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良像
張良,字子房,西漢開國元勳之一,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傑”。
張良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的南韓貴族,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都擔任過南韓相國一職。
《史記》記載:
張平死後二十年,秦國滅掉了南韓,是以,張良做為南韓貴族的後裔,對秦始皇恨之入骨,一心想為故國複仇,策劃刺殺秦始皇,行動失敗後逃亡在外,隐姓埋名多年。
劉邦起兵後,張良投奔了劉邦,後成為劉邦的得力高參,因目光敏銳,足智多謀,深為劉邦器重,為大漢帝國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
劉邦曾稱贊張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子房功也……”
劉邦進入關中,張良受封留侯。
劉邦殘酷打擊異姓王的時候,張良不再出謀劃策,多次稱病退居封地。
張良為人低調,行事謹慎,當他親眼目睹韓信等諸多功臣被劉邦逐一除掉,為了自保,他請求留在封地,并減少封邑戶數,逐漸淡出權力的中心。
張良有兩個兒子,長子張不疑、次子張辟強(一作彊)。
張良去世後,長子張不疑承襲留侯爵位。
高後八年(公元前179年),呂後病逝,丞相陳平等人誅除諸呂,迎立代王劉恒為皇帝,史稱漢文帝。
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張不疑因參與謀殺原楚國貴族,犯有大不敬罪,被判處死刑,廢黜爵位封地。
張不疑傾家蕩産為自己贖命,後來做了某城的更夫,其子張典後來官至清河太守。
張良的次子張辟強,在呂後稱制的時候,入朝任職侍中,當時才十五歲,卻頭腦清晰,思維靈活,鬼精鬼精,頗有乃父風範。
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漢惠帝駕崩,時年僅二十三歲。
大臣為漢惠帝發喪的時候,呂後雖然哭嚎,卻沒有眼淚,敏感的張辟強意識到不妙,他找到左丞相陳平(一說為右丞相王陵)說:“太後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太後唯一的兒子死了,她哭得卻不悲傷,知道是為什麼嗎?
丞相說:“何解?”
張辟強說:“帝毋壯子,太後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産、呂祿為将,将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後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先帝的兒子年幼,太後對你們這些權臣心存畏懼,現在你們請呂台、呂産、呂祿為将軍,統領南北大軍,等到呂氏家族的人入宮掌握實權,太後才會安心,你們才能免除災禍。
丞相聽從了張辟強的建議。
太後大喜,再次哭祭漢惠帝的時候,表現出極為悲傷的樣子,涕淚縱橫。
張辟強一個建議使得陳平等功勳權臣得以保全,可謂功莫大焉,但是史書對這個人精張辟強的記載到此戛然而止。
民間相傳,張辟強在呂後當權的時期隐退鄉野,避于上黨(今屬山西長治),改姓良氏,其後裔良燮在東漢時期出任朝廷的博士。
和父親張良一樣,張辟強的确也很聰明。
不一樣的是,張辟強是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