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紅色鄭州
百年風雨奮進,紅色薪火相傳。從馬克思主義在鄭州萌芽,到抗日烽火熊熊燃燒;從黎明前的黑暗,到新時代的曙光;從誕生“二七精神”的英雄城到崛起黃河岸邊的大都市……紅色基因,為古都鄭州烙下最深刻、最鮮明的印記。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鄭州廣播電視台聯合中共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鄭州市檔案館、鄭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推出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揭秘紅色鄭州》,揭開塵封的記憶,為您講述紅色鄭州的故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不但孕育了中華文明,更形成了獨特的黃河文化。伴随着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新藍圖的織就,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掀開了新篇章,河南也闊步進入高品質發展的“黃河時代”。
“一個雞蛋兩頭光,咿呀喲。”每每忙完地裡的農活,82歲的闫西祿總會坐在院子陰涼處喊幾句打硪号子,一邊撫摸祖父傳下的石硪,一邊回憶當年在黃河灘邊加強堤壩的情景,“号子一開始叫八裡以内都聽到,叫起号子同志們勞動起來勁頭高。我爺爺和我父親,俺都是門裡出身,老輩祖傳的。”
黃河打硪号子是打硪過程中唱的一種節奏性很強的漢族民間歌謠,旋律樸實、節奏明快、雄渾有力,是曆代黃河河工在治黃實踐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項黃河文化。打硪興起于清朝乾隆年間,主要用于黃河大堤的加強,為了統一用力,統一節奏,打硪人編創了打硪号子,漸漸形成十幾首号子并流傳下來。
随着石硪的上起下落,黃河邊松軟的土地被砸出了一個個硪花,打硪号聲閃耀着黃河兒女堅毅、粗犷的性格和勞動者肯幹、樂觀的精神風貌,見證了沿黃人民幾百年來的治黃智慧。這一首回蕩百年的“治黃戰歌”,也在200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煥發新的光采。
如果說打硪号子見證了中原兒女治理黃河的過程,那麼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的炎黃二帝像則目睹了新時代中原人民治理黃河、改造黃河,打造幸福河的過程。
千百年來,浩浩黃河水滋養着沃野平疇,哺育着炎黃子孫,孕育着中華文明。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她不僅是一條自然之河,更是一條文化之河、心靈之河、精神之河。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眺望滾滾東去的黃河,思接千載。第二天的座談會上,他關于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要求激蕩廣袤大地: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一條古老的大河,在新時代裡綻放出璀璨光華。
經過兩年多的治理改造,如今黃河鄭州段,天高水闊,林草豐茂,一片勃勃生機,已經成為了群衆休閑遊玩,感受黃河文化的好去處。
“你看現在修的綠油油的,配套設施特别好,現在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我覺得特别好,周末喜歡帶着一家人來母親河周邊遊玩,現在的黃河更美麗了。”
黃河不僅僅是一條奔騰着浪花的自然之河,更是一條沉澱着民族記憶、民族精神的文化之河。越靠近黃河,越會對中華民族和黃河文化有本原的感慨與認同。如今,鄭汴洛“三座城、三百裡、三千年”文化旅遊帶,正被打造為中原文旅的新IP。
鄭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香文化學者李彥妍還專門為三座城打造了獨有的線香,用黃河水,拌着黃河流域的各種香料,制作出黃河文化獨有的“香味”。“鄭州炎黃二帝,那是我們華夏兒女的始祖,它的香味就應該是很有厚度,同時很有爆發力。洛陽就是絢爛、開放,這款香聞起來層次比較多,香味比較飽滿。開封代表的宋,就比較淡雅,很耐品。”
挖、篩、醒、摔、揉、捏、雕,一把黃河泥,在中牟縣泥塑非遺傳承人徐志紅的巧手下,變換出各異的形态,散發出生動的氣韻。
黃河泥有這樣一種特性:越揉搓黏性和韌性就越強。徐志紅覺得,這抔黃土裡,有中國人的性格——粗粝而細膩、柔軟而堅韌,就像她作品的主角:逆流而上的醫務工作者、風雨向前的子弟兵、拼搏在一線的志願者,一個個人物,一個個故事,被她用黃河泥塑起、凝固。
7月20日,一場前所未有的強降雨突襲中原大地,浩浩平川頓成一片汪洋。風雨中,陌生人守望相助的義舉,在每一條街道上演,普通人忘我營救的果敢,在每一處角落綻放。
在這片暴雨洗劫過的土地上,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抖擻精神。這種力量,來自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他們善良正直、堅韌勇敢,他們同舟共濟、休戚與共,讓人們看到了河南人最好的樣子。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不滅的記憶,那些令人感動的精神之光,如果我們将這些交彙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個立體的“7·20”,讀懂黃河文化的精神核心,記住中原大地的倔強與輝煌。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承載着無數輝煌的中原沃土,黃河豐厚的文化優勢正在充分發揮,黃河文化正在薪火相傳。在黃河流經的古老土地上,未來還将會有更多的黃河故事傳揚四方,吸引更多人認識黃河文化,熱愛黃河文化。鄭州文化館館長李桂玲說:“非遺是黃河文化很重要的載體。我們下一步要打造四萬多平的鄭州市非遺展館,同時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走進企業、走進社群,讓更多的人了解非遺,了解上千年黃河文化,傳承非遺。”
記者:方正 王妍斐
編輯:張杭
統籌:馬松林 梁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