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範增的悲劇結局,決定于項梁之亡,而根源則是他獻上的第一計

一、在秦末漢初那個刀兵四起的年代,範增的出現也非常的離奇

居鄛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史記.項羽本紀》

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一直呆在家裡,特别喜歡琢磨“奇計”,沒有投奔其他人,直接就相中了項梁,并直接給項梁獻了一條“奇計”:“陳勝的失敗根本原因就在于自立,而沒有立楚國的後人,此時最佳辦法是立楚國後人。”然後項梁就采用了這條“奇計”,立了熊心為楚懷王。

範增的悲劇結局,決定于項梁之亡,而根源則是他獻上的第一計

二、範增與項羽的隔閡恰恰就是因為這條“奇計”而起

範增的這條“奇計”是他獻給項梁的“投名狀”,但是卻埋下了與項羽沖突的“伏筆”。

如果項梁不死,那麼範增應該是死心塌地跟着項梁幹的。無論是項梁對其的賞識之恩,還是他自己不去投奔别人,唯獨選擇了項梁這份執著。可惜,項梁的提前死亡,讓他和項羽都有些準備不足。

項梁一死,楚懷王便開始搶班奪權,拿掉了項羽的軍事指揮權,轉而把他和範增都安排在了宋義的手下,理由竟然是宋義早就看出來項梁要敗。

範增的悲劇結局,決定于項梁之亡,而根源則是他獻上的第一計

(宋義)“兵未戰而先見敗征”...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将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将,範增為末将,救趙,諸别将皆屬宋義,号為卿子冠軍。——《史記.項羽本紀》

這個安排無論是對宋義也好,還是對項羽、範增也好,都是一個非常奇葩的安排,結果隻能有兩種,要麼宋義夠狠,找個借口殺了項羽,或者項羽反抗,殺了宋義,結果當然是項羽赢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能看得出來範增這時的位置是“末将”,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謀士”,權力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是以,項羽奪權以後,對範增也不會安排得太低。

三、項羽、範增關系破裂

項羽稱範增為“亞父”,這應該是項梁生前的安排,是以項羽雖然對範增并不滿意,但是還是對他很尊重。

範增的悲劇結局,決定于項梁之亡,而根源則是他獻上的第一計

為什麼說項羽對範增并不滿意呢?

項羽巨鹿之戰後,聲名鵲起,當初不服他的那些在趙國周邊觀望的諸侯都至少表面服從了。項羽帶着他們入關,“擠”走了劉邦,推舉熊心為義帝,随後自立為西霸王,并分封諸侯。把這些事兒都辦完以後,項羽出人意料地“請”義帝前往郴縣做他的帝,并指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出手刺殺義帝。

熊心能成為楚懷王、義帝,都是靠着項家人,現在項家人的代表項羽出手直接要他的命,這不能不說是項羽一次性地推翻了幾年來的項家基本政策。想來,殺義帝這個舉動不會是項羽一時興起,而是他一直以來心中所想,隻是時機不成熟罷了。

作為舉薦人的範增此時的反對聲音絕對不會少,即便退一萬步,範增沒發現意見,他也應該看得出來項羽對他的态度了。

後來,又有陳平的“離間計”,再加上項羽開始一點點拿走範增的權力,範增再不走也就愧對他西楚第一謀士的稱号了。

是以說,範增跟着項梁說明他的眼光好,跟着項羽,隻是他追随項氏力量的延續,而離開項羽,實際上從項梁死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而根源恰恰就在于他最初出現在項梁面前時候的那條“奇計”。

繼續閱讀