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明朝民族政策入手,看朱元璋如何對待歸降蒙古人,不見血卻殘忍

元朝滅亡以後,朱元璋是怎樣對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見血但卻很殘忍?

從明朝民族政策入手,看朱元璋如何對待歸降蒙古人,不見血卻殘忍

我國自古就是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多次發生,有些是被迫發生,有些則是政策導向。五胡十六國時期就是以戰争為載體的民族融合,也有人稱作中原陸沉,是漢民族的大災難。八王之亂令異族趁機攻入中原地區,匈奴、鮮卑、羯、羌、氐為首的異族占領了北方大面積領土。

北方直到北魏統一才結束這一大混亂時代,北魏則吸取了教訓開始加速漢化,随着時代的發展,最終創造出龐大的隋唐政權,大唐的開放和多元化也正是多民族融合的産物。

民族政策的制定對一個政權極其重要,如果搞不好就很有可能爆發無休止的戰争,如果解決得好,那就是百姓的幸事。

元朝為何隻存在九十八年,源自統治者的暴政和殘酷的民族政策。蒙古人貌似像一群野蠻人,戰場上可以做到所向披靡,卻無法把自己當作中原的主人,不停地掠奪和欺壓,很快令起義起此彼伏地爆發,随即其統治再也無法支撐,隻能被人取而代之。

從明朝民族政策入手,看朱元璋如何對待歸降蒙古人,不見血卻殘忍

起義之路并不濫殺無辜

朱元璋的悲慘經曆源自元朝的暴政,在元朝的殘酷統治下,朱元璋的父母兄妹相繼慘死,朱元璋本人也曾沿街乞讨,到寺廟勉強飽腹。最終迫不得已才拿起武器,加入了推翻元朝的浪潮中。

理論上來說,朱元璋應該懷着滿腔仇恨,對元朝人進行瘋狂地報複,但朱元璋沒有這樣做。出身布衣的朱元璋已經體會到所有人間疾苦,卻沒有把災難降到人間,這就是朱元璋的偉大之處。

唯一令人诟病的則是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常遇春能力出衆,是天生的将才,不過他有個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歡屠城。朱元璋曾嚴令要求其收斂鋒芒,這才穩定了局勢,否則民族沖突将進一步激化,平定蒙古可能會花更久的時間。

朱元璋在渡江之後,曾釋出指令:

“揭榜禁剽掠。有卒違令,斬以徇,軍中肅然。”

禁止搶奪劫掠,如果有士兵違背軍令,将以軍法處置。戰争是人禍中最為可怕的,無數人将是以妻離子散、失去生命,而正是朱元璋開明的政策,挽救了無數人的性命。

從明朝民族政策入手,看朱元璋如何對待歸降蒙古人,不見血卻殘忍

在攻下集慶後,朱元璋仍沒有濫殺無辜,而是出榜安民。史料記載:

“元政渎擾,幹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

元朝腐敗殘酷,造成烽煙驟起,我隻是來為民除害,請大家各自如故,有賢能的人我們會按照禮法重用,不合适的律法将會去除,官員不可以虐待百姓。百姓是以歡呼雀躍,朱元璋安撫衆民後,便改集慶為應天府。

朱元璋創立大明後,曾釋出這樣一份诏書:

“昔元祖入主中國,子孫怠荒,罔恤民艱,天厭棄之。君則有罪,民複何辜!前代革命之際,兵戈相加,親如仇雠,朕實不忍。爾諸将帥克城之日,毋擄掠,毋焚蕩,毋妄殺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

元朝統治者占領中原,子孫荒唐怠政,百姓痛苦不堪,連老天都對其厭煩。作君主的有罪,跟百姓有什麼關系。我對部下有着嚴格要求,不能搶掠、不能胡亂殺人,不能騷擾百姓,元朝的宗親要善待。朱元璋對元朝人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

在建立大明後,中原地區的很多蒙古人撤到北方草原,但仍有幾十萬蒙古人留了下來,處理這些蒙古人便成了麻煩的問題。如果朱元璋一聲令下,讓軍隊把這些人全屠掉,也是分分鐘的事情,不是朱元璋沒有這個能力,而是他考慮得更多。

從明朝民族政策入手,看朱元璋如何對待歸降蒙古人,不見血卻殘忍

開明的民族政策

朱元璋深知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想化解民族沖突,那就得善待這些蒙古人,當然了,這些蒙古人也必須服從管理,有作奸犯科者要重罰。為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朱元璋釋出了一系列政策。

首先留下的蒙古人都要學習漢語,把名字改為漢族姓名,并且要求穿漢族服裝。這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政策類似,穿漢服,改鮮卑話為漢話,改漢姓,隻是北魏是自發性改革,而這些蒙古人是被動改革。

史料記載

“诏複衣冠如唐制,禁胡服、胡語、胡姓名。”

留下的蒙古人由于長時間生活在中原,早已習慣了漢人的生活,他們并不想再到草原過那種艱苦的生活。事實上,隻要不威脅百姓安危,百姓對統治者并不關心,仍是該做什麼做什麼。

對于歸順的蒙古人,隻要服從管理還是可以安然度日的。

最為重要的是,朱元璋對蒙古女子的要求,就是必須嫁給漢人,蒙古男子則必須娶漢族姑娘,如果蒙古族内通婚,兩人都要被罰做奴隸。

從明朝民族政策入手,看朱元璋如何對待歸降蒙古人,不見血卻殘忍

史料記載:

“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國,許與中國人家結婚姻,不許與本類自相嫁娶。違者,男女兩家抄沒入官為奴婢。”

長時間穿漢服,按照漢族人生活,說漢語,習慣之後就是個标準的漢人,如果不是相貌差別,很難分辨。讓蒙古女子嫁給漢人,就是為了民族同化,漢人本身占據大多數,同化幾十萬蒙古人并不難。

經過長時間的通婚,這些蒙古人和漢人也沒有分别,且女子的丈夫都是漢人,民族沖突就也不複存在。不費一兵一卒,也不殺一人,就順利地解決這個大難題,可謂一舉三得。朱元璋還設立的開明的官員選拔制度,對色目人、蒙古人一視同仁,隻要你有才華,就能破格錄用,不論出身。

朱元璋為了鼓勵民族融合,自己率先收入後宮幾名蒙古族妃子,官員們紛紛效仿,為民族融合做出相應貢獻。血統同化和文化同化相當恐怖,比動刀動槍更可怕,同化之後,這些蒙古人和後代再也生不出一絲反叛的心思,因為他們已經是漢人了。

從明朝民族政策入手,看朱元璋如何對待歸降蒙古人,不見血卻殘忍

上司為何能做上司,就因為比一般人高明,朱元璋正是如此,他以長遠的眼光和柔和的政策解決了如此棘手的問題,化解了很多沖突。為何衆多的農民領袖參加了反元起義,偏偏隻有朱元璋掌控天下,這成功絕非偶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