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校發現大清皇宮侍衛墓,專家發掘過半後,墓主子孫帶着家譜跑來

大清的皇宮侍衛可不是一般人能當的。清朝的情況比較特殊,清軍入關之後,滿漢沖突一度激烈到難以控制,為了保證皇室的安全,清朝皇帝都會選擇滿洲八旗子弟做皇宮侍衛,是以我們熟悉的很多名臣都是從侍衛做起,一步一步進入清朝的權力樞紐,封侯拜相。

學校發現大清皇宮侍衛墓,專家發掘過半後,墓主子孫帶着家譜跑來

像傅恒、索額圖、索尼、明珠、和珅等人,都做過皇宮侍衛。不過,雖然都冠着侍衛這個名頭,大家的福利待遇卻不太一樣,因為侍衛也分三六九等。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像禦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就屬于貼近皇帝的美差。

内廷裡的侍衛職位高,工資待遇好,獲得升遷的機會多,就成了人人眼熱的“香饽饽”。按照清朝的制度,内廷侍衛一般出身于滿蒙的勳貴世家,就算“退而求其次”,也要選擇武舉出身的進士,漢人縱使獲得了資格,也要經過重重考驗才能領到侍衛的“工作牌”。

學校發現大清皇宮侍衛墓,專家發掘過半後,墓主子孫帶着家譜跑來

是以,哪怕是個清朝皇宮侍衛墓,也具備非常高的考古價值,因為能做到這個職位本身就代表墓主人身份兼能力不一般。話說回來,清朝滿族勳貴侍衛裡出的名人我們都很熟悉,那漢族的清宮侍衛呢?根據現代考古墓葬的發現,出身漢族的清宮侍衛雖然少,但待遇也不算差。

前幾年安徽一座學校施工過程中,就發現了漢族大清侍衛墓。當時學校的綜合樓要翻新,請來了校外的施工隊,但不知道是不是應驗了“學校通常建在墳地上”和“施工隊也叫考古先鋒隊”的現代規律,這次施勞工員也因為鏟車操作失靈發現了地下的墓葬群、古器物。

學校發現大清皇宮侍衛墓,專家發掘過半後,墓主子孫帶着家譜跑來

于是當地的考古專家迅速趕來,對這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裡并不是單一的某個人的墓葬,而是一個家族的墓葬,根據現場勘測,專家發現這座墓葬的年代是清朝中晚期,那個時候滿漢沖突已經趨于平和,是以漢族人進入皇宮做侍衛已經不算什麼奇異的事情。

随着考古工作深入開展,專家更料定這是一位清朝武官的家族墓葬,很可能是皇宮侍衛。墓葬中出土了頂戴、銀錠、玉帶鈎、扳指、弓箭等,這頂戴上沒有花翎。清朝的文官是有花翎表明品階的,大内侍衛沒有;而且這頂戴是五品官所有,隻是并沒聽說這裡出過滿族侍衛。

學校發現大清皇宮侍衛墓,專家發掘過半後,墓主子孫帶着家譜跑來

直到在場的一位當地居民提供了線索。他聽專家說起,這位侍衛官的品階不高不低,屬于三等侍衛,應該是漢族武舉出身,便立刻回憶起老人家講過的當地武舉人故事。同時他也告訴專家隊,這位武舉人經過層層選拔後做了侍衛,衣錦還鄉後選擇建造“攜子抱孫墓”。

學校發現大清皇宮侍衛墓,專家發掘過半後,墓主子孫帶着家譜跑來

這和現場的情況吻合,墓主人的身份呼之欲出。就在發掘過半後,聽到消息的墓主子孫帶着家譜跑來,經查閱家譜,他們的祖宗就是這位武舉侍衛。但他們要求考古工作終止,以免擾了先人,雙方争執不下,最後隻好商議由文物部門替這名侍衛重新立冢,然後繼續考古修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