗和恥辱。它标志着美國侵犯主權國家打造美式“民主”樣闆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這已成為拜登上台以來的最大敗筆。2、“回歸伊核協定”。美伊雙方一波三折,互不相讓,11月29日雙方重新開機談判後,将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3、對巴勒斯坦問題,堅持恢複“兩國方案”。拜登政府已恢複同巴關系正常化和對巴援助;主張推動巴以恢複和談。但仍虛多實少。4、主張和平解決葉門問題。對此,美國政府停止了對沙特涉及葉門的軍售,并從其撤回了愛國者反導飛彈部隊。5、标榜“民主”、“人權”,對埃及、沙特、土耳其等地區盟國提出警示,以展現美國民主黨不同于共和黨的獨道之處。6、美堅持在叙利亞留駐少數軍隊,以表明美既要增加同俄羅斯較量的籌碼,又展現對叙反對派的支援。拜登認為叙利亞不能丢。
盡管如此,美國決不會放棄中東,必将繼續掌控地區事務。主要因為:1、保護以色列,繼續維持同以色列“天然盟友”關系,并使之與阿拉伯國家保持相對優勢;2、維持美元的霸主地位;3、整合地區盟國力量。在美國主導下,共管中東地區事務。這樣一可調動地區盟國的積極性,發揮其作用;二可減少投入,節省戰略資源,無需“事必躬親”;三可離岸遙控,發揮公司“董事長”的作用。4可繼續利用國際聯盟打擊“伊斯蘭國”等極端勢力,以标榜美繼續反恐。
鑒于地區各種沖突疊加,盤根錯節,積重難返,美國一動,舊的問題未決,新的問題又會冒出來,加之“伊斯蘭國”等極端勢力和恐怖主義得以喘息機會,必将重整旗鼓,興風作浪,緻使地區不穩定、不确定因素會進一步增長。中東将會因美舉動而繼續亂下去。(作者劉寶萊是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副會長、前駐阿聯酋、約旦大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進階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